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指出“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学习的愿望
1.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和不需实现的愿望,利用多媒体来创设问题情境,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容易将新知与旧知或各知识点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探究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海市蜃楼”的景象,难得一见的自然幻景,不仅让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愿望。
2.通过直观实验现象创设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唤起学生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二力平衡的知识前,笔者利用小刀和铅笔做了个小实验:将小刀插入铅笔适当的位置后,铅笔可以直立于手指上而不会倒。这个现象让学生惊叹不已。“这是什么原因?”给学生提供了“动脑想”的机会。接着,我又拿出了一个空酒瓶和一把伞,让学生利用这把伞把这个酒瓶支持在铁架台上。要求一出,学生跃跃欲试,给学生提供了“动口说”的机会。有的立刻小组讨论了起来,这样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做”的机会。学生兴趣高涨,探究的气氛也完全被调动了起来。
二、精心设计探究环节和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探究环节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在初二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可以着重在“提出问题”“观察现象”“收集数据”等探究环节中来进行。例如,在《声音》部分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如何提出问题的能力;《物态变化》、《光现象》着重培养学生如何观察现象、收集数据等能力;而到初二下学期或初三时,可着重于培养学生在探究中的“研究方法”“数据的分析与归纳”等能力的培养。如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探究欧姆定律等,都可着重这些方面的培养。
2.探究内容,难度适宜
在探究内容的设计上,应遵循难度适当的原则。提出的探究问题不应离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太远,而应保持适度的潜在距离。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觉得具有挑战性;又能“跳一跳,够得着”,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保持。
三、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进行。因此,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过程中应注重对探究氛围的营造。
1.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让学生消除对批评的顾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不随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无论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考虑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对回答错误或通过探究得出错误结论的学生,教师更应注意他们发生错误的原因。应该允许学生再思考再实践,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开放的交流与合作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
2.引导学生之间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良好的讨论与交流,为探究学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想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同时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同时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另外,应重视探究过程中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使不同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学生完成单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新一轮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责任编辑黄春香)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学习的愿望
1.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和不需实现的愿望,利用多媒体来创设问题情境,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容易将新知与旧知或各知识点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探究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海市蜃楼”的景象,难得一见的自然幻景,不仅让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愿望。
2.通过直观实验现象创设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唤起学生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二力平衡的知识前,笔者利用小刀和铅笔做了个小实验:将小刀插入铅笔适当的位置后,铅笔可以直立于手指上而不会倒。这个现象让学生惊叹不已。“这是什么原因?”给学生提供了“动脑想”的机会。接着,我又拿出了一个空酒瓶和一把伞,让学生利用这把伞把这个酒瓶支持在铁架台上。要求一出,学生跃跃欲试,给学生提供了“动口说”的机会。有的立刻小组讨论了起来,这样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做”的机会。学生兴趣高涨,探究的气氛也完全被调动了起来。
二、精心设计探究环节和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探究环节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在初二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可以着重在“提出问题”“观察现象”“收集数据”等探究环节中来进行。例如,在《声音》部分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如何提出问题的能力;《物态变化》、《光现象》着重培养学生如何观察现象、收集数据等能力;而到初二下学期或初三时,可着重于培养学生在探究中的“研究方法”“数据的分析与归纳”等能力的培养。如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探究欧姆定律等,都可着重这些方面的培养。
2.探究内容,难度适宜
在探究内容的设计上,应遵循难度适当的原则。提出的探究问题不应离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太远,而应保持适度的潜在距离。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觉得具有挑战性;又能“跳一跳,够得着”,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保持。
三、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进行。因此,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过程中应注重对探究氛围的营造。
1.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让学生消除对批评的顾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不随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无论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考虑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对回答错误或通过探究得出错误结论的学生,教师更应注意他们发生错误的原因。应该允许学生再思考再实践,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开放的交流与合作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
2.引导学生之间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良好的讨论与交流,为探究学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想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同时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同时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另外,应重视探究过程中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使不同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学生完成单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新一轮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