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开学我都要经历一次心痛,那是为了我的学生。学校有个习惯,每次开学都要调班,把成绩好的学生调在一起,然后星期六、星期天、寒暑假给他们补课“加料”,精心培育;把成绩差的学生也调在一起,对他们实施所谓的“减负教育”,实际就是“减料”教育,学生自然都不想分到那样的班去。每次分班以后看到“差生”们那无助的眼神,每个有责任心的教师都会感到内心不安。
现在流行一句口号: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可是我们做到了吗?实际上这“一切学生”往往是被优等生取代了。一个学期下来,只要期考成绩不好,下个学期你就得去差班。既不问你考试差的原因,也不看你平时的学习表现。更有甚者,有的学校不仅把学生按成绩分为三六九等,甚至连吃饭都有所区别。对重点班的学生学校可以免费多给一个菜。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教育的方向到底在哪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过早地搞精英教育,难道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追求吗?
出现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管理者们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说起大道理大家都懂,可是面对实际,这些道理都用不上了。现在很多学校教育的目的很简单,初中三年下来,只要中考成绩A+的人数上去了,这个学校就会成为名校。其实在这些A+的背后,往往是令人感叹的教育悲剧,有的学校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多培养几个A+的学生,就无暇顾及从而放弃几十个“差生”,付出这样的代价值得吗?
对这样的不公平,我们的学生很敏感,常有学生问:“老师。星期六、星期天补课的应该是我们这些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可为什么学校不给我们补却给学习好的同学补呢?”这件事的逻辑本来非常简单,可是我们并没有认真去思考并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一个学生只是一个班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学校的千分之一或者N个千分之一,可是对他本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放弃一个学生就是使这个学生百分之百地受到伤害。让这么多百分之百受到伤害的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他今后的人生之旅,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成功吗?
去年,某县一所初中有200多人参加中考,其中有100多人获得了综合成绩A+,可就在同一个县城里的另一所学校有800多人参加中考,却没有一个学生获得综合成绩A+,甚至连A、B+都没有。全校800多考生,平均分只有140多分。这种现象恐怕各地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种悬殊的差距不得不让人思考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
两千年前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不久前国务院刚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确定了“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把促进公平作为今后工作方针的五大内容之一。看来,社会要进步就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说到教育公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有足够的学校规模,让所有的适龄孩子都能进入相应阶段的学校学习,同时有资助制度保障孩子们不因家庭经济原因放弃就学或中途辍学,这就是“就学机会公平”。然而,这只是“初级阶段”的教育机会公平,有专家将其比喻为“温饱水平”的教育机会公平。教育机会公平还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就读优质学校机会公平”,让孩子们都能进入办学条件优良、质量大致相当的学校就读;还有“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相对“温饱水平”来说,这二者就分别是“小康水平”和“发达水平”。教育机会公平的这三个层次,构成了它的全部内涵。
可见,要推行教育公平,不仅仅是让孩子们都能上学——随着“两基”基本达标,上学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还要让孩子们都能上优质的学校——当前大力推进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让每个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受到公平的对待,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个问题往往是口头上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被忽视。前面提到的现象正是后面这两个问题的反映。我们要树立这种观念:推行教育公平,仅靠改善办学条件还是远远不够的,关心弱势群体也不仅仅是免费给他们发放课本和提供助学金那么简单,要真正做到让所有学生都能完完全全地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还要把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公平地给予每一个学生。
教育公平是政府的事,普遍都这样认为。不错,《纲要》中也说了“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可是接着还有一句“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由以上对教育公平的诠释可以知道,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平的要求。而这也正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所在。学校和教师都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尤其要注意转变对那些所谓“差生”的漠视态度,要多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怀,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
只要心中装着所有的学生,教育公平就会离我们更近些。
(责编 王学军)
现在流行一句口号: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可是我们做到了吗?实际上这“一切学生”往往是被优等生取代了。一个学期下来,只要期考成绩不好,下个学期你就得去差班。既不问你考试差的原因,也不看你平时的学习表现。更有甚者,有的学校不仅把学生按成绩分为三六九等,甚至连吃饭都有所区别。对重点班的学生学校可以免费多给一个菜。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教育的方向到底在哪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过早地搞精英教育,难道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追求吗?
出现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管理者们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说起大道理大家都懂,可是面对实际,这些道理都用不上了。现在很多学校教育的目的很简单,初中三年下来,只要中考成绩A+的人数上去了,这个学校就会成为名校。其实在这些A+的背后,往往是令人感叹的教育悲剧,有的学校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多培养几个A+的学生,就无暇顾及从而放弃几十个“差生”,付出这样的代价值得吗?
对这样的不公平,我们的学生很敏感,常有学生问:“老师。星期六、星期天补课的应该是我们这些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可为什么学校不给我们补却给学习好的同学补呢?”这件事的逻辑本来非常简单,可是我们并没有认真去思考并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一个学生只是一个班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学校的千分之一或者N个千分之一,可是对他本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放弃一个学生就是使这个学生百分之百地受到伤害。让这么多百分之百受到伤害的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他今后的人生之旅,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成功吗?
去年,某县一所初中有200多人参加中考,其中有100多人获得了综合成绩A+,可就在同一个县城里的另一所学校有800多人参加中考,却没有一个学生获得综合成绩A+,甚至连A、B+都没有。全校800多考生,平均分只有140多分。这种现象恐怕各地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种悬殊的差距不得不让人思考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
两千年前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不久前国务院刚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确定了“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把促进公平作为今后工作方针的五大内容之一。看来,社会要进步就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说到教育公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有足够的学校规模,让所有的适龄孩子都能进入相应阶段的学校学习,同时有资助制度保障孩子们不因家庭经济原因放弃就学或中途辍学,这就是“就学机会公平”。然而,这只是“初级阶段”的教育机会公平,有专家将其比喻为“温饱水平”的教育机会公平。教育机会公平还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就读优质学校机会公平”,让孩子们都能进入办学条件优良、质量大致相当的学校就读;还有“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相对“温饱水平”来说,这二者就分别是“小康水平”和“发达水平”。教育机会公平的这三个层次,构成了它的全部内涵。
可见,要推行教育公平,不仅仅是让孩子们都能上学——随着“两基”基本达标,上学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还要让孩子们都能上优质的学校——当前大力推进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让每个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受到公平的对待,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个问题往往是口头上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被忽视。前面提到的现象正是后面这两个问题的反映。我们要树立这种观念:推行教育公平,仅靠改善办学条件还是远远不够的,关心弱势群体也不仅仅是免费给他们发放课本和提供助学金那么简单,要真正做到让所有学生都能完完全全地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还要把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公平地给予每一个学生。
教育公平是政府的事,普遍都这样认为。不错,《纲要》中也说了“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可是接着还有一句“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由以上对教育公平的诠释可以知道,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平的要求。而这也正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所在。学校和教师都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尤其要注意转变对那些所谓“差生”的漠视态度,要多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怀,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
只要心中装着所有的学生,教育公平就会离我们更近些。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