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早期战争权学说中的商业理由——从维多利亚到格劳秀斯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065781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理上,战争法一般分为战争权法与战时法两部分,战争理由构成了战争权学说的基本问题,赋予战争权以规范性内涵。战争的基本理由源自对“正义”的古老诉求,然而,战争正义性的实现形式和政治意义在近代早期欧洲发生了根本变迁,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商业集团的强势崛起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以维多利亚和格劳秀斯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笔下得到过系统而清晰的表达。商业并不像后世的启蒙思想家描述的那样具有温和而无害的伟力,无论是古老的万民法还是新式的自然法,都成为以商业理由驱动战争的中介力量。
其他文献
随着影像文化兴盛而促发的"文学终结"之说,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理论命运前途的思考:以探究文学的本质为旨归的文学理论是否也会随之走向终结?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本质进行反思,是一种对所有批评实践的预设进行质疑、发问的"元批评"视角。我们从这种"元话语"视角出发,一方面从存在论角度对文学的本质进行探究,揭橥了逻各斯定义这种传统把握本质方式的限度,并试图以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来超越这一限度,这一探究路径最终促使转向对文学进行功能性界定。由于存在论视域本身固有的盲点和局限,我们从存在论转向实存论,将文学的本质
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深受鲁迅的影响。因汪曾祺十分重视文学创作的语言,又多次在文论中言及鲁迅的小说语言,故学界多从语言层面考察鲁迅对汪曾祺的影响。但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鲁迅影响汪曾祺文学创作更为深刻的因子。这种影响既有僧侣形象以及古人形象重塑的因素,也有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学理念以及创作技法的因素。在人物塑造上,汪曾祺深受鲁迅的影响毋庸置疑,但又是有选择性的借鉴。这种创造性的借鉴无疑为当代文坛提供了有益的文学经验。
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外”,是指中国这个社会主义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内的国家整合方式、对外的外交政策与世界秩序理解。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的叙事维度,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划的基本设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建构、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认同等方面;“外”的维度,则是宪法序言第十二段关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涉我国外交原则和世界秩序理解等内容。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与“外”,呈现的是国家建设空间维度的一体两面;无论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内的国家整合,还是对外的外交政策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