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校友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ins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到英国的大学,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是当然的热门话题。友人曾戏称,除了牛津、剑桥外,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英国大学的了解恐怕多数需要通过英超球队进行,以这些城市名冠名的高等学府好像更容易让人记住。至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知道的人就寥寥了。但文学家萧伯纳、哲学家罗素、金融大鳄索罗斯、美国已故总统约翰?肯尼迪,你总听说过他们的大名吧。对了,还有1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6个国家的现任或前任国家元首都曾在这所年轻的高等学府(成立于1895年,才109年历史)任教或接受教育。如果你读过西方经济学著作,一定知道有个大名鼎鼎的伦敦学派。告诉你,伦敦学派指的就是该学院的经济系。那么,现在你对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世界高等学府中的地位总算有点认识了吧。
  我很幸运。1999年,我获得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知奋领奖学金,并于次年9月,从北京乘班机前往伦敦,开始了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产业关系和人事管理硕士学位的学习生活。现在我已经回到北京,在世纪博园留学咨询有限公司做了4年的英国事务首席代表,关于留学生活的记忆也只剩下几个片段。
  由于工作关系,以前也曾多次出国访问,这一点可能与时下的留学生们不同,对出国、乘飞机、入境等手续了如指掌,轻车熟路。惟有对于自己即将开始的读书生活有点惴惴不安,毕竟离开学校太长时间了。还好,平常也读些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知道当时担任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的是安东尼?吉登斯教授。吉登斯教授是西方最著名的社会学大师、“第三条道路”思想的主要缔造者、被誉为英国工党政府以及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
  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来机场接我,顺利地找到住的地方、与家人通电话报平安、购买好生活必需品,第二天便在朋友的陪伴下乘车前往学院“踩点”。
  说实话,刚到学院,多少感觉有些失望。我曾去过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等众多名校,成片的草坪、茂密的大树以及维多利亚式的教学楼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名校应该有的基本景色。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座落在伦敦的市中心,夹在英国皇家高等法院和一条商业街中间;往东是著名的伦敦金融城和新闻传媒集中的舰船街,往西过了商业街是著名的鸽子广场和白金汉宫;对门就是英国广播公司(BBC)总部。地理位置应该说挺好,但教学楼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栋写字楼,连来连去也就5、6栋6层左右教学楼。没有找到正经的校门,只是在几个街的拐角处挂了几个 “LSE”(学院英文字首简写)的铁牌,并不醒目。朋友说学院大概有七八千学生,真不知道教室够不够用。
  当然要参观一下学校的主楼-老楼(Old Building)。要说学院有校门的话,老楼的大门应该就是,虽然它更像一个高一些的门洞。门的左下角不起眼的地方刻着英国乔治五世(也可能是三世 或者是四世,记不准了)为此楼奠基的碑,才感觉出此楼的不同之处。热情的朋友马上带我上四楼,我还以为是什么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原来是学校学生餐厅所在。朋友调侃说这是我的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民以食为天嘛。了解了学校餐厅的价格和购买规则之后,本想离开。朋友突然说:“你看,那就是安东尼?吉登斯教授!”心里突然一种莫名的紧张,多少带一点激动,没想到刚来“踩点”就可以见到大师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教授60岁左右、中等身材、头发花白、西装笔挺,倒和我的想象相差无几。有趣的是教授正左手拿着一个三明治和一罐可乐,右手拿着一根香蕉,边走边啃。可能是担心他的学生崇拜者窃笑他的形象,也可能是有紧急公务,教授很快离开了餐厅。朋友告诉我,虽然是学生餐厅,许多教授也来这里用午餐,因为他们认为学生餐厅比较便宜一些,能省就省吧。我的天呐!院长和教授都觉得贵,那我们穷学生怎么办?朋友笑了笑,说:“你说呢?告诉你,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的一年中一共去学校餐厅用过四次餐,其中还有一次是同事访问伦敦带我去打牙祭,另外三次是考试阶段,没有办法。饭菜十分不合口味(客气话,实际上是很难吃),价格却令我心痛。”英国食文化中有句名言:“吃饭是为了生存”,这次算是真正理解了。
  老楼的六层靠右手走廊尽头就是著名的萧伯纳图书馆。与其说是图书馆,还不如说是一个休息室。因为除了一些经济学、政治类杂志以外,书柜内的古版书是拿不出来的。图书馆显然是为纪念萧伯纳先生而设,约100多平方米,典型的英国老式装潢,围了一圈木制书柜,全是古版书,一台老钢琴前摆放着几个高背绒面暗红座椅,那便是休息的地方了。虽然朋友也不知道萧伯纳是否真的在这里阅读过,我的脑海里还是幻想出萧伯纳先生坐在高背座椅里,吸着浓香的古巴雪茄(我也不知他是否吸烟,但总认为这就是大学者应有的形象),品着刚刚磨好的黑咖啡,正阅读一本厚厚的大书,伦敦难得的阳光从房间窗户透进来,照在他身上,给他带来无尽的智慧。我大学本科毕业的论文就是评论、分析萧伯纳先生的名著《皮克马利翁》(电影版名为《窈窕淑女》),精神上老觉得与他更亲近一些,加上喜爱此处老英国的味道,于是后来我经常在此午休,边阅读杂志,边啃自制的榨菜肉丝馅三明治,幻想着自己哪一天也能成为如萧老先生一般令人崇敬的大学者。萧伯纳图书馆经常举办小型高雅音乐会,图书馆门口印有精美的介绍材料。为控制入场人数,需要去学生会索取门票,但通常免费。参加演奏的音乐家应该都是在音乐圈里有名的人物,虽然我不太了解他们,但介绍材料上显示他们多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大奖的评委或获奖音乐家。开学没有多久,去欣赏过两次,虽不懂高雅音乐,也觉得挺好。后来学习太忙了,也就没有再去,白白错过了一次次宝贵的高雅音乐扫盲的机会。
  学校的图书馆是临时借他人房屋设立的,因为新图书馆正在建设之中。临时图书馆非常不起眼,七拐八绕,转过几条小街后终于到了。朋友告诉我,别看图书馆小,可是英国国家图书馆之一,藏书非常丰富,许多国家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府智囊机构的高级学者经常来此查阅资料。果然发现,图书馆门口左下角的一个牌子上写着“大不列颠政治经济图书馆”字样。图书馆内部却不小,主要的阅览室为全部木制结构,大木桌、大木椅、大木书架,大木楼梯,很有味道。别的书籍不太懂,便去看看关于中国的书籍,居然找到了孙中山先生(用名孙逸仙)和薛暮桥教授的著作,倍感亲切。因贪图这里的安静,我上完课,便经常来此复习和看书。但太安静也让我尴尬过一回。一次没吃早饭上完上午的两节课,11点来钟,离下午上课还有三个小时,本打算上完下午的一堂课便冲回住处大吃一顿,也可省去一顿午餐费用,于是便躲在图书馆看书。学生不少,与大家分享一个木桌,找了本书闲看。看了一会,我感觉有些饿,告诉自己坚持、再坚持。继续看书,但看书的余光却告诉我同桌的几个同学不时地在瞟我,不管他们,接着看。还瞟,怎么了?旁边一个印度模样的女孩,小声问我,“You feel hungry?”(你觉得饿吗?)咦,她怎么知道?问完,她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肚子。我突然感觉我的肚子饿得在叫唤,原来他们都听见了,太尴尬了。我红着脸说:“Yes, I did not have my breakfast, I am going to buy something to eat.” (是的,没用早餐。我去买点东西吃。)于是冲出图书馆,在休息室的自动售货机上买了点心充饥。回去后,同学们善意地对我笑笑,但我多少还是觉得不好意思。大约半年后新图书馆落成,临时图书馆停止使用。虽然新图书馆非常现代,空间更大,查资料、上网也方便许多,但我还是怀念临时图书馆地板的嘎嘎声和淡淡的木香。
  朋友告诉我,学校有大量的学术活动,会请来众多大学者、各国政要给学生讲课、与学生交流。一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生活下来,果然活动不少。我自己就参加了墨西哥总统福克斯、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希腊财长、欧盟贸易代表拉米的演讲会以及安东尼?吉登斯教授关于“第三条道路与全球化”的系列论坛。参加福克斯总统演讲的经历至今记忆在胸。福克斯总统当选前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高级讲师,所以去参加演讲会的学生和教授非常多,估计有一些还是总统亲自调教过的学生。我也得到了票,去凑热闹。本以为和在国内一样,坐在会场,领导讲完话,大家鼓鼓掌就散了,一到场,才发现情况完全不一样。总统先生首先用了两分钟时间用带有西班牙口音的英语回顾了他与学院的渊源,然后用十分钟时间介绍了墨西哥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掌声未断,一个小个子的墨西哥学生就窜上讲台,为总统戴上了标有LSE标志的运动帽;可能是事先没有安排这样的活动,总统略微表示了惊讶,随即微笑着弯下腰让这名学生将运动帽给自己戴好并友好地拍了拍学生的肩膀。送帽子的学生又大大方方拿起麦克风对总统的当选表示了祝贺,并提出希望总统履行自己当选时对于国民的承诺。总统当然给了积极的回复。于是,一大帮学生举手向总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墨美关系中的非法劳工问题、北美自由贸易区问题、拉丁美洲的左翼政党问题,甚至包括总统的童年、总统的爱情,五花八门。所有的问题总统都耐心地给予解答,但对于私人问题,总统就改用幽默的语言回答,甚至反问。由于学习紧张,很多活动没有参加,有些可惜。毕业回国后,才知道,那一年,克林顿总统、安南秘书长、布莱尔首相、索罗斯等人物也曾分别前往学院演讲过。虽没有参加,可以想象十分精彩。
  回忆是轻松的,学习是紧张的,属于刻骨铭心那一类,还需要慢慢整理。
  编/王兆军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简介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在英国独树一帜,是惟一将教学与科研集中在社会、政治、经济科学领域的顶尖学校。学院于1900年成为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的一部分。今天的LSE是伦敦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目前学生总人数超过7000名,其中约一半为来自150个国家的海外留学生;LSE拥有一个庞大的海外学生团体,校友包括国会议员、贵族议会议员、26位世界各国政府现任或前任首相。
  LSE位于伦敦市中心,介于西区与金融城之间,大英图书馆、伦敦大学议会图书馆近在咫尺,距离该学院不到一英里就是主要的政府、法律、金融和传媒中心所在地——这些机构才是该学院“真正”的研究对象。LSE共有18个系、26个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开设有经济、数学与统计、历史、法律、哲学等多种社会科学专业。LSE在经济学领域曾有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展了最具权威的经济理论,许多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思想、政治体系均源于LSE。
  英国政治经济科学图书馆是学校的工作用图书馆,同时也是全英研究资料收集中心、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科学图书馆之一,馆内共藏400万册社科开架图书以及专业课程教材可供学生借阅;学生可以使用超过550台计算机,其中大部分全天24小时开放;超过90个学生俱乐部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社交、体育与文化兴趣活动。另外,作为伦敦大学的一员,全体学生都可以享用伦敦大学的设施,包括医疗和牙科、咨询服务;学生会拥有酒吧、咖啡馆、健身馆和游泳池。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地中海的阳光温暖着亚平宁半岛南端的卡拉不里亚大学,也温暖着由东方国际教育中心送来的中国留学生们。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分成15个小专题记录下来,与国内学生分享。     地理概况:   首先介绍一下卡拉不里亚大区的情况,这样便于出行行李的准备。长靴形意大利的足尖部位就是卡拉布里亚大区(Calabria)。与其仅一步之遥的是西西里岛。两地隔墨西拿海峡相对视。全区下设卡坦扎罗,雷焦卡拉布里亚,科
期刊
收到编辑约稿函之后的两个小时,我一直坐在窗边看日本电影《情书》。置身于热情似火的意大利,重温东方式的矜持,使人深刻感受异域文化间的强烈冲击,而我和我的朋友就在这样的感受中生活。  很多人向往意大利的生活,因为在这里只要你用心,就能感受到:  文艺复兴的起源,另类艺术的旁支;  梵蒂冈一人的召唤,全国教徒的虔诚;  维尔第(Verdi)的《茶花女》,维瓦尔蒂(Vivaldi)的《四季》;  古帝国的
期刊
有一位学长的孩子,当年高考考得不太理想,读了一个专科。在孩子尚在学校读书时,全家人都做好准备,待孩子大专读完了,送出去继续读。由于自己有两个亲戚在德国读书工作,目前的境遇还挺不错。为了图个照料,而且德国没有学费,教育质量又好,就一心奔着德国去。孩子也算听话懂事,在完成大专学业的同时,每周都要奔波大半个北京城,去歌德学院学德语。一切都顺利,德语关过了,保证金有了,就是签证“卡”住了,签了两次都没有签
期刊
免费大餐报名点:   北京、重庆、河北、广州、成都、西安、杭州、厦门、青岛等九个省市人事考试机构   报名时间:   2004年6月10日-2004年6月15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交流活动日趋频繁,英语已成为许多职场人士的工作用语。许多单位在人员招聘中往往要求英语流利,但什么水平才能称为“流利”?哪种英语考试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测试结果能否反映实际的语言水平?即将登
期刊
前期杂志中我们记述了哈佛大学法学院中国同学首次举办的新春联谊会,很多海外读者对此很感兴趣,这期请事件的组织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出来。我们得到了这份来自哈佛大学信箱里的活动通信记录。通读之后,我们明白了两个道理,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有无价的同学之谊;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在国内在海外,留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都是弥足珍贵的。通信时间为2004年1月。  亲爱的中国同学们:  
期刊
提起意大利,您会想到什么?是热情奔放充满艺术气质的亚平宁半岛、不可思议的城中之国梵蒂冈和圣马力诺、徜徉在亚得里亚海风光旖旎的温柔水城威尼斯,是号称世界八大古迹之一的科洛塞奥竞技场、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比萨斜塔、庞贝古城,是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伽利略,是古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是《罗马假日》里令人心驰神往的“许愿池”,还是《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  所有的这些如井喷般迸发出来的词,都
期刊
如果你即将赴英读书,建议你先行熟悉下面这几个英文单词,以便更好地与英国银行打交道,融入英国社会。  到英国后,要尽快到银行开户。英国的金融业非常发达,服务也很完善,使用好自己的各种“卡”,你会享受到一些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的银行服务。下面列出一些与银行打交道的常用语,好好熟悉一下,你一定会发现它们非常有用。  Cash Card(现金卡):可以从银行或ATM机提取现金。  Cheque Guarant
期刊
警惕!中国留法学生护照被骗。   (详见下页)  英国调整外国留学生就业政策  留学生毕业后若想继续在英国逗留须获得工作许可。根据英国法律,留学生须由雇主为其申请工作许可。从行业上看,铁路工程、建筑桥梁工程、运输高速公路工程、一些特殊领域的医生、保健行业(包括药剂、制药、医疗福利、生物医学科学家)、护士和助产士、保险精算师、民用航空许可飞机工程师、英格兰教师以及兽医等行业的雇主在为雇员申请工作
期刊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作者根据自身实际说出了新意。    近几年,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开放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除去那些想在国外工作或者移民的学生,以及期望为打理家族产业准备一些国际经验的学生之外,学成回国找个好工作还是绝大多数留学生的目标。如果为了这个目标,我认为,大学毕业先在国内工作两三年,然后再去留学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  首先,从个人的角
期刊
回到阔别多年的中国,朋友熟人相聚总免不了要问起美国的人与事、美国的生活风情、美国的人文价值。一些多年已习惯的美国事物与现象经国人的描述与评论后,的确让我感慨万分。  “是不是美国的商人对顾客特别讲信誉,只要顾客不满意,买回去的任何东西,在一个月之内都可以无条件地退货,店主决无二话可说?”“听说有些中国留学生今天到鞋店买一双皮鞋,明天到服装店买一套西装,后天到电器店买一部彩电……使用两三个星期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