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躬耕绿色事业

来源 :林业与生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5811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专注一件事。
  这件事与个人的名利无关,却与千万人的生存发展有关,与大自然有关。
  从1997年考入省林业厅资源林政处,刘正平就与“绿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紧跟全国退耕还林的步伐,湖南也启动了四县退耕还林试点。自此刘正平服从组织安排调入省林业厅造林处,将精力和智慧全部投入到這项工作。春秋20载,作为省林业部门的林业专家,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躬耕这项造福人民造福千秋的绿色事业。
  1
  湖南退耕还林正式启动于2000年,省林业部门年初就着手酝酿这项巨大工程了,成立了省退耕还林办公室。刘正平负责综合、工程管理、信访办理等工作。当时退耕办仅有三名工作人员,大量的基础工作都落在了这三人的肩上,而大量日常工作又落在刘正平的肩上。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启动的一项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对于全国人民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要将这项重大工程在我省从试点到全面推广实施,林业部门的工作者必须首先进行业务培训,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和工作步骤、实施意义等,然后才能向涉及这项巨大工程的全省农民解释政策、落实政策,使工作顺利进行。”这是刘正平最初的感受。爱学,爱钻研,是他的品性与一贯作为,通过向前辈学和自我钻研,啃下各类文件、技术规程,他很快熟悉了国家有关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及相关的知识、技术等。当湖南在沅陵、永顺、桑植、隆回四县市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作时,他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了。
  当然专家不能只面对书本,更要面对现实。而现实与梦想总有距离,总有矛盾。矛盾说来就来。“政策好,但要人人都接受,还会有一个过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伊始,农民对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是持怀疑态度的,在自家地上造林,国家还给补助,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为了完成任务,地方政府和林业系统实行包片包村到人的做法,工作人员经常深入村组,早开会、晚开会,甚至与农户同住、同劳动,讲政策、讲意义、讲好处,可谓是苦口婆心。”刘正平回忆当初的情景,深有感触地说。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兑现一次。在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兑现到位后,群众都说国家政策好,在退耕还林态度上普遍发生180度大转变,参与退耕还林建设积极性大幅提高。这又造成了初期承包造林大户和农户之间因为利益分配的矛盾,农户上访层出不穷。
  一段时间接访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信访最多的一年,他有时一天要接待来信来访3件(起),一年有200多件(起),练就了热情耐心加苦口婆心加真心用心的本领。解疑、释惑、开导、说服,处处体现的是关怀,是让党和国家的政策深入人心、温暖人心。
  是的,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事实。第二年,政策兑现了,那些配合试点、参与试点的农民得到了回报,每家每户都增了收,退出来的坡耕地也见了绿。于是那些第一年没有参与的农民就心动了,不需要动员就主动找上门来了。
  2
  退耕还林前前后后跨越20年,面貌在不断改变,形势在不断变化,国家政策也在不断地做相应调整。
  从第一轮退耕还林大力营造生态林,经济林不超过20%,到新一轮退耕还林不限制经济林比例,与产业发展、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从最初向退耕农户补贴粮食到发放现金,从生态林补贴8年到补贴16年,经济林补贴5年到补贴10年,顶层设计、蓝图规划、政策举措等越来越科学、精准,山河绿色越来越茂盛,人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不过,事物的变化往往也产生着新的矛盾且在矛盾中前进。刘正平的工作需要不断地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协调关系、解决矛盾。
  有一项政策最初也不被人所理解和接受: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承包退耕地的大户不能再享受延长期补贴,补贴只能发放给农户。刚开始,有些大户不能理解省里出台这条政策的初衷,认为承包是签了合同的,为什么就不能让承包人受益?因此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断上访。刘正平反复给他们解释:国家延长退耕还林补助这项政策的初衷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是要把实惠让给失地农户,他们是最需要帮扶的,帮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路,生态扶贫,生态与扶贫共生,这是退耕还林的真正目的。
  大户们理解了政策的“来龙去脉”,也理解了政府的“用心良苦”,于是消除了抵触情绪,将延长期补助分配到了农户。“还有一项工作也需要不断协调关系、处理矛盾,那就是核对全省退耕还林到县的兑现数据。”刘正平谈及这项工作,面色严肃。
  退耕还林的国家补贴,必须严格按政策和程序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一轮退耕还林补助先由各县根据县级自查结果向省退耕办上报,省里汇总后向国家申报,国家根据申报数将补贴资金下达省里,再由省财政下拨到县;而延长期补助又是国家根据国家阶段验收数据直接拨付到省里,再由省财政下拨到县,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
  省里必须一个县一个县地进行核对,不但要理清每个县的生态林和经济林面积,还要理清生态林转经济林和经济林转生态林面积,有兑现8年的,有兑现5年的,有兑现16年的,有兑现10年的,最麻烦的还会出现兑现13年的。兑现数据非常枯燥但必须精准,并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四位数。全省退耕还林所涉122个县市区,核对工作的繁重复杂可想而知。每个县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经常会有基层的同志反映省里下拨的资金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刘正平同志总是耐心地给基层解释资金的构成和计算方法。有时候,有的县报上很多验收不合格的退耕面积,省里还要督促县里及时整改,尽快将整改后的数据上报国家,不然兑现的钱国家就扣了,农户即使来年整改好了也拿不到钱,造成该补贴的没有补贴。在兑现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到真正为农户着想,让农户应享尽享政策的阳光雨露。
  “我最担心的就是经我核算的数据出错,那样会影响到对农民的兑现,一个小数点出错,到农户手中就是钱哪。”刘正平说,“还好,至今还没有出过一次错。”
  3
  如今你看到的几乎遍布湘西的桤木、金秋梨、猕猴桃,几乎遍布隆回县小沙江的金银花和几乎遍布安化县的茶林,都是退耕还林精品工程的成果。作为全省退耕还林精品工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刘正平也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
  隆回县成千上万户依靠金银花脱贫致富的农户记得,当初金银花种植还没有被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刘正平和省市县退耕办人员一起深入实地调研,经过反复论证并报上级批准,决定在金银花基地的周围种植生态树种,使生态林与经济林共生共长,从而将金银花产业带入退耕还林的政策支持圈内。隆回县的金银花产业就这样应运而生、增产增收直至享誉南北。
  金秋九月,湘西种梨大户杨秋花正忙着给游客们品尝金秋梨。五年前,她承包了66.66公顷梨园,今年已是碩果满枝。2000年湘西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历经20年完成退耕地造林任务占全省25.66%,被国家林草局评为退耕还林的南方代表。
  “湘西是湖南退耕还林的主战场,也是我省退耕还林精品工程的主要分布地。刘正平同志经常深入到湘西各县各乡村,调查、论证、核对、验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原省退耕办主任、省林业局造林绿化处调研员颜子仪介绍说,“我与刘正平同志共事多年,总的印象他是一名老黄牛式的干部。退耕还林从开始到现在20年,他一直在这个岗位上,这在全国都很少。他业务精通,事业心强,安排给他的工作从不推脱和拖欠,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而且他从不叫苦,不邀功。他是个独生子,父母年纪大,但因为工作太忙,常常顾不上照料。”
  颜子仪还介绍,20年来,刘正平和同事们奔波在全省退耕还林的各个战场。在工作中,他们探索出了“八个到位”和“五个创新”,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全省退耕还林事业。
  如“八个到位”当中的“种苗供应到位”:对种苗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按“三证一签”调运苗木;后期管护到位:建立管护制度和护林公约,树立工程护林碑,做到责权利统一。对质量不达标的小班督促整改到位,对破坏退耕还林的,坚决进行查处。
  如“五个”创新当中的造林模式创新:将退耕还林工程区划分6个造林类型,探索和推广与工程区适应的“林竹、林果、林草、林油、林药、林漆”等造林模式。推动退耕还林从单一造林模式向多元化、产业化造林模式转变;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立地、遗传、密度”三个控制因子为中心的组装配套技术,采用种子园和优良家系种子、优良无性系育苗等技术,全省良种使用率达到100%。
  “八个到位”和“五个创新”,是老黄牛深耕大地的累累果实,是智慧与实践的灼灼其华,是担当与作为的其叶蓁蓁。
  退耕还林正是在这样的改革创新中浩浩汤汤、蓬勃而葱茏。20年来,湖南累计退耕还林143.97万公顷,累计到位国家投资277亿元。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6.1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普遍下降50%以上。全省310万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补助7596元。
  绿色事业收获绿色价值。20年躬耕绿色事业的刘正平也因此先后获得了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功4次,被国家林草局评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被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评为“湖南省担当作为优秀干部”。
  “荣誉不能归功于我个人,是领导支持和同事们一起努力的结果,也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刘正平说,“我最开心的还是每次下乡调研,看到漫山遍野的金秋梨、金银花、竹海、茶林......”
其他文献
71个贫困村出列,36272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6.84%降至0.77%……这是截至2019年底,贫困大县新化交出的脱贫攻坚“答卷”。  “答卷”背后,是一个个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产业园区,是一家家生意红火的民宿和农家乐,是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放眼梅山大地,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处处是希望在升腾、幸福在绽放。近年来,新化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紧紧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
期刊
每年的三四月,在常德澧县复兴厂镇一带,一株株红的、紫的、粉的檵木站立在春天的山头,它们挺拔的身姿、修长的枝条、烂漫的花朵,组成了令人震撼的花海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  这美到极致的花海景观来自于澧县树大园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树大园林公司”)十多年的精心培育。作为湖南省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树大园林公司以乔木化红檵木为主打特色产品,走出了一条以“研发新产品”“开发新模式”壮大红檵木产
期刊
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生态立县、绿富双赢”战略,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将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作为突破口,借助生态优势,确立森林旅游首要地位。近三年,全县年均接待游客860万余人次,实现森林旅游年产值35亿余元。  发掘四大优势,释放森林旅游魅力。全县有林地面积28.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4.9%,复杂的气候条件和垂直的山地特征,孕育了平江多
期刊
走进常宁市西岭镇,漫山遍野油茶花盛开,清风徐来,幽香阵阵。  西岭“油茶小镇”油茶花节开幕式,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油茶文化爱好者齐聚小镇,近距离感受油茶的魅力。  近年来,“油茶小镇”通过延长油茶产业链、打造油茶品牌,让油茶产业成为当地兴农富民的支柱产业。2018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8.12亿元,其中油茶产业产值占比达76%。2019年10月,该镇获评全省“油茶小镇”。  在当地油茶龙头企业大
期刊
长沙市望城区是湖南的首个省级生态区,2018年全区林地总面积2.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4.18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72 %,森林蓄积量达175万立方米,生态环境秀美宜人,区域内湖山江岛构成了“山水洲城”的独特景观。近年来,望城区先后组织开展两轮三年造绿大行动,按照《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能量更大、实力更强、城乡更美、民生更爽的“四更”长沙和“更加美丽 、强盛、幸福的名
期刊
10月25日至29日,由农业农村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省林业局积极参与,在湖南综合馆(W2馆)设368平方米特装展馆,精心组织了23家油茶企业和8家竹企参展,重点展示宣传“湖南茶油”和“潇湘竹品”相关产品。  “湖南茶油”和“潇湘竹品”得到了省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27日,省委书记杜家毫视察“湖南茶油”和“潇湘竹品”特装展馆。在展台
期刊
湖南省林业局胡长清局长批示:  曙光、景长等同志的调研工作做得好。好在深入实践寻找林业发展良策,好在紧扣林业突出问题开展调研,好在系统分析了林权改革情况与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还好在借助“外脑”集思广益。  当前,林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我们面对众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开创性地工作,务必深入调研、加强分析、加强学习、提高本领。要善于把调查研究当作基本功,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
期刊
第一眼看见李健民老人,你绝对不会相信这是一位101岁高寿的老者。他迎接我们,面带微笑、动作灵敏,开口就说:我能活到今天,真搭帮林业啊!刚一落座,李老便将长达70多年的林业生涯娓娓道来……  1949年10月,湖南省成立了农林厅。林业科为其下属机构。但在李健民等湖南第一批林业工作者看来,湖南是个多山的省份,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抓好林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做好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林业管理机构必
期刊
夕阳浅照、树叶婆娑、碧波荡漾、微风袅袅……深秋的长沙湿地进入了一年中最富诗情画意的时节。漫步橘子洲、洋湖、梅溪湖、西湖……一个个天然湿地“氧吧”,仿佛置身于绿色仙境。  湿地不失地,城市更美丽。2019年10月23日,长沙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长沙市湿地保护条例》,长沙湿地保护将有法可依。  进入21世纪以来,长沙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谋划显山、露水、见秀大
期刊
林木森森,绿水汤汤。走进湖南的北大门,那一片醉人的绿色,使古老的临湘,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近年来,临湘高举“生态强市、绿色惠民”旗帜,扎实推进森林禁伐减伐工作,林分质量逐年提高、森林功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效益大幅提升。全市林地面积达9.3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82.6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上升到56.8%,不仅将生态宜居的环境搬进了繁华闹市,更为临湘增添了无穷魅力。  绿,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