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老刘网购被骗54.4万元。其实他在被骗7万元时,已发觉这是个骗局,但他继续汇款,意在把数额弄大,让公安介入,最终骗子被抓。网友调侃老刘“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任性”由此成了流行语,如“长得帅就是任性”“成绩好就是任性”“年轻就是任性”“有权就是任性”……
任性: 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现代汉语词典》)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文体明确,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Z]
【命题意图】
“任性”是当下社会的流行词,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强调各级政府要简政放权。社会上一些有钱人挥霍钱财的行为也被调侃为“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任性”从社会风靡到了校园,同学们对此也不陌生,身边也有一些同学确实有“任性”的行为,比如放任自流、我行我素、打架滋事等。这些“任性”行为,想必也能触发同学们的思考。
题目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自我、关注成长、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写作立意】
同学们既可以写自己关于“任性”的思考,也可以记叙身边的“任性”事件,还可以剖析评论社会上众多的“任性”现象,写作空间较大。但是要看到,题目对“任性”的词义作了解释,即“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带有贬义。因此,简单地肯定“任性”来立意,属于偏离题意。
“我们可以适当任性一下”“任性有度”“要理性,不要任性”等,都是最佳立意。
阅卷中发现有同学将“任性”与“个性”混为一谈。“个性”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中性偏褒义,两者不可混淆。
【评分标准】
能正确地理解、界定“任性”的含义,揭示“任性”的本质——放任自流、无原则等,批评不当任性行为,思想观点正确,符合主流价值观,可得49~60分。
混淆“任性”与“个性”,把“任性”当“个性”来肯定,得37~48分。
一味肯定和倡导“任性”,思想认识有偏颇,得25~36分。
脱离材料,另起炉灶,得分在25分以下。
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应慈军
● 丽水考生
贾宝玉作为“任性”的“领军人物”,长久以来有人褒有人贬,有人爱有人恨。他向往自由、性情乖张,实是任性到了极点,与制度严明的社会格格不入,然而人们却从这任性之中品出了真性情,不加指责甚至多加赞赏。我说个中道理,是这任性之中不乏理性。
“任性”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这样看来“任性”似乎是个贬义词。再看老刘的事例,看似胡闹,又好像有几分考虑在其中,虽让人哭笑不得,却折射出:理性的任性其实是一种智慧。
任性,是对自身优点长处的发扬,“成绩好就是任性”“年轻就是任性”,这是网友们的调侃,也流露出了满满的羡慕。的确,以“年轻”为例,年轻人凭靠青春、借助活力去拼去闯,不必顾忌社会、家庭、金钱的压力,无须忌惮失败与挫折。只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有资格任性。同样的,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长处,扬长避短,是对人生的合理规划,是上善若水的智慧。人人都应任性一把!
然而理性是任性的前提与基础。肆无忌惮的任性显然会被自己绊倒,害人害己。著名音乐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自幼骄纵,犯下多起刑事案件,他一再地任由自己的个性,仗着殷实的家境胡来,藐视法律,罔顾道德,这样不理智的任性最后换来的当然是法与理的制裁。反之,理性的任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型人才。科学家们不顾别人的质疑,钻研自己的理论,最终震惊世界也造福世界;企业家们坚持个性追逐梦想,最终实现自我甚至改变世界。理性的任性是对自我的探索,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世界需要更多理性的任性。“任性”的“性”是个性,而每一个人的独一无二催生了新事物,这便是创新。我们都知道,当前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以创新为基础的人才与科技实力的较量。我们呼吁创新,我们呼吁个性,因此我们倡导理性的任性,推进思想的创新。理性的秩序在任性的催化下,会有一步步迈进的崭新的局面;任性在理性的指导下,会萌生更多更好的创意,涌流成一股创新的活水,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不光是少年儿童,成年人一样需要这样的任性,去实现自我、发展社会。
孔子倡导的中庸之道便是如此:任由个性但不放纵,理性地加以约束,智慧地书写人生,每一个人,不妨理性地任性一把!
得分: 52分
点评: 作者从似乎是个贬义词的“任性”中,找准了自己的落脚点,从贾宝玉的“真性情”中看到了可贵的理性,由此提出观点:“理性的任性其实是一种智慧。”文章从“理性是任性的前提与基础”“世界需要更多理性的任性”两个层次展开论述,始终以辩证的思考为基本方法,以理性的分析透视生活,以严密的论证征服读者。
文章的缺点在于,对于“什么是理性的任性”缺少正面的阐述,还生硬地与创新扯上关系,最后论述的重点变为“创新”,显然对“理性”的认识有偏差。
● 丽水考生
“人生在世,身不由己。”
这句话已不知被多少人反复使用。是啊,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着实是有许多的无奈和苦楚。有人开始厌倦社会的约束,也有人放纵自己,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人们称之为“任性”。
任性似乎是一件好事,想怎样便怎样,多快活啊!可事实上,毫无忌惮的任性无疑会毁灭自己,不加以约束的任性终究是自取灭亡。 古往今来,任性的人不少,可最终善始善终的人寥寥无几。许多王侯将相,千金在手,大权在握,本可以一展抱负,名扬天下,却选择了任性。他们不顾民生疾苦,征伐频频;他们不顾反对,横征暴敛,修建豪宅;他们为了一己之私,去残害他人,乱杀无辜。最终,他们被推翻了,他们遭受天下人的辱骂,他们身败名裂。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隋炀帝杨广了。隋文帝统一天下耗尽多少心血,不想杨广挥金如土,视江山如草芥,随意把玩,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隋政权被推翻了,江山易主,而杨广更是丢了卿卿性命。汉武帝时期的武安侯田蚡亦是如此。官至丞相,可谓荣华富贵尽有之,可他还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强取豪夺,迫害忠良。可怜他日夜遭受噩梦的袭扰,最终发疯而亡。
与任性不同的是随性。只是一字之差,而随性却着重于顺从自己的性子,而不是放任它。在有约束的条件下,顺从自己的本心,做自己所喜爱的事,这便是随性。因此,一旦加以约束,任性也便是可取的了。
老刘网购遭调侃“有钱就是任性”,其实也反映了人们对老刘行为的不解和否定。其实老刘完全可以直接报警,与公安合作抓住骗子,又何必继续装傻呢?这样的任性是不可取的。所幸的是,骗子最终被抓,老刘的心愿得以满足。
又诸如“长得帅”“成绩好”“年轻”“有权”等的任性,似乎觉得相貌、权力等等都可以成为任性的资本,实则不然。年轻固然是件好事,而如果只知一味挥霍,最终会浪费了美好的时光,遗憾终生。大权在握,亦不见得是件坏事。然而权力犹如火焰,灼烧他人的同时,同样烧伤了自己。
我们有着任性的资本,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纵自己。我们要做的,应当是一个随性的人,而不是任性的人!
得分: 50分
点评: 这是一篇思想较为深刻、论述较为透彻的议论文。文章主题“随性而不任性”,立意准确鲜明。最大的优点是反面论证法的娴熟运用。前三段“竖靶亮剑”,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加以约束的任性终究是自取灭亡”;紧接着以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王侯将相因“任性”而身败名裂的必然结果。文中还用了两个自然段针对材料中的事例展开论述,从现状的角度来审视“任性”的危害。最后一段水到渠成立论:有任性的资本并不意味着可以放纵。
相较于立意,语言表达有点差距。第四段行文大气,结构严谨,但语言却有点随便,论述至“随性”部分,力度明显不足,显得有些虎头蛇尾。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老刘网购被骗54.4万元。其实他在被骗7万元时,已发觉这是个骗局,但他继续汇款,意在把数额弄大,让公安介入,最终骗子被抓。网友调侃老刘“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任性”由此成了流行语,如“长得帅就是任性”“成绩好就是任性”“年轻就是任性”“有权就是任性”……
任性: 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现代汉语词典》)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文体明确,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Z]
【命题意图】
“任性”是当下社会的流行词,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强调各级政府要简政放权。社会上一些有钱人挥霍钱财的行为也被调侃为“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任性”从社会风靡到了校园,同学们对此也不陌生,身边也有一些同学确实有“任性”的行为,比如放任自流、我行我素、打架滋事等。这些“任性”行为,想必也能触发同学们的思考。
题目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自我、关注成长、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写作立意】
同学们既可以写自己关于“任性”的思考,也可以记叙身边的“任性”事件,还可以剖析评论社会上众多的“任性”现象,写作空间较大。但是要看到,题目对“任性”的词义作了解释,即“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带有贬义。因此,简单地肯定“任性”来立意,属于偏离题意。
“我们可以适当任性一下”“任性有度”“要理性,不要任性”等,都是最佳立意。
阅卷中发现有同学将“任性”与“个性”混为一谈。“个性”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中性偏褒义,两者不可混淆。
【评分标准】
能正确地理解、界定“任性”的含义,揭示“任性”的本质——放任自流、无原则等,批评不当任性行为,思想观点正确,符合主流价值观,可得49~60分。
混淆“任性”与“个性”,把“任性”当“个性”来肯定,得37~48分。
一味肯定和倡导“任性”,思想认识有偏颇,得25~36分。
脱离材料,另起炉灶,得分在25分以下。
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应慈军
理性地任性一把
● 丽水考生
贾宝玉作为“任性”的“领军人物”,长久以来有人褒有人贬,有人爱有人恨。他向往自由、性情乖张,实是任性到了极点,与制度严明的社会格格不入,然而人们却从这任性之中品出了真性情,不加指责甚至多加赞赏。我说个中道理,是这任性之中不乏理性。
“任性”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这样看来“任性”似乎是个贬义词。再看老刘的事例,看似胡闹,又好像有几分考虑在其中,虽让人哭笑不得,却折射出:理性的任性其实是一种智慧。
任性,是对自身优点长处的发扬,“成绩好就是任性”“年轻就是任性”,这是网友们的调侃,也流露出了满满的羡慕。的确,以“年轻”为例,年轻人凭靠青春、借助活力去拼去闯,不必顾忌社会、家庭、金钱的压力,无须忌惮失败与挫折。只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有资格任性。同样的,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长处,扬长避短,是对人生的合理规划,是上善若水的智慧。人人都应任性一把!
然而理性是任性的前提与基础。肆无忌惮的任性显然会被自己绊倒,害人害己。著名音乐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自幼骄纵,犯下多起刑事案件,他一再地任由自己的个性,仗着殷实的家境胡来,藐视法律,罔顾道德,这样不理智的任性最后换来的当然是法与理的制裁。反之,理性的任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型人才。科学家们不顾别人的质疑,钻研自己的理论,最终震惊世界也造福世界;企业家们坚持个性追逐梦想,最终实现自我甚至改变世界。理性的任性是对自我的探索,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世界需要更多理性的任性。“任性”的“性”是个性,而每一个人的独一无二催生了新事物,这便是创新。我们都知道,当前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以创新为基础的人才与科技实力的较量。我们呼吁创新,我们呼吁个性,因此我们倡导理性的任性,推进思想的创新。理性的秩序在任性的催化下,会有一步步迈进的崭新的局面;任性在理性的指导下,会萌生更多更好的创意,涌流成一股创新的活水,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不光是少年儿童,成年人一样需要这样的任性,去实现自我、发展社会。
孔子倡导的中庸之道便是如此:任由个性但不放纵,理性地加以约束,智慧地书写人生,每一个人,不妨理性地任性一把!
得分: 52分
点评: 作者从似乎是个贬义词的“任性”中,找准了自己的落脚点,从贾宝玉的“真性情”中看到了可贵的理性,由此提出观点:“理性的任性其实是一种智慧。”文章从“理性是任性的前提与基础”“世界需要更多理性的任性”两个层次展开论述,始终以辩证的思考为基本方法,以理性的分析透视生活,以严密的论证征服读者。
文章的缺点在于,对于“什么是理性的任性”缺少正面的阐述,还生硬地与创新扯上关系,最后论述的重点变为“创新”,显然对“理性”的认识有偏差。
随性而不任性
● 丽水考生
“人生在世,身不由己。”
这句话已不知被多少人反复使用。是啊,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着实是有许多的无奈和苦楚。有人开始厌倦社会的约束,也有人放纵自己,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人们称之为“任性”。
任性似乎是一件好事,想怎样便怎样,多快活啊!可事实上,毫无忌惮的任性无疑会毁灭自己,不加以约束的任性终究是自取灭亡。 古往今来,任性的人不少,可最终善始善终的人寥寥无几。许多王侯将相,千金在手,大权在握,本可以一展抱负,名扬天下,却选择了任性。他们不顾民生疾苦,征伐频频;他们不顾反对,横征暴敛,修建豪宅;他们为了一己之私,去残害他人,乱杀无辜。最终,他们被推翻了,他们遭受天下人的辱骂,他们身败名裂。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隋炀帝杨广了。隋文帝统一天下耗尽多少心血,不想杨广挥金如土,视江山如草芥,随意把玩,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隋政权被推翻了,江山易主,而杨广更是丢了卿卿性命。汉武帝时期的武安侯田蚡亦是如此。官至丞相,可谓荣华富贵尽有之,可他还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强取豪夺,迫害忠良。可怜他日夜遭受噩梦的袭扰,最终发疯而亡。
与任性不同的是随性。只是一字之差,而随性却着重于顺从自己的性子,而不是放任它。在有约束的条件下,顺从自己的本心,做自己所喜爱的事,这便是随性。因此,一旦加以约束,任性也便是可取的了。
老刘网购遭调侃“有钱就是任性”,其实也反映了人们对老刘行为的不解和否定。其实老刘完全可以直接报警,与公安合作抓住骗子,又何必继续装傻呢?这样的任性是不可取的。所幸的是,骗子最终被抓,老刘的心愿得以满足。
又诸如“长得帅”“成绩好”“年轻”“有权”等的任性,似乎觉得相貌、权力等等都可以成为任性的资本,实则不然。年轻固然是件好事,而如果只知一味挥霍,最终会浪费了美好的时光,遗憾终生。大权在握,亦不见得是件坏事。然而权力犹如火焰,灼烧他人的同时,同样烧伤了自己。
我们有着任性的资本,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纵自己。我们要做的,应当是一个随性的人,而不是任性的人!
得分: 50分
点评: 这是一篇思想较为深刻、论述较为透彻的议论文。文章主题“随性而不任性”,立意准确鲜明。最大的优点是反面论证法的娴熟运用。前三段“竖靶亮剑”,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加以约束的任性终究是自取灭亡”;紧接着以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王侯将相因“任性”而身败名裂的必然结果。文中还用了两个自然段针对材料中的事例展开论述,从现状的角度来审视“任性”的危害。最后一段水到渠成立论:有任性的资本并不意味着可以放纵。
相较于立意,语言表达有点差距。第四段行文大气,结构严谨,但语言却有点随便,论述至“随性”部分,力度明显不足,显得有些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