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

来源 :小雪花·成长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è)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鄂温克”意即“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目前,他们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此外,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讷河市也有分布。人口总计3万左右,数量少而分布散,多与蒙古、达斡(wò)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鄂温克语包括有3种方言:海拉尔、陈巴尔虎和敖鲁古雅,但是没有民族文字。现在,牧区的鄂温克族人通用蒙古语和蒙古文,农业区的鄂温克族人通用汉语和汉文。
  考古发现,鄂温克族的先民从前生活在贝加尔湖东北和黑龙江上游一带的山林中,他们从事渔猎生活,同时饲养驯鹿。随着历史的变迁,他们不断向东部迁徙(xǐ),其中的一支定居在了黑龙江中游地区。
  明朝末年,鄂温克族臣服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政权。
  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的不断入侵,在清政府的支援下,鄂温克族内迁到了甘河、诺敏河、雅鲁河等流域居住。雍正时期,鄂温克族被编入八旗,驻防边关重地。在中俄雅克萨之战中,鄂温克族6万多名官兵英勇参战,为保卫古城献出了生命。
  抗战时期,鄂温克族人民踊跃参加抗日联军,并且自发组织武装队,主动打击日本侵略军。鄂温克族的头人白温都格义拒绝在日伪政权任职,他暗地里不断地支援抗日联军,既送粮食又送弹药,后被日军逮捕,受尽酷刑,惨死在狼犬的利牙利爪之下。
  历史证明,鄂温克族是一个勇敢而坚贞的民族,他们曾一次次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边疆,维护祖国的统一。可惜,在漫长的旧社会里,由于战争、天花、伤寒等的蔓延,鄂温克族人口急剧下降,至1945年,他们人口仅剩10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鄂温克族的生产渐渐得到了复苏,人口也得到了迅速的增长。
  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一种“桦皮文化”。鄂温克族的好多物品,如猎具、渔具、餐具、酿酒具、容器、篱笆等,甚至服饰、“撮罗子”帐蓬、裹尸布也都是用桦皮加工而成的。
  鄂温克族人民热情而好客、勤劳而淳(chún)朴、勇敢而爽快、真诚而善良,他们很乐意用奶茶和鹿肉款待路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偷窃,各家的仓库也从来不上锁,假使有人途中缺粮或缺衣,便可去任何一个仓库拿用,日后如数归还即可。
  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米阔勒节等。节日里,他们会穿上民族的盛装——襟边镶有色带的开衩长袍和长裤,男女老少一起围着篝(gōu)火欢歌欢舞。他们的体育活动和游戏也多种多样,主要项目有赛马、射击、摔跤和滑雪。
  20世纪50年代,在鄂温克族中,依旧存在着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现象,“巫师”依旧享有着一种极其尊崇的地位。现今,鄂温克族已经摆脱了落后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盲目迷信,不再“逐水草而居”,他们已经过上了稳定的畜牧业和农业生活。同时,鄂温克族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事业也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其他文献
嗡嗡嗡,嗡嗡嗡,我是快乐的小蜜蜂——嗡克,看到我周围的粉丝了吗?上一次我说要去大草原,有好多同学来报名啊,抢着加入我们的快乐民族之旅,于是,我灵机一动,给我的粉丝们起了一个香甜的
嗡嗡嗡,嗡嗡嗡,我是快乐的小蜜蜂,冬天到,雪花飘,幸好嗡克我会魔珐,借件赫哲娃娃的小皮袄,天寒地冻不怕了。哈哈,可爱的“蜂蜜”们,今天我们来到的是赫哲族人民的村庄,将会有什么惊奇的
黑龙江的达斡尔族,是一个很重视农业的民族。很早以前,他们就能够种出好多品种的农作物,不过关于他们种的农作物,还有一个很美的传说呢!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历史悠久,又称“蒙兀(wù)室韦”“萌古”“马背民族”,早在《旧唐书》和《契丹国志》中就有了关于“蒙古”的记载。目前,全世界蒙古族人共约有100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和俄罗斯3国境内。  我国的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方言包括4种:内蒙古、科尔沁、卫拉特和巴尔虎布里亚特。现今通用的蒙古文字和回鹘(hú)文字有着深厚的渊源,产生于13世纪初,完善于100年后的14世
鄂(e)伦春族聚在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鄂伦春”这个族名最早出现在清朝,有两种含义: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二是指山岭的人。
基诺(nu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居住在云南境内的海拔一千余米的基诺山上。1979年6月6日,国务院认定基诺族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这样,基诺族便成为了中国的第56个民族,也是中国最后的一个土著民族。  在西双版纳树木浓密、石崖陡峭(qiào)、河道曲折的热带雨林中,坐落着基诺人的山寨和茶园,远远地便能瞧见翠绿的竹楼和茅草顶篷。竹楼多建在临近水源且平坦、背风的地方,一个竹楼就是一个小家庭,楼下蓄养牲畜
柯尔克孜(zī)族的先民最初游牧于西伯利亚西部的叶尼塞河上游。大约在明末清初,发展为柯尔克孜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如今,多数柯尔克孜人居住在新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内约有数百人,都是200多年前清军强制迁往那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柯尔克孜族人民以游牧畜牧业经济为主,保留着氏(shì)族部落组织形式。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如今已经有了深刻的变
在清朝的时候,拉卜楞寺数百名僧侣,每年都会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去野外采薪。由于路途很远,当天,他们没有办法回到寺庙。只能露宿山野。劳作之余,很单调,他们就用摔跤、拔河作为消遣,渐渐地就成了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由此,保安族延续了这种风俗,由于在藏语中,“浪山”就是“采薪”的意思,在每年的农历六月,都会举行浪山节。  这个季节里。家家户户都拿着必要的锅灶炊具和饮食物品,全家人不论老少都一起出去。到野
本文取材自“成长第一课堂”关注孩子48个生活细节中的第7项(让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小作者文笔细腻、流畅。描写生动、传神,将“小树”的感受展现得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强烈的公
本文选自黑龙江省少先队工作委员会今年重点工作“成长第一课堂:关注48个生活细节”少先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的第9项(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小作者用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