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从“读”到“写”的桥梁: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路径与策略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er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阶段对“写作技能”的要求与现状


  (一)为什么要重视写作?
  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如下问题:卷面不整洁、书写不美观、书写错误(大小写和拼写等)、语法错误、丢词少词、缺少结构设计和逻辑关系等。由此可知,写作要求精准,更易暴露文字表达中的错误,可以使学习者认识到自身英语学习的不足。
  (二)写作教学的要求与现状
  针对写作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二级目标要求学生应:1.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2.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祝福语;3.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然而,学生正处于小学起步阶段,语言储备有限;教师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对写作教学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学生笔头表达能力明显欠缺。所以,现有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就陷入了“学生写—教师改—教师简单讲评—例文背诵”的怪圈。写作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学生的语言输入不足,缺少指导与反思,学生写作改进效果不明显。

二、从基本语言技能看“写”的培养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这五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输入决定输出,其中,“看”“听”“读”属于输入,“说”和“写”属于输出。在“写”的过程中,教師就能够了解学生的语言习惯、语言逻辑和语法结构水平。“写”是最高技能,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要经过系统的培养和长期的练习才能形成。
  那么,良好的写作能力能够为学生带来什么好处呢?“写”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学习工具,既能够帮助学生分享所见所闻,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可能成为他们的兴趣爱好。因此,我们更希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探索从“读”到“写”的有效路径


  初学者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控制的”写作训练。不能急于自由发挥创作,因为这时学生驾驭词汇和句子的能力还很弱,难以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来。教师需要给学生一根拐杖,或提供一个支架,让他们逐步学会写作。
  小学的“写”要从仿写开始,仿写是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教师可通过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仿写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一篇文章。教材中,每个话题下的文本都可以成为仿写素材,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不断将所学内容变成文本输出,体验运用语言的乐趣a。
  案例分析:Write Right, Unit 6 This Is My Best Friend
  该教材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为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激发兴趣;获得意义,激活语言;呈现文本,感知逻辑和结构;设计问题,确保学生理解写作主题。第二步,在具体情景中,激活已有词汇;学生通过有梯度、脚手架式(Scaffolding)的活动,逐渐突破语法屏障,发现句子逻辑。第三步,分析句子构成,让学生形成语块意识,建构长句。第四步,学生自主组织篇章结构,联系生活,迁移模仿,根据所提供的结构和支撑信息来完成草稿。第五步,学生脱离模板,写下完整内容;检查语法、拼写、标点符号等;修改后再次誊写,保证书写清楚;记下错误,避免再犯。
  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可在此时加入多维评价活动,包括自评、他评和教师评等形式。
  期间,教师可利用脚手架式的教学方法,将学习过程分解成几个容易的步骤以拓展学生的能力;还可利用布鲁纳(Bruner)的螺旋式课程模式(Spiral Curriculum)复习已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愈加复杂的新知识。教师可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学到“怎么写”。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运用到作文实践中,让学生在模仿中发挥想象,形成写作技能,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准确性和条理性,真正做到“以读促写”。
  写作教学路径可分为写前(输入)、写中(内化)和写后(输出)三个步骤。写前环节,教师可尝试导入主题、激发兴趣、挖掘话题、激活语言,立足文本分析素材,进而激活学生的上位知识和语言能力。写中环节,学生应能够自主搭建写作框架,把范文中的结构进行加工整理和迁移应用。写后环节,要确认读写是否一致,文章前后是否呼应,同时依据操作性强的标准进行文章的自评和互评,积累写作作品,从而达到改进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尝试结合教材话题开展“读写结合”


  结合教材话题的教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单元话题的语言输入。在教材的学习中,每个单元都紧紧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在某个话题视角的引领下,学生输入的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单位,而不是零碎的词汇、语法或知识点。学生通过跟这个完整的信息单位互动,增强了语言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二是单元话题的语言输出。在完成了语言输入和内化的过程后,教师可以尝试以“写”作为输出活动,将话题中的语言和功能进行整合输出,帮助学习者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并及时弥补,促进语言吸收能力的提升,从而训练学生对话题整体性和逻辑性的把握。
  另外,教师可采用对话式阅读(Dialogic Reading)中的CROWD(Completion Questions, Recall Questions, Open-ended Questions, “Wh” Questions and Distancing)原则,促进“读写结合”的开展。C指让学生完成句子。若情节结构明显,教师可以只讲一半故事,剩下的一半让学生接着说完。R指回顾性问题。回顾已知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故事理解能力和叙事能力。O指开放式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特别固定的答案,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表达。W指的是英文中what,when,who,how,why等问题,用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D指延伸性问题,即把书中的内容链接到实际生活中,让故事对学生更有意义,更容易产生共鸣。

五、“读”与“写”的能力可以相互促进


  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写作能力的发展往往相对滞后。那么,如何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相互促进呢?笔者提供了五种思路:从拼读到拼写;从了解文本概念到遵循文本规则;从认识句子到创编句子;从语段理解到段落表达;从语篇赏析到篇章写作。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有以下优势(张艳红,2014):
  第一,可以帮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本。好的“读后写”任务可促使学生更有目的地深入理解课文细节,领悟课文内涵,发现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其中的情感,从而获得对课文内容完整而透彻的理解。
  第二,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针对课文整体意义的“读后写”,可引导学生从语篇上把握课文内容,认识语篇的结构和意图及其之间的关系,增强语篇意识,提高他们对文本中字词、短语、句型结构等表达的敏感度,有助于培养学生谋篇布局和得体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在通常的对话、角色扮演和较低水平的讨论、辩论中是无法获得的。
  第三,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一方面,“读后写”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能够增强其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度。另一方面,“读后写”任务可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真实、自然、完整的语境中学习和建构语言。
  第四,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理清思路,使之更加条理化和明晰化;同时,好的写作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参考文献
  张艳红. 2014.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EB/OL]. (2015-03-08)[2019-04-20]. https://www.taodocs. com/p-14978220.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三复习阶段教师没有固定的教材,有的教师是用学过的模块教材和大量的试题训练材料来上课的。然而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笔者认为,在高三复习阶段老师们应该将已有的教材和大量零碎的、没有关系的语篇结合起来,从学生主题意义建构入手,有效选择和利用语篇帮助高三学生落实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能力、形成熟练思维以及培养核心素养。丰富的语篇是我们进行英语
期刊
摘 要:在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理念加速更新的背景下,英语学科承载着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核心素养的建构引发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思考和对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涵盖了英语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生必备品格。其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和审视问题并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作出正确判断。因此,在初中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引发学生联系自
期刊
摘 要:随着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日渐融合,课堂生态环境正在悄然改变。习本课堂是针对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学的问题而提出的强调课堂教学应以“习得”为本的一种教学新理念。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习本课堂能够实现学生、教师与资源的多元互動,以“习”为课堂核心,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习本课堂;信息技术;有效性;习得  课堂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和前
期刊
蒋京丽:各位老师好!感谢《英语学习》的信任,有幸为大家主持这一期千聊微信谈——“中考英语人机对话考试及其与教学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在中考中引入人机对话考试,这不仅是中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初中英语教学领域的一次关键性变革。截至2019年6月,北京、重庆、山东、江苏、广东、浙江、湖南等省市已经分别在省级或市级层面统一组织了中考人机对话考试,还有一些省市也即将在2至3年内采用这一考试形
期刊
摘 要:在目前的小学英语高段对话课堂中,学生参与缺乏内驱力,语言输出缺乏个性,对话内涵缺乏深度。本文根据高段对话教学的特点和高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例阐述教师可基于文本材料设计有主题、有情境、有思维的前置性任务,学习主题引人深思,使学习内容得到整合和拓展,进而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促成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  关键词:前置性任务;高段对话教学;深度学习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
期刊
《英语学习》:杨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英语学习》杂志的采访。  杨立民:感谢你们的信任。不过我脱离教学多年,恐怕要让你们失望了。  《英语学习》:您太客气了。首先,我们想向您请教为什么当前大家都特别重视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您认为怎样才能通过“读”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杨立民:人类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文明的记录、传承、交流与发展都离不开文字。可以说,人类文明的精华都在书里。所以,读书是掌握知识
期刊
摘 要:整体外语教学理念提出语篇是外语教学的最小单位,教师应以人文通识内容为依托,在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整体输入、整体输出、整体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全面提升。本文以人教版《英语》(Go for It!)九年级Unit 2的阅读语篇为例,分析在初中英语课堂落实整体外语教学理念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并尝试构建出可供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段参考的基本教学模式。  关键词:整体外语教
期刊
陈新忠:大家好!我是今天讨论的主持人陈新忠。今天的话题是全方位解读2019年高考英语,但我们不评价试题,仅分析2019年高考英语试题渗透出的理念和试题给高三以及整个高中学段教学的启示。本次研讨的材料依据是2019年高考英语试题(但不局限于2019年试题)。  谈到2019年高考,很多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题型没有变化,难度与往年接近。但我们更希望教师们能从国家的层面思考本次考试。2018年9月10日,
期刊
摘 要: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应是实现自我言语表现的需要,而最能体现该目的的除了“说”就是“写”了。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写作是语言输出的一种重要方式。要读出质量、悟出精彩,需要写作的推动。写作也能给阅读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写然后知不足,学养的匮乏必然会激励学生博览群书,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从而形成“写—读—写”的良性循环。而“提纲设计法”旨在真正从根本意义上促进学生写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期刊
Decoding means lifting the words off the page and turning them into sounds. To promot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udents need to progress from just decoding words to making sense of what they are readi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