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饭歌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46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这么素?!吃得下去吗?”他探过身来打量我的午餐,然后拿起一罐干煸牛肉酱,要给我加点儿“下饭菜”。当然拒绝了!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下饭歌”。
  收藏了一些歌,它们也许不受排行榜的青睐,但却极受我味蕾的欢迎——如同音符做成的钥匙,它们勾起耳朵的食欲,在口腔里引起悠长的回味,于不知不觉中打开我的胃口。我将这些歌称作“下饭歌”——
  《蛋炒饭》(庾澄庆)、《宫保鸡丁》(陶喆)、《水煮鱼》(王蓉)、《剁椒鱼头》(剁椒鱼头组合)、《酸辣土豆丝》(郑超)、《麻婆豆腐》(张艺兴)……还有宋祖英的《辣妹子》:“辣妹子待人火辣辣,辣椒帮她走天下。”——听着这些歌用餐,经常会多添一碗饭。
  位列我“最爱的下饭歌”之首位的,是收录在王蓉2018年專辑《红烧肉》中的同名主打歌:因为一位爱吃肉的女朋友要来家里做客,擅长烹炸炖炒的王蓉“唱”出一道红烧肉来:“葱姜大料/肉蔻香草/生抽老抽/精选带皮五花肉/糖盐煸炒/加水加酒/小火慢炖/肥而不腻的红烧肉……”
  有下饭歌相伴的好处是:你不可以顿顿吃红烧肉,但可以顿顿听它。——听着《红烧肉》,粗茶淡饭也能吃出丰腴富足的口感来。
  出现在今夏大热综艺《乐队的夏天》中的黑撒乐队,虽然不是我心目中的“Hot 5”,但他们那首《陕西美食》绝对是夏天里最下饭的歌:“……锅贴、凉粉、酸菜炒米,春卷、醪糟、三原熏鸡,酸汤饺子、灌汤包子,醋水香菜多来,再来点辣子……”谁说人到夏天会没胃口?这首歌里唱到的每一样都想尝一尝。
  《生活大爆炸》的主题曲,对我来说是一首意义特别的下饭歌——尽管演唱者Barenaked Ladies那爆炸般的语速令它一度“难以下咽”——“其实人类历史没有多久/星系形成时间比唱完这首歌还要短。”这首歌的响起,开启了我享用周末午餐的美好时光:12季的剧集,279顿午餐,每一餐都见证了一次星系的形成。自从《生活大爆炸》完结之后,星系沉寂,周末午餐再也无法令我期待。
  在《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大碟中,青年作曲家阿鲲给了“下饭歌”一个雅致的名字——《才下舌尖,又上心尖》。阿鲲认为:作曲要有乐器,做食物要有基本的东西,因此作曲和做饭“都是一样的道理”。而他以“做食物的心情”做出的音乐,是我先生最爱的“下饭歌”。
  每到周末,先生都要张罗出一桌好吃食,且在吃饭时一定要播放一集《舌尖上的中国》。不看,只听,听它的解说和配乐。每一样食物的耕种、收获、烹饪的过程,都蕴含在配乐中,“这音乐听着就香,听着就有食欲。”有如此下饭的音乐做佐食,我们一家人都变得“月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对“下饭歌”的定义不尽相同:身为东北人的我,每次听到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耳朵都会将从歌词中挑拣出的“猪肉炖粉条”“榛磨”“酸菜”摆到想象中的饭桌上;而小安吉的那首《东北吃货进行曲》,一首歌唱遍30道美食,听过之后更觉得“贼”下饭;“人生在世不称意,来份酥软炸里脊;君问归期未有期,鸡架雪花配拉皮……”这是一个东北“小吃货”眼中的年夜饭:左眼装着诗、右眼装着吃。
  能让大多数中国人都爱的下饭菜,一定是咸菜了。北有泡菜酸菜,南有梅菜橄榄。说到梅菜,便想麦兜的《梅菜扣肉》歌:“我愿像一块扣肉/扣住梅菜扣住你手……我是你一块扣肉/你是我梅菜扣住你手”——热气腾腾的的米饭上压上梅菜压上扣肉,太香了!
  作家彭忠富在他的饮食文化随笔集《碗筷留香》中,写到了四川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泡菜。他说:去餐馆就餐,饭店老板会端上一碟泡菜来“沙沙油腻”;如果没端来,食客就会不依不饶地叫:“老板,来盘泡菜哦。”
  这让我想起香港歌手徐小凤在《泡菜的故事》中那几声中气十足的吆喝:“嘿嘿,老板,来盘泡菜/嘿嘿,老板,来盘泡菜。”——这首老歌于是成为了我最新收藏的下饭歌。
  “不是什么大菜/只是一盘小菜”的泡菜,不仅是去餐馆必尝,如果去朋友家做客,他们也会在酒足饭饱之余嚷嚷:“家里有没有泡菜抓点来?”上泡菜是这顿家宴最后的高潮,一如彭忠富所言:“就像指挥家在音乐结束前在空中划出的弧线,只有美味的泡菜才能为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食物的滋味,即人生的滋味。享受美食,也是在享受人生。
  彭忠富的老家在四川绵竹,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绵竹“以一种绝望的悲情姿态广为人知”。然而,民以食为天,日子还得过,饭还得吃。在绵竹城乡,家家重又置起泡菜坛。因此,只要有下饭菜,只要有下饭歌,日子便能有滋有味地过下去。
其他文献
封冻半年的松花江褪去了坚硬的冰雪躯壳,任凭一江碧水缓缓流淌,一缕不经意的风拂面而过,带来丝丝温润的气息,那是春天的味道。   东北的春天,在清明之后才徐徐苏醒,一上来就是明媚而炽烈,“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万物都以自己的方式起死回生,它们精灵般在明媚的季节里漫天飞舞。   在江畔的公园漫步,与河流相同的方向,有一条红绿相间的塑胶步道
王一哲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车务段香坊站的一名连结员。今年是他上班的第5个年头,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他能够时刻以一名共青团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疫情暴发的关键时期,他立足岗位、勇于担当、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团员的精神面貌。  他所在的香坊站運转车间一班二调是一个朝气蓬勃、作风优良、积极向上的集体,他能够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规范影响班组同事。由于疫情防控限制装卸人员出入而造
在一个个附着欧式纹饰的廊柱旁,在一盏盏泛着暖黄光色的吊灯下,喝着咖啡、品着西点,听着钢琴曲,手上翻阅着图书。这里不是西餐厅,也不是星级酒店的大堂,这里是冰城哈尔滨市刚于10月迎客的“纯欧洲风格”书店——果戈里书店。  在500平方米的书店内,欧洲古典书架等装置、阅读及展演活动区域的设计、欧式五彩玻璃窗户及走廊穹顶装饰体现出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读书少女”主题雕塑、哈尔滨欧式建筑老照片、俄罗斯当代画
下午两三点的阳光,慵慵懒懒的,东厢房的几面窗户被映照得暖而明亮。院子里的老杨树已是满枝翠色迎人,两只鸟儿在上面旁若无人地谈笑风生。虽然听不懂它们具体在聊些什么,但那音调里的快乐简直像漫山遍野的花朵在阳光里恣意流淌。   我坐在窗下,看方格玻璃窗外的光影晃晃悠悠,悠然的样子真让人羡慕心动。阳光缓缓穿过窗户,轻轻落在眼前的水杯上、文件筐上、电脑上、键盘上、鼠标上,还有一块粉红的花月令的鼠标垫上。  
1969年,第一块CCD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诞生的时候,人们也许未曾想到这个能以数字方式记录影像的器件会在30年后彻底颠覆整个人类的摄影观念与摄影方式。随着数码相机设计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价格的日益降低,数码相机变成了电视机一般的普及品,摄影从此也不再是奢侈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数码相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摄影。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会发现,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数码相机的发展令人瞠目。    1
克洛德·洛兰是个农民的儿子,出生于17世纪法国东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他是法国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他的风景画显示出对光线的高度敏感,加之注入人物细腻的描绘,富有诗意,带着传说色彩,常常在风景中点缀一些神话人物,作品既庄严整齐,又柔和抒情。  罗马的渲染   出生于法国东北部农村的洛兰,曾做过食品工人,但天赋的艺术才华促使他选择了通往艺术之路。于是十几岁的洛兰前往罗马并长期旅居此地。   初期,
春節前后,新冠疫情暴发,本应是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刻,青年突击队员们却义无反顾冲向抗疫一线。他们无私无畏,勇担重任,坚守社区堡垒,同时他们也被社区居民守护着。  王英超,退役军人事务局科员,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紧要时刻,积极响应团县委号召,加入青年突击队,到东胜街道华辉小区进行管控工作。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历白班晚班几次换岗,每日连续在岗工作12小时以上,最长达14小时,但他坚守如一,从未缺岗,他所管控
一支西方考察队深入非洲腹地考察时,雇请了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做背夫和向导。由于时间紧迫需要赶路,那些土著人很是吃苦耐劳,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健步如飞,一连三天考察队都顺利地按照计划行进,大家都很开心。可是第四天早晨考察队准备出发的时候,土著人都躺着休息不走了,好说歹說他们就是不动。考察队员们很奇怪,心想几天来大家相处得都很好,是不是什么地方不小心触犯了他们?还是他们想要增加报酬?正在这时,土著人头领走过
“五一”小长假,想着出去转转。向来喜欢冒险,得知浙江磐安的灵江源有玻璃栈桥和玻璃悬廊,于是决定尝试。   到了灵江源森林公园,抬眼望去,山峰奇崛峥嵘,蓊郁苍翠。悬崖上镌刻着“灵江源”三个红色大字,在万绿丛中分外夺目。跨过石桥,便一头扎进了山肚。   俯视群山环绕的小村,几十户人家分列溪流两岸,土墙木窗小青瓦,与屋檐下挂着的串串红灯笼相映,老旧气息中漾出祥和。几只雏燕在蓝天上追逐嬉闹,稚嫩声中满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如此,每一个群体和个人的追求目标亦然。    忆往昔,中国摄影界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自力更生听党召唤,高举“高大全、红光亮”的旗帜,把摄影当作喉舌当作刀枪。  而后,国门洞开,一点一滴来自外面世界的风声雨意,都让我们惊叹:别人的月亮比我们的圆!我们像井底的青蛙,每爬高一步,向上(外)望到的风景都如此地令人激动而且振奋。  我们开始不断地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