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会冷漠?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e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心理学家格林曼特曾做了一个著名的“电梯实验”。他让自己的一名学生扮演“患病者”乘坐电梯,当电梯里只有2个人(“患病者”和一名同乘者)时,“患病者”晕倒后,那个唯一的旁观者通常会立即上前施助:当电梯里有3个人(“患病者”和两名同乘者)时,晕倒的“患病者”仍能得到很好的救助,通常是一个人负责安抚,另一个人打电话向警方或者医疗机构求助:当同乘者增加到4人时,情况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有人借故离开,尽管“患病者”仍处于危险中:当同乘者增加到7人时,选择离开的人会更多,最严重的一次,只剩下一人照顾“患病者”,其他6人一声不响地走了,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实验结束后,格林曼特追问冷漠的“离开者”为什么选择离开,“离开者”的回答大同小异:“不是有人在施救吗?我没有必要继续呆在那里……”“有那么多人在现场,即使我离开。也会有人出手相助的。”“我看有人走了,就跟在他后面离开了……”格林曼特认为,当有人在车站或马路上遇到危险或困难时,得不到及时救助,并非完全与旁观者的品德有关。在有很多人在场的时候,一种群体性“依赖心理”的弥漫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有一部分人的冷漠则是消极的“从众心理”起了作用——跟随其他人一道离开,内疚感和自责感会在无形中减弱。
  格林曼特在另外的一些研究中,还有一些颇让人意外的发现:在地铁车厢和马路上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大多数人都想去帮他们一把,但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不采取行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害羞:而在一些车祸现场,有人袖手旁观。大都是因为血腥场面让他们感到害怕:还有一种情形,受困者得不到及时救助,是因为旁观者侥幸地认为对方无大碍。
  格林曼特的研究告诉我们,培养善良、正义的行为,仅仅靠道德反省是不够的,还需构建一种积极强大的心理力量——不让依赖、从众、恐惧、害羞、侥幸等负面心理打败自己的良心。
其他文献
介绍了磁力泵(釜)中用于不同工况条件下轴承材料的选择,介绍了轴承的设计要点。 The selection of bearing materials fo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in the magnetic pump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诗人和史学家。尹瘦石(1919~1998),江苏宜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  柳、尹二人并不同行,而且经历迥异,年龄又相差悬殊。但他们却志同道合,在上世纪40年代的流亡生活中结成了忘年交。这一点,在柳亚子的《磨剑室诗词集》中曾有很多描述。其中,单独赠尹的诗词就有50首,同时赠尹和其他人的也有20首。“他日桂林搜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