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国画情结

来源 :家庭百事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you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爸今年75岁,退休15年来,他足不出户,常常把自己“关”在家里,屏气凝神地画画。用老爸的话说,画画既陶冶情操,又能修身养性,还能打发日子。故而,老爸对此一直乐此不疲。
  说起老爸学国画,还得从他年轻时说起。20世纪60年代,老爸在乡下当会计,有一个上海的教授被下放到老爸所在的乡里。老爸看他身材瘦小,就时常偷偷帮他干些活计。一来二往,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农闲时,教授不管走到哪儿,都喜欢捡起一根枯枝,在沙地上信手画画。花鸟虫鱼、河流山川,无不栩栩如生。看得多了,老爸也来了兴趣,跟着教授依葫芦画瓢。教授常常予以点拨,加之老爸悟性不赖,经教授手把手这么一教,本来毫无绘画基础的老爸进步很快。练到一定程度,教授见老爸已有了几分功底,便买来毛笔和宣纸,正式收老爸为徒,把平生所学悉数教给老爸。
  20世纪70年代末,教授回了上海。老爸也离开乡下,到县城一家单位成了财会人员。工作之余,老爸常常摊开宣纸,拿起毛笔,画些虎猫狗牛、牡丹月季之类。往往寥寥数笔,他就勾勒出传神的画面。每年,县里举行绘画比赛,老爸的作品总能获奖。曾经有家长慕名带着孩子而来,想跟老爸学画,老爸一一婉拒。许多人以为老爸嫌钱少,便主动提高价码,可老爸硬是不允,说:“我还没出师,画的都是旁门左道的东西,岂敢自以为是,误人子弟呢?”后来,从一次闲谈中,我才得知老爸的真实想法。原来,老爸只想在有生之年,多学点画技。如果一旦带上学生,一是会破坏了家中的清静,二是会让心浮躁起来,而心一旦浮躁,就很难提高画技。听完老爸的道白,我不禁被他追求国画艺术的精神所感动。
  有画友经常找老爸切磋技艺,对此,老爸总是以礼相待。有时,有些商贾来找老爸求画,老爸总是精心构思,从容挥就。画毕,客人一边赞叹,一边询价,老爸总是呵呵一笑:“给点纸墨钱就行。”多余的银两,他总是笑而退之。老爸说:“我靠退休金生活已无忧,再说,我这水平自己也清楚,还够不上拿这么高的薪酬,要是画里沾着铜臭,那就变了味了……”
  如今,崇尚淡泊、宁静的老爸,每天都埋首于油墨池砚里,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国画艺术,以那如痴如醉的执著描绘着一幅幅最美不过夕阳红的画卷!
其他文献
孩子学琴的第二个可能性,是成为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我认为这是95%的琴童家长都应该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孩子学琴最有可能获得的结果。在我看来,这也是孩子学琴必须要实现的结果。  我们在这个讲座的前几讲,已经反复论证了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个能够深入感受音乐的人,一个能够在生活当中经常欣赏音乐的人,就比不热爱音乐的人多了一个快乐的源泉。  热爱音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好多人不去听音乐,好像生活当中似乎也
本文针对的是全球城市的中产阶级。以香港为例,讨论了高度流动性的经济活动如何在中产阶级之中制造裂缝,造成内部的分化。香港的经验反映出全球城市本身的发展不断走向全球化
书籍是沟通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桥梁。  在这里,时空不再是界限,目视文字,穿越文字,仿佛就能看到作者的眼神与一举一动,感受着他的感受,沉醉于他的沉醉。若此若彼,难舍难分。  我从小便习惯于“爱读书”这样的标签,然而自从踏入高中,繁重课业的压力使我不再能天马行空地自由閱读。无奈下,我尝试与语文书为友,却出乎意料地在我不曾想象过的它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世界。  游船于繁华的香港维多利亚港湾上,两岸
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医闹”的内涵和外延尚未形成共识。近些年来,“医闹”在案件数量上、行为多样性上和后果严重性上均有所升级。应当看到,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