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课程思政实施的要求、问题与对策

来源 :河南农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ji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主旨要求
  (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则是立德树人所达到的成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要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坚守正确的道德原则,把握自身成长发展的方向,在教学中立德树人。
  (二)价值追求:回归课程育人
  学校教育不仅是育才,还是育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项有益探索,是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人才全面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依托。课程思政实施的目的就是使课程育人价值回归。课程思政有助于回归课程育人价值追求,释放育人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科良性互动交融,整合育人成效,这也是回归课程内在价值追求的应有之义。“育人当是课堂教学的本体功能。任何淡化、丢弃或虚化、放弃育人功能的课堂教学,既不符教学本质意义,也有悖教学的内在逻辑,终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标准:实现协同育人
  从当前高校教育的现状来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可能达到最终的育人效果的。各学科要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完成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人才就必须形成大思政格局,就要下大力气整合教师和学生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专业课教师应该寻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突破口,努力使学生情感和思想与政治教育产生共鸣,让学生在各门课中培养明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反过来促进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以达到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的效果。
  二、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认识上对课程思政存在偏差
  1、交叉学科的共性与个性把握不准。长期以来,理工科作为每个学校开设的必修科目,主要是教会学生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以逻辑理性、从专业知识角度去思考问题,忽视了对学生价值理念的培养,忽视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理工科每门专业课虽然内容不同,但最终都是要培养德才兼备、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长期忽视各门学科之间的个性与共性,造成了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只放在思政课中,而忽视了各专业课育人的可能。
  2、教育目标与手段混淆。首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一种育人的手段,目标一致但手段不同。然而,大多数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当做目标,不知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只是在上课前加入传统的思政内容,这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达不到有效的育人效果。其次,理工科院校存在专业课程“思政化”以及思政课程“形式化”的现象。一方面,一味或者过度在专业课教学中机械地加入思政内容,有可能使得专业课程出现思政化;另一方面,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多就难免出现在教学设计等方面敷衍应付的问题,使思政教育达不到教学效果,出现思政教育形式化现象。
  3、教育的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关系紧张。首先,教师对所需教学资源与学生既有知识结构以及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把握不充分。其次,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认识可能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影响其学习动机的产生。曾几何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单调、教育方法单一,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造成教育效果弱化。而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又开始将重心逐渐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的需求,过于强调方法,忽视了供给侧自身必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教育效果同样会受到影响。
  (二)教学过程中偏离课程思政的要求
  1、教学目标不全面。理工科在实施课程思政中,教学目标不全面:一方面,只重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最终只看中学生“术”的学习,而忽視了“德”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很强,却不是学校最终要求的“德才兼备”之人;另一方面,它只重视政治方向,忽视德育,而课程思政不仅要增强政治认同,还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理工科课程思政目标不全面,包括老师对学生的立德树人意识重视不够等问题亟待解决。
  2、教学设计古板陈旧。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理工科的课程思政在融入德育元素时渗透性不强、耦合度不够,缺少温度。其次,课程思政绝非传统思政课程基础上一种简单的文字表述的转换,更不是对思政课程的单纯替代,而是一种育人理念的迭代创新。传统型的灌输理论不能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思政德育元素没有很好地融入专业课程,一味地灌输导致教师的“供”与学生的“需”不平衡,形成思想的洼地。
  3、教学评价单一机械。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理工科教学评价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评价机械化,侧重于对知识的测评,机械而生硬地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进行限定,降低了对课程思政评价的效果观测。二是教学评价手段单一,忽视整体性。教学评价以评价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其最终的目标是解决问题,使之成为一种形式单调而范式化的教学形式。三是忽视品格的塑造。这极易将思政教育知识的传授作为评价课程思政实施的标志,而非是学生品格的塑造。
  三、提升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重视人文素养、价值理念培育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高校工作中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在理工科学校,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中培养学生,而且要不断探索对受教育者精神上的引领,帮助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其丰富全面的综合素质,引导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总之,要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好专业课程思政的工作,时刻牢记人文关怀、加强价值理念和情感投入,努力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自由发展。
  (二)建立自然贴切、润物无声的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是随课程教学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课程+思政的教学。基于理工科课程专业理论+实践的这一特点,对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就要涉及实践教育部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加贴切地在生活中感受到思政教育。首先,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具有系统性,要系统把握教学设计与每个小部分之间的联系。其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同时,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科特点进行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后,教学设计应当具有创新性,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新颖性和有效性,努力帮助学生播下创新的种子。
  (三)形成多元综合的教学评价
  《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是思政评价的首要标准。课程思政评价的最终归宿不在于评价而在于解决问题。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不应当局限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而要更加注重隐性考核,关注隐性效果。急性效果是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教师上课的态度以及平时学习的态度、学生课内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对实时热点的关注度与看法。另一方面是显性效果,主要表现为学生专业课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态度以及对老师态度方面的转变,会影响到自身专业课的学习,这也正是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应该达到的成效。
  结语
  理工科教学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理工科本身的科学精神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正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科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工科学生则要注重强化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报效国家的使命担当。总之,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作者简介:任海艳(1996-),女,陕西宝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张萌喆)
其他文献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现状  (一)层次结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具备硕士研究生授予权的高校有15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8所,在全国排名第19名,公办本科和专科分别有25所和28所民办本科和专科分别有13所和12所,可见,广西具有硕士研究生授予点高校所占比例较低,仅为19.2%。从《2019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得知,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为0.98万人。
洪德南地区位于盆地西南部天环坳陷中部。通过对该地区长72亚段岩心进行观察、测井相识别等对洪德南地区长72亚段重力流类型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测试结果对重力流物源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长72亚段属深湖-半深湖沉积体系,体系内发育以砂质碎屑流和浊流为主的重力流沉积。两种不同类型的重力流都有其明显的岩相和测井相标志,沉积物来源于盆地西南部,由陇西古陆供给。
课程作为学科知识的载体、学生能力发展的平台,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它承载着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职责.而在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
2015年11月,央视网新闻眼发布题为《90后毕业生的“慢就业”》的新闻,将大学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引入公众视线,大学毕业生“慢就业”一词的出现,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2018年,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提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它不仅影响百姓生活,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当下,最艰巨的就业任务群体是高校毕业生群体,而慢就业这一情况的出现,也为高校
微课以新颖、短小精炼的微型视频网络课程为授课媒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定制化的求学需求。几十年实践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很大的拓展,不仅仅是制作微视频层面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对高校教学环境的改善也提出了新要求。一些高校借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混合式教学、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构建了课堂教学的新业态。  兽医影像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应
体育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主题。中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就是黄河流域,马甲窑文化、裴李岗文化以及仰韶文化,都是黄河文化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黄河文化和生态旅游的源头。随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转变为单一的主体文化,并不断吸收北方的游牧文化,同时将文化输出到江淮流域和珠江流域,并融合了其他地方文化,至此,中国华夏文明——这个以黄
近年来,长沙市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中,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三农”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了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一、长沙市“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小康提前实现  举全市之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出台具有长沙特色的“2+14”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打出产业扶贫、旅游扶
当前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现在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个新发展阶段“新”在哪里?职业教育又应如何发展,以更好地适应这个新发展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这些都是职业教育领域亟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新发展阶段“新”在哪  十八大以来,发展基础跃上一个大台阶:我国整体创新能力明显
引言  对民办教育给予鼓励和支持,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体现。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围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了民办教育的形式、组织和活动。为使河南省民办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河南省教育厅于2017年发布了《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支持民办学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2018年
中华孝文化是中华儿女内心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弘扬时代新风。高职生弘扬并践行中华孝文化是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华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历史变迁,政权更迭,中华孝文化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始终。“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一种理念,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