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弱转变之哲思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qiao0624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精准审题
  题目的写作要求中明确说“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可见根据材料提炼启示意义是审题的关键。同学们需要将材料抽丝剥茧,分类、分层,挖掘其启示意义。
  材料的有效信息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人的身体会变化,至强至弱都非必然的、恒定的结果,都有可能发生转化。
  第二,身体的强弱转化并非自然而然,它有基本的转化条件,简而言之,转化取决于是否“滥用其强”或“勤自锻炼”。材料中的“如果”提示大家,这种转化是一个假设,需要主体的选择和具体行动。
  第三,材料中借“久之”明確提出,身体虽能由弱转强,但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久的时间或者说是坚持。
  第四,身体的基础强弱虽是先天的,但后天的行为选择更重要,“生而强者”“生而弱者”都不是最终结果,早早地“自喜”或“自悲”反而易导致人的自大或自卑,从而失去成长的可能。材料引导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弱,不因“弱”而气馁,反而把“弱”当作对自己毅力等方面的考验,进而用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
  第五,这段材料是毛泽东在“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意味着相关话题当与体育有关,不宜抛开体育、体魄等直线切入其他层面的论述。
  第六,《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在1917年4月的《新青年》上发表的。请大家关注其发表时间和杂志的特殊之处。1917年,中国国力衰弱,内乱不断。而中国的民众,从体魄上来看,面黄肌瘦者多;从精神层面来看,“阿Q”众多。但同时,中国也不断涌现出有志于挽救国家前途命运的有识之士。此时,《新青年》这样的进步刊物上刊登关于“强弱”的话题,将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能引导民众正视现状、发现问题,更能鼓舞大众奋勇向前。当然,从作文材料的角度来看,同学们还可以不拘泥于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关于人的命运、人类命运的意识下,“强”与“弱”的转化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大家在写作中不妨进行这样的思考。
  最后,提醒各位同学,材料只是引导大家不要自傲于先天之强,也不要自卑于先天之弱,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去关注后续的发展,未到盖棺论定之时,一切都有可能改变,端看你如何去做。材料否定的是“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而不是“生而强者”;同样,材料中的“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也只是一种假设、一种精神的鼓舞,而非必然的优势。写作中注意不要走向极端。
  二适用素材
  1.成功者的证明
  在二十来岁本可以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瘫痪了的史铁生,写出了《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等无数作品;全身瘫痪、不能言语的霍金,借助辅助设备,坚持研究物理几十年,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二十多岁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硬是凭借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创作;海伦·凯勒自小失明失聪,常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却不仅完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日记》等作品,还建立了慈善机构,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
  运用示例
  有人仗恃着自己的天赋,好高骛远,也有人踏踏实实,将一分的天赋借十分的努力化成百分的成功;有人躺倒躺平,成为“三和青年”,也有人兢兢业业,虽缓慢但仍奋力向前……我们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但仍不禁要问:真的甘心吗?甘心放弃自己如此强大的天赋?或者甘心让自己沦于“孱弱”?更进一步问:以所谓的先天的弱为借口,躺平任嘲,是洒脱还是逃避?弱的究竟是身体还是心性?
  君不见,海伦·凯勒自小失明失聪,常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却不仅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还建立了慈善机构,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全身瘫痪、不能言语的霍金,坚持研究物理几十年,成为了不起的物理学家。从身体条件来说,他们比大多数人更弱,可是,他们在各自的生命中是如此强大!
  2.历史发展的证明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过秦论》
  运用示例
  两千多年前,贾谊在他的《过秦论》里评价秦王朝的崛起及衰落时说,不论是与六国相比还是与强大的秦王朝相比,陈涉的力量都太渺小了,但是,秦能灭六国却亡于陈涉等人之手。这段历史正印证了毛泽东所说的“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仔细想想整个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多是历经风雨、筚路蓝缕建立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谁是只倚仗着先天的强盛一路“躺平”的。1917年,中国的有识之士,大概都会感慨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四方来朝的光辉,面对的却是危机重重的中国,路在何方?路要靠自己去找。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将眼前的“弱”当作老天给我们的考验,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向前走去,不惧艰险,不畏牺牲,中国终于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三经典语录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孙子兵法》   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东周列国志》
  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自控,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培根
  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第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運动以严重挫折,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毛泽东《论持久战》

高分佳作


  “芥子身”亦可有“须弥心”
  江苏一考生
  以“芥子身”与“须弥心”贯穿文章始终,观点鲜明,思路严谨而清晰。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我们固然可以从中读出强身健体的重要性,但我想,他更是在引导我们探讨强与弱的关系,告诉我们即使身如微微芥子,心中也能有且应有巍巍须弥的力量。(准确地抓住材料中的“强弱关系”,迅速立论。立论句借“芥子”“须弥”之喻,用“即使……也……”的句式,表达干脆,态度鲜明。)
  强与弱可以指身体层面。大舞青龙偃月刀、倒拔依依垂杨柳,这是一种强。可是孔武有力的男儿,并没能匡扶汉室,也没能兴利除弊。也许有些人因为体格上的强而成为历史名人,不过“秦武王举鼎而死”这样的“名”不要也罢。可见,体格上的强并不是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从身体层面谈强弱。以退为进,指出只有体力强者不足以成大事。)

  精神层面的强与弱,往往更关乎能否成大事。(承上一段,从精神层面谈强弱。)我们不说举鼎力士,也不说寻常儿女,单说那些身有残疾而在精神世界中强大的人,他们身微到不可再微,故而他们心中的“须弥”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海伦·凯勒、史铁生等人身残志坚的事迹早已妇孺皆知,这里不再赘言,我们便说雷吉·米勒。幼时臀部有残疾的他,要依靠腿部支架才能行走。在世人眼中,他生来就注定是失败的,更别提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但他向这种看法发出了挑战。他走向通往成功的披荆斩棘之路,正如他的自传名一般———《与世界为敌》,最终也获得了成功。(举例精当。体力弱而精神强之人方为真正的强者。)
  对生而弱者的世俗偏见,常常让精神的力量被忽略。但世上的微尘之众不应为此被压抑。生而弱者,谁知不是某种形式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承上一段,呼吁生而弱者应自强不息。引用恰当,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我的同辈青年呀,我们可以想象在百余年之前的1919年,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昂首阔步地走上大街,要改变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支撑起颤颤巍巍的民族。他们在当时的政府与列强眼中,手无缚鸡之力,命如草芥,但他们有挽救国家的坚定的须弥之心,因而有了“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和“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忘我。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流传至今。(从身体的强弱引申到了精神力量的强弱。以一百多年前青年的自强不息为例,论述精神强大的重要性。引用精当!)
  今天的青年,今天的我们,要锤炼精神世界之强。生而强,为松者,不能恃强、滥用其强,那是精神上弱的表现。要知道,即使是水晶,熔化后再凝结也成了玻璃。生而弱,为芥者,则要锤炼变强。要知道,玻璃在地底埋藏足够长时间,也会变成水晶。只要心有须弥,身如芥子又何妨?倘若心无须弥,再健硕的体格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聚焦当代青年,体现身份意识。通过“生而强”与“生而弱”、“心有须弥”与“心无须弥”的对比,指出我们应有的做法。)
  在强与弱关系的探讨中,毛泽东主席想要让当时的甚至现在的中国青年领会的,始终是身如芥子无妨,重在心藏须弥。当中国青年从对身强的追求走向更深层次的对心强的追求时,我们心中共同的不可动摇的巍巍须弥,必将是中国光明未来的支撑力量!(回扣材料,重申中心论点,呼应标题。)
  (本文为江苏省苏州中学考生张睿凭记忆复写。)
  教师点评
  文章紧扣“强弱关系”展开,在以退为进、证明只有身体强并不能成就大事之后,着力证明精神强,尤其是“身体弱而精神强”的重要性;从身体到精神,从历史到现实,层层推进,有力证明了“身如芥子无妨,重在心藏须弥”的观点。文中诸多引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显现出考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和驾驭素材的能力。(黄霞)

  充满张力的星座
  江苏一考生
  本文主题清晰有力,立意推进有层次,表达有诗意。
  更快、更高、更强!(开篇即是著名的奥林匹克精神,切题的同时达到醒目效果。)
  这是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它启示着人们追求体能之巅,在身体机能上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兼获强身健体、耳聪目明之效。(扣材料,点题。就“体育之效”方面的强弱转化提出期待。)
  然而体育精神真的止步于此了吗?(以“然而”引出转折。设问。)
  我看不然。(完成设问。比陈述句的表达有效。)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体育使强者不自喜、弱者不自悲,二者皆可通过体育增进对自我的认知。于弱者而言,体育是燃起希望的烽火,将力量的星火不断传递,直至燎原。由体育始,并不由此终,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增益其能,自信而不自哀,最终将成为一个“新人”;于强者而言,先天已有体之康健、力之磅礴,却不因之自满自傲、停滞不前,也不以力骄人欺人,而是能以平和之心观己,寻求自身的发展进步,这才是真正的“强者”姿态。(引材料中的话,正式回答上文的自我设问。立意方面,由体育出发并进一步提升,将强弱转化的理解推进到精神层面,清晰地表达对强者、弱者的认识。)   且于自身而言,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回首高三这一年,压力与焦虑相随。迷惘、彷徨,四周强弱相生,内卷不断,青年人在其中或将迷失自我。可体育却是一种激励,当我跑于操场,汗水淋漓時,青春亦是淋漓。鲜衣怒马,肆意奔跑,奔跑让我身心放松,实现自我调节。这本就是青春该有的模样!(现身说法,有现实感染力。)
  青春不止如此。
  在星空下奔跑,我仿佛能看到宇宙的无穷和永恒。在我看来,奔跑着的不只是身体,还有我们的内心。淡然观己所处之况,不为强焦、不以弱躁,但看远山之长、晓山之青。(诗意的表达使叙述节奏相对缓慢下来,留下思考余地。同时,也是在现实层面进行的证实。)
  海德格尔与尼采都曾表达过对当下人状况的忧虑,以及在对人的堕落的批判中透出的拯救的希望:通过对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克服,人最终成为超人,成为真理的保存者。而体育带来的正是生命意义的实践,是对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克服,正如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是塑筋骨之强,更是炼心灵之强。(呼应首段。借哲学家的思考,就强弱问题提出哲思,提升了本文的思想境界。)它将点亮心中朝气,哪怕现状并不理想,也大可使青年展望:身体可由弱而强,人如此、国亦如此。青年借体育而强身卫国,亦壮有为之心。它将未来的虚无转为生命沉甸甸的分量,怀着梦想的青年人用汗水浇灌心灵,感受以身实践的理性。(表达对青年人的期待,既符合考生的身份,加强文章表意的真诚度,也与原观点发表之杂志《新青年》相呼应。两个青年,前后跨度有百年,但就此观点达成了一致。时间为此观点的合理性做出了证明。)
  由此看来,再度品读毛泽东主席之言,于其强弱之辩中,我们获得了更深的认知:无言悲喜、无问强弱,这是一种大无畏与大澄明的精神。(再次呼应材料。)强身健体,借体育之力,将自己塑成有为者,于己克服内心强弱变化的困扰,于众超越“此在”中的强弱相生,将自己置身于一颗充满张力的星座,不断前行,抵达心之所向。又何惧“生而弱乎”,而妒他人之强?(再次明确后天努力对强弱转化的作用。)
  如此,便拥抱这充满张力的星座,投身体育,也投身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寻得生命的飞扬,感受极致的大欢喜、大自在吧!(结语再次扣题。表达的姿态自如而恣意,正是将想法说清楚之后的极佳状态。)
  教师点评
  本文开篇表意,肯定了体魄上的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心态和行为;接着解读其心目中的真正的“强者”的表现;随后,作者联系自我,阐述了在强弱转化过程中的更大的收获———超出了体魄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最后,在哲理层面就强弱之辩提出思考,深化了主题。全文既紧扣了强弱关系在体育方面的意义,又有更深刻意义的追思,立意上有一定的深度。
  稍有欠缺的是,本文后半部分中提到了“人如此、国亦如此”,但笔锋很快又转回到个体。如能就国家、社会等方面进一步展开,完成“国亦如此”方面的阐述,其论述将更丰富有力。(顾萍)
其他文献
尽管对儿童使用抗生素的危险有所了解,赵继勇还是没能阻止10个月大的孩子患上重病。他的儿子小宝最终被诊断患有缺氧性脑病、继发性癫痫。这一切起因于十倍量的阿奇霉素    32岁的赵继勇在快当爸爸之前,买了很多育儿的书籍,暂停开办外语培训班的工作,恶补各种育儿知识。  他从书中得知,作为一个丈夫,应该怎样陪伴妻子度过艰辛的孕程,包括从孕期的检查到哺乳期的饮食,再到两岁前宝宝的生病护理常识,他都烂熟于心。
树,参天耸立,造福一方,生可以为生灵供一片阴凉,死可以做房屋之栋梁。  草,遍布天涯,有阳光之处便有草,即使野火燎原,也烧不尽它的生机与活力。  树就像是在历史的长夜中留下点点星光的人,是那些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它们长在原野间,茂密如云的树冠即为其功勋,坚韧的树皮是其千疮百孔却依旧顽强的心,汁液间流淌的是各自的灵魂,年轮里镌刻的是传奇的岁月。树活着时,人们都知道,那里有一棵树;树死后,孩童们会为之
人类对悲伤者往往会产生同情,这种同情的情感普遍而又强烈。但是有时,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内心真正的悲伤。在这种情况下,同情虽也有慰藉的作用,但终究无法直击悲伤者内心深处。因此我认为,在表达同情的同时,也应去真正理解他人的苦楚,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字经》中有言:“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对悲伤者的同情可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它往往可以给悲伤者以慰藉和希望,使他们重新振作。这样一
朝阳还未升起,  月亮早已隐去。  困倦在温暖的被窝儿里叹息,  把脸埋在抱枕里,  在悄悄的清晨。  等待闹钟的时刻,  总是有些难熬。  我不知道,  铃声何时响起,  只好,  支起耳朵等待。  父亲比闹钟早些。  拖鞋化为雨滴,  滴答,滴答。  门把被转动。  咔嗒,  父亲关上了房门。  为何轻叩房门?  在梦的边界,  锅与铲奏出华美乐章。  哦,对了,  是父亲在做早餐,  白粥,
若琳是个聪明又有主见的孩子,小时候喜欢听我读书,长大后就自己游历于小说和诗歌的世界里。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她渐渐爱上了文学创作,喜欢用文字表達自己独特的思想。她喜欢旅行,对各地的文化与自然风光充满好奇。她也坚持练习书法,常与墨香为伴。未来,希望她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为青春写下灿烂而诗意的篇章。  ———秦若琳家长  若琳最突出的特质是安静。平日里她喜欢默默地读书、思考、写作。在学习中,她总能
小戴之所以备受瞩目,主要是因为他数学成绩的“飞黄腾达”和时常露出的神秘笑容。考试少做两道五分的选择题是班级流传已久的“数学成绩一百四大法”,据说这是小戴从自身经历总结出来的。在刚开学的一次数学考试中,虽然全校考試平均分不到100,但小戴却仍然考了144的高分。宣布成绩时,他微微低着头,装作满不在乎,其实藏不住的笑意早已从嘴角溢出来。他不时害羞而拘谨地挠头皮,像是一个富豪在一群饿死鬼面前吃着豪华大餐
如果你去过京都的岚山,绝对相信,那里可能发生一切奇遇。幽深苍翠的山峦屏蔽了大都市的浮华与喧嚣,漫山遍野的八重樱让你恍如置身仙境,月亮倒映在水中,像是一个童话世界。  三年前的夏天,我来到了京都。一个人,一个包。为了这次旅行,我足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准备。  虽然提前做过准备,但岚山复杂的地形仍让我吃了一惊。洋气的、古典的、清丽的、沉郁的……风格各异的房子星罗棋布,穿梭其间如同误入了哪位将军布下的迷阵
补“空”  唐代大文学家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堪称千古名篇。相传当年王勃写此文时,最后一句为“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中间空了一个字。这引发人们诸多猜测,很多人试着填这个字,却始终不够恰当。  都督阎伯舆急忙下令:“快马追上王郎,千金求其一字。”侍卫追上王勃说明来意,王勃一笑,说:“我将这一字写在你手心,你定要握紧拳头,见了都督方可伸掌,否则此字会不翼而飞。”侍卫得字返回后,立即找到阎伯舆在
我觉得你这个人,嗯,怎么说呢,骨子里还是有点……保守。他字斟句酌地说,因为字斟句酌,所以语调显得特别认真。  她不得不停下来,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他一眼。  他觉得目的达到了,继续他字斟句酌式的说话。嗯,是這样的,也不是说你就是保守,你的保守是进行式的……保守。  进行式……保守?她还第一次听人这样说自己。她有点想笑,又觉得有点拿不准。万一真有这个词,她的笑是不是显得有点太无知?  是的。有时打开不够
脊梁是什么?  我去问母亲,母亲正在阳台洗衣服。听到我的问话,她缓慢而略带痛楚地直起弯下太久的身子,目光凝视着手中的衣物,良久才说:“脊梁?你爸,就是咱家的脊梁!”  母亲手中的蓝色工作服上斑驳着洗不去的黑色漆渍和被烫出的边缘焦黄的洞。此刻它静默地蜷缩在母亲手里,“啪嗒啪嗒”滴着水,溅起了点点晶莹。  是的,父亲便是家中的脊梁,能担千斤重,能护全家平安。他曾青春年少,眼中映照着彩云明月;曾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