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 随着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企业经营的环境日益复杂,而且越来越不稳定。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充分有效的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确保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并浅析了几点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方法。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监督
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企业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进而成为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部控制的缺陷难逃其咎。问题还在于,我国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还存在很多误解,甚至对企业内部控制根本没有概念。随着社会法制化的推进及企业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建立、健全并执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参照执行,标志着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工作跨入的新的发展阶段。
1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时间较短,不少企业刚刚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摸索阶段,内控思想散见于各部门、各组织的相关文件中,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2.1我国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目前,由于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混乱,因而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有哪些联系等也认识不一,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也是千差万别。
2.2 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需要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有的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有的认为搞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容易制造内部矛盾等。新疆众和公司任用服刑犯掌管4.5亿资产的案例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
2.3内部控制在概念上不统一
我国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很高的内部控制概念,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现行的规范制度中,只有审计准则第九号《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和新修订的《会计法》正式提出了若干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要求,但立足点和出发点分别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和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的角度来进行的规范。刚刚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只是限于会计领域,而且该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一些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也存在很多误解,如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不相容会计岗位的分离,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报账规定,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纪律要求等等。
2.4 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严重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可想而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鲜有实施。
3 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
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混乱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市场经济不发达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发展的外部动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时时处处可见,市场竞争有不规范的地方,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
3.2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对企业管理者业绩考核以利润为主要依据,很少对其内部控制综合考察。内部控制状况对企业内外利害关系方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利益影响,各方对此关注不够。虽然近来证监会对少部分企业有所要求,国家审计署也作为测试的一项内容,但这只是笼统的要求,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约机制,约束性不强。
3.3 企业风险意识不强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计划规避了市场风险,而市场经济风险处处存在,许多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决策方式,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只凭着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造成大量的失败教训。春都集团、广东国投、东北华联等不胜枚举的案例都是这方面的充分证明。
3.4 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内部控制概念,而政出多门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控机构,已建立的部分机构多数处于被控制对象的领导之下,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大部分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3.5 缺少指导企业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
由于国家经济管理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完全脱离出来,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打破,企业界还没有形成如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之类的权威组织,大部分管理制度建设靠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而国家部门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各司其职,因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和建设规划。
3.6 外部监督乏力
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二是有的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再加上个别黑幕交易,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三是会计师事务所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4 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混乱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和企业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对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提出如下建议:
4.1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只有十来年的历史,同西方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相比,自我完善能力较弱,加上我国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企业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对能动作用和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1.1 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更加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规则;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法,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会有力激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4.1.2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西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较为完善,其权威性得到世界公认,我们可以充分借鉴。
4.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目前我国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
4.2.1 董事会
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目前,我国很多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误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完全建立。如“东方锅炉”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董事会与总经理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造成的。
4.2.2 企业文化
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同时,应避免一种只注重小团体和短期效益的企业文化,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否则,即使像安然那样的大公司也会走向覆辙。
4.3 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
一是要发挥政府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作用。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对照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企业有失“公允”及其他不当的行为,帮助企业加以纠正。
5结论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必然选择。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我国现实国情下,内部控制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因此,需要政府、企業、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快步伐,认真执行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实施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的总结提高内部控制理论水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 黄娟,魏郎.对内部财务控制概念的思考[J].金融会计, 2003,4
[3] 张岳麓. 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 [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1
[4] 张培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之友,2003,5
[5] 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监督
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企业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进而成为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部控制的缺陷难逃其咎。问题还在于,我国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还存在很多误解,甚至对企业内部控制根本没有概念。随着社会法制化的推进及企业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建立、健全并执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参照执行,标志着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工作跨入的新的发展阶段。
1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时间较短,不少企业刚刚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摸索阶段,内控思想散见于各部门、各组织的相关文件中,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2.1我国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目前,由于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混乱,因而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有哪些联系等也认识不一,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也是千差万别。
2.2 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需要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有的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有的认为搞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容易制造内部矛盾等。新疆众和公司任用服刑犯掌管4.5亿资产的案例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
2.3内部控制在概念上不统一
我国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很高的内部控制概念,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现行的规范制度中,只有审计准则第九号《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和新修订的《会计法》正式提出了若干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要求,但立足点和出发点分别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和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的角度来进行的规范。刚刚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只是限于会计领域,而且该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一些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也存在很多误解,如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不相容会计岗位的分离,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报账规定,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纪律要求等等。
2.4 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严重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可想而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鲜有实施。
3 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
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混乱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市场经济不发达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发展的外部动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时时处处可见,市场竞争有不规范的地方,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
3.2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对企业管理者业绩考核以利润为主要依据,很少对其内部控制综合考察。内部控制状况对企业内外利害关系方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利益影响,各方对此关注不够。虽然近来证监会对少部分企业有所要求,国家审计署也作为测试的一项内容,但这只是笼统的要求,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约机制,约束性不强。
3.3 企业风险意识不强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计划规避了市场风险,而市场经济风险处处存在,许多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决策方式,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只凭着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造成大量的失败教训。春都集团、广东国投、东北华联等不胜枚举的案例都是这方面的充分证明。
3.4 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内部控制概念,而政出多门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控机构,已建立的部分机构多数处于被控制对象的领导之下,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大部分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3.5 缺少指导企业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
由于国家经济管理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完全脱离出来,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打破,企业界还没有形成如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之类的权威组织,大部分管理制度建设靠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而国家部门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各司其职,因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和建设规划。
3.6 外部监督乏力
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二是有的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再加上个别黑幕交易,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三是会计师事务所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4 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混乱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和企业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对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提出如下建议:
4.1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只有十来年的历史,同西方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相比,自我完善能力较弱,加上我国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企业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对能动作用和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1.1 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更加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规则;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法,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会有力激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4.1.2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西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较为完善,其权威性得到世界公认,我们可以充分借鉴。
4.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目前我国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
4.2.1 董事会
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目前,我国很多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误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完全建立。如“东方锅炉”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董事会与总经理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造成的。
4.2.2 企业文化
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同时,应避免一种只注重小团体和短期效益的企业文化,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否则,即使像安然那样的大公司也会走向覆辙。
4.3 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
一是要发挥政府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作用。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对照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企业有失“公允”及其他不当的行为,帮助企业加以纠正。
5结论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必然选择。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我国现实国情下,内部控制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因此,需要政府、企業、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快步伐,认真执行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实施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的总结提高内部控制理论水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 黄娟,魏郎.对内部财务控制概念的思考[J].金融会计, 2003,4
[3] 张岳麓. 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 [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1
[4] 张培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之友,2003,5
[5] 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