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isyse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jie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有晶状体眼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患者术前及术后至少5年以上术眼的视力、视功能、角膜内皮计数、并发症等结果,评价该治疗方法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5~2007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并随访超过5年的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患者10例18只眼,进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调节幅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指标的检测分析.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UCVA) 0.73±0.2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0.94 ±0.21,15只眼(占83.3%) BCVA较术前提高1行以上,术后调节幅度(7.5±1.72)D,均较术前大幅提高.术后5年角膜内皮计数(3106.61 ±430.29)个/mm2,较术前有所减少.术后眼压(14.57 ±2.50)mm Hg.并发症:2只眼分别于术后4年半和6年人工晶状体脱位,取出晶状体后,BCVA未丢失,1只眼术后2年视网膜脱离,行手术视网膜复位并且保留了原人工晶状体.结论 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长期效果观察,结果显示尚安全有效,更多的病例和更长期的结果尚需观察。

其他文献
脉络膜血管瘤属先天性血管畸形所形成的错构瘤,分弥漫性和孤立性两种[1].该病对视力影响大,无特效治疗方法,特别是孤立性病变主要从视乳头及黄斑部附近开始,即使是早期发现,激光等方法治疗对视力损伤较大,且不能恢复.我们采用光动力治疗2例患者,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期刊
近年来,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在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将荧光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用于早期诊断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黄斑病变的诊断与分型等.毫无疑问,应用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能更透彻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能增加其诊断的准确率。
患者女,63岁.2008年11月27日因左眼眼胀头疼5d来院诊治,门诊以"左眼老年性白内障过熟期继发性青光眼;右眼白内障术后"收入院.入院眼部检查:Vod:0.4,Vos:LP,眼压:R:19mmHg.L:58mmHg,左眼结膜睫状充血;角膜雾状水肿;前房轴深约3mm、PCD≈1/2CT,房水混浊;虹膜纹理模糊,瞳孔圆,药物性缩小;晶状体前囊膜薄,表面可见灰白色点状斑块,皮质呈白色乳糜状,核棕褐色
期刊
以往由于UBM尚未广泛应用,虹膜色素上皮层脱离不易被早期发现,现将我院UBM检查发现的虹膜色素上皮层脱离病例报告如下.  例1 男 48岁双眼视物不清1年余于2008年3月8日入院.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01,不能矫正。
期刊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症状包括夜盲,伴有进行性视野缺损,眼底由赤道区向后极发展的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流图显著异常或无波形.典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例并不罕见,而特殊类型病例较少见,常易误诊甚至漏诊,我院遇有三例特殊类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报告如下. 例1.环状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女,23岁.自述双眼视力逐渐下降1
期刊
患者男 40d生后家长发现右眼异常,于2007年11月30日来院.曾在当地某医院拟诊"右眼小眼球,双眼角膜软化症",给予维生素AD,妥布霉素眼水治疗无效.患儿系第2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其姐无全身及眼部异常.否认吸氧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母亲妊娠期无高热感染和药物及放射线接触史;家族成员中无眼病及遗传病史。
期刊
患者男,43岁.患者述双眼视物模糊2月余.在3月前其冠状沟处曾有一处绿豆大小的破溃面,无疼痛感,一周后自愈,未予重视.2月前开始出现视物模糊,并在外院眼科诊治,查空腹血糖值正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提示,双眼葡萄膜炎,头颅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双眼视神经炎,给予麦普宁、地塞米松等药物输液治疗,症状无改善.既往史:患者平日体健,无重要疾病史,有不洁性行为史.体检:一般情况好,皮肤、心肺腹
期刊
目的 分析近5年青光眼住院病人的类型,年龄、性别分布.了解近年来青光眼住院病人构成比例,为青光眼的预防、临床治疗以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住院的青光眼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青光眼入院病人共2 744例,其中原发性青光眼占58.67%,男女比率为1:1.45.其中POAG占15.38%,男女比率为1:0.41,平均年龄,男性为(54.0±16.0)
目的 应用Pentacam术后追踪测量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中央和周边部与角膜内皮和自然晶体之间的距离,倾斜度、偏心值以及前房深度的变化,评价其在前房的位置.方法 收集自2006年1月以来接受虹膜夹型人晶状体植入术的22例33只眼.术后6个月全部患者行Pentacam检查,测量VRSM50和VRSM60两组不同类型虹膜夹型PIOL中央和周边部与角膜内皮和自然晶体之间的距离,并测量
目的 对比3种不同材料及设计的人工晶体对兔眼晶状体后囊混浊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动物48只随机分成A、B、C、D4个组,超声乳化摘除术后在囊袋内分别植入不同的人工晶体.A组植入三片式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材料、光学部边缘为圆形设计的人工晶体;B组植入三片式硅胶(Silicon)材料、光学部边缘也为圆形设计的人工晶体;c组植入丙烯酸酯(Acrylic)材料、光学部边缘为直角方型侧缘设计的人工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