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文学教学中的经典阅读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i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校园是承载着希翼与知识的地方,新时期下的高校文学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仅仅中学需要推进素质教育,这也同样是各大高校所努力改革的方向。在当下,高校频频进行教学改革,旨在将课堂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化,不单单只学习生硬的课本知识,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确的思维观念。高校提倡在文学教学改革中,不应将文学知识作为唯一的培养点,还要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置于高校文学改革的重点之中。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保证学生对于经典文学的阅读量和了解度。所以本文就高校文学教学中的经典阅读问题展开深入探析。
  关键词:文学改革;经典阅读;举措
  一、高校文学教学中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及意义所在
  经典文学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文字,它能够体现出作家对于社会、历史事件和艺术审美的一些看法与思考。哪怕时代再久远的经典著作,都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借鉴意义,反而时间会赋予其崭新的生命力和文学价值。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也许不会在短时间内带给人立竿见影的改变,但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改变人的思想和言行。对于学生群体来说,经典阅读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生的投资。大学生所剩的在校学习时间已经不多,可以说大学是最后四年可以沉下心来单纯读书学习的地方,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内,学生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价值,以便于今后更好的步入社会。
  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忙碌与紧张,学生步入大学的门槛,就意味着拥有了更多可以自由选择的时间,能够随心去做一些提升自我的有意义的事情。所以阅读经典应该成为学生必修的一门课,将读过的经典文学与老师的授课内容相结合,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据调查表明,愿意将课余时间用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在校大学生不足百分之三十,这样的情况严重的影响到经典文学的传承。古今中外,很多拥有辉煌成就的人士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中国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当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以热爱读书而闻名。他将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浸泡在图书馆内,拜读著名作家海涅,歌德等的作品,甚至已经到达了忘我的境界。也正是因为前期大量文学知识的汲取,才成就了日后的文学巨匠郁达夫。“以笔为武器”的文学大家鲁迅先生,原本是从事医学专业的,却依旧孜孜不倦的探索文学的奥妙,他笔尖下描绘的人物与故事,真正地影响到当时许多新青年的思想觉悟。
  阅读经典不同于浏览网络内容,它不是对于语言的东拼西凑与生搬硬套。阅读书籍应该成为高校学生的习惯,哪怕每天阅读一小部分,日积月累之下,也能够带来巨大的变化。高校之所以不断地对文学教学进行改革且从不减少文学教学的课时,是因为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生命。透过文学作品,学生能够进入到书中的情境之,了解到某一个时代的分合,体会到书中人物的悲欢。经典文学作品一般有三个阶段,其一是文学作品中表述的文字,其二是文学的表达方式与文体的特殊性,其三是对于历史思考及影响。经典文学作品就像是一座桥梁一样,架构起现在与过去或是和未来的联系,它能够跨越时间的限制,直击人性深处,探求生命的最终意义。如果对于经典作品的认知只局限于课本和老师的传达,那这样的文学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一般来讲,从事文学写作的文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洞察力是比常人更加敏锐的,他们对于社会有着更深刻的认知,所以经典文学是不同于那些畅销书的,它几乎不依赖于市场和网络风向。
  二、当前高校文学教学中经典阅读所面临的困境
  1.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具有概括性强,阅读速度快,趣味性强的特点,比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刚刚摆脱了中学紧张忙碌的课业生活,对于电子产品与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典文学作品就略显枯燥。很多学生并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图书馆阅读书籍,甚至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除了在期末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多,除此之外平日里都很冷清。这就说明很多在校大学生的阅读观念存在很大的问题,认为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必要性不强,没能明白经典文学带给生活的启发和影响。
  2.文学教学课堂授课内容整体比较陈旧,不具备创新性。原本文学教学所传授的知识点就比较多,需要学生配合的笔记也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本身就对这门课程有些头疼,再加上老师的授课方式依然是非常传统的,和学生的互动性较少,老师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学生在台下无心倾听。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书本化的,很多老师也仅仅把文学作品当作知识生硬的传递给学生,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其真正所传递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是抱着期末考试能够通过的心理去学习这门课程,在课下也并不会主动的去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和老师之间是缺少精神沟通和精神默契的。
  3.课程内容太过复杂繁多,学生很难完全吸收。几乎所有高校的文学课本只有一本,然而却涵盖了从古至今很多的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即使学生有心阅读,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筛选。课程内容的涉猎范围太广阔,涵盖了众多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想将这些内容背下来去应对考试都很难,更难说会去兴趣盎然的阅读经典。理论太多太杂,掩盖了经典作品的文学性,尤其是在讲到一些西方文学作品的时候,似乎只是对文学概论的照搬和复述。专业术语太多,各种各样的“主义”磨滅了学生的求知欲。
  4.教材内容陈旧,与文学实践活动基本脱节。现代大多数高校所使用的文学教材都已经沿用了很多年,几乎没有更新。老师授课时是离不开教材的辅助的,然而如果教材长时间不更新,意味着老师们的讲课内容也是周而复始几乎相同的。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文学阅读本就成为了一种边缘化的阅读方式,一本陈旧的文学教材与学生身边的手机电脑相比,完全不具备吸引力。文学教材的滞后又何尝不是对经典文学的一种忽视,且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比较少,教师根本无从得知学生阅读了哪些作品,是否理解了作品内涵。
  三、面对以上问题所提出的具体解决措施
  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文学教学的目的。作为提升高校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教育,其授课方式与教育内容自然是不同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高校文学教育应该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感知到文学的魅力,自愿自主地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文学课堂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学习到一些写作与表达的技巧,了解到不同时代的背景故事来丰富视野。
  其次要积极创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制作一些有趣的PPT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的授课也绝不能是独角戏,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定时提问一些问题,对于回答出众的学生可以给一些加分奖励。同时老师也要布置一些作业,检查与了解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的了解情况,比如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一些相关的论文,对字数不作过多的要求,作业内容在精不在杂。学校也需要定期地更换教材,将陈旧的内容剔除。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阅读经典的比赛活动,组织学生上台去介绍讲述自己近期了解到的一些文学作品,还可以进行征文,将主题定在与经典阅读相关的方面,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会大大提升。
  四、结束语
  无论在任何时候,对经典的拜读都是每一个人应该自觉主动去做的一件事。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给读者带来一些心灵的慰藉与修养,很多文学经典作品所影射出的都是宏大的时代背景,是作者在社会现状下所引发的深刻思考,它能够带给现代人更深刻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李尧成.对高校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现代高校教育,2015(10).
  [2]杨孟兰.浅谈高校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欣赏[J].语文与教学,2014(01).
其他文献
1945年,重庆国共谈判期间,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尹瘦石与著名诗词学家柳亚子联合举办诗画展。毛泽东主席特地为展览挥毫题写了“柳诗尹画展”五个大字。并应尹瘦石请求,在百忙中为自
企业订单培养班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在实践中遇到了不少障碍。订单班的“自助餐”管理模式以人为主体,从学生的不同需求出发,促进其全面发展,其实效性在于将组织
以工业水玻璃和硫酸铝为主要原料,正丁胺为模板剂,利用水热法合成出了高硅铝比ZSM-5分子筛。考察了晶化时间、晶化温度、投料硅铝比、合成体系pH值以及模板剂用量等因素对晶
通过对人工审核报表和计算机审核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高预审工作水平,减少错误,从而提高报表的质量。
教学目标:(投影)1.学会与文本毫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表达自已的阅读感受。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开始回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股市期市房市过热"等现象。这使得社会对宏观经济前景的预期出现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对气象文字短信进行类型确定,明晰了气象短信的概念、特征及其与天气预报的关系,并对气象短信的编辑服务技术及要点进行分析。
课程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目前见诸文献的各种课程实施概念主要面向学历教育系列中的课程,而社区教育有其特殊性。本文以笔者所建设并
秘密共享体制是现代密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秘密共享思想最初是为了解决密钥保存中由于权力过分集中而造成权力滥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能
目的分析探讨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对早期癫痫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9月商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早期癫痫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即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