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古有了海报、路演和直播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中国考古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等入选。
  然而,今年,考古不仅“上新”了发现,还“上新”了面向公众的模样。这是考古发现第一次集体制作了堪比影视大片的海报,标题抓人、设计别致。有的玩起了“谐音梗”: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因其文化堆积最早距今4.5万-3.7万年,由此有了“‘石’光40000年”的名字。有的将考古讲成了一个故事: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1977年发现至今,历经了三代考古人40余年的发掘历程,发掘工作从室外考古转为室内考古,于是成了一个“藏在博物馆里的东汉大墓”。
  今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更像是一场“路演”,而且全程线上直播。杀入终评会的20个考古队,从分散在全国田野的考古工地聚到一起,带着精心准备的短视频、PPT和演讲词,现场气氛紧张刺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评选结果发布的当天下午2时,在各直播平台有合计近600万人次观看。微博话题“202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阅读量1.1亿,登上热搜榜前十位。
  考古不再是关起门来不足为外人道的神秘学问,它很乐意用青春活泼的语言告诉年轻的观众,中华大地上曾经发生了什么。
  素材链接
  “考古盲盒”爆红
  拿起“考古神器”洛阳铲,层层挖土,再细细地扫去浮尘,神秘的“宝贝”慢慢呈现全貌,欢乐也因此双倍叠加……最近,不少年轻人纷纷加入到“挖土”的阵营中,为的是寻求一件件“失传的宝物”。这正是河南博物院近来推出的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它把时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结合,把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藏于来自洛阳邙山的土块之中,同时在盒中配备洛阳铲、竹签等工具,尽可能还原考古现场,试图让人人都成为“考古官”。考古盲盒分为“传说”“史诗”“传承”三款,上线之初便销售一空,甚至有网友每天都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博物馆客服,记录自己“今天又没抢到”的经历。
  观点热评
  创新考古“出圈”,也要探索文化“入圈”
  钻深山、探遗迹,风餐露宿、青灯黄卷,清冷、神秘,这是考古曾呈现给公众的印象;陈列馆、玻璃罩、套路化的讲解,文物和文化遗产曾以“古老而稀有”的形象进入大众视野。
  不过近些年,从“良渚遗址热”到“三星堆上新”,公众参与考古的热情越发高涨。在此氛围中,考古圈正“花式”打通与公众的联结,走近寻常百姓。
  “曲高”却不再“和寡”。连日来,社交媒体上多个关于“三星堆”的热搜和热议,让以冷门、小众自我定位的“考古圈”感受了一把“一朝直播天下闻”的热火朝天。“三星堆”直播所引发巨大、持久的社会影响体现了公众对共享考古成果的需求:而直播考古发掘现场的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考古工作的想象。在考古枯燥、严谨的学术外衣之下,传统文化的亲和力通过“直播”“云考古”等时代化“转码”细无声地感染着公众。实际上,“直播”只是近年来考古“出圈”的探索方式之一,从推出“考古盲盒”,与专业文博人员对话到近日国内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的热播……对传统文化“打开方式”的诸般探索培育了公众的亲近感,从而生出与古人分享对美的理解、情感、想象力等许多远超“古老和稀有”之外的感受。
  考古“出圈”在于传统文化跟公众建立起共生共长的关系。文化理應与人共同进化,因为只有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公众才能感受到其魅力,才能谈及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文化才会焕发活力,文化传承才会薪火绵延,我们当为“公众考古”各种创新点赞。而“文化入圈”在于“沉”下心的探索和坚持,只有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方能形成真正的“公众考古”理念。
  因为那些历史,不只关乎古人,更关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资料来源:光明网等)
  素材点拨:广东揭阳普宁城东中学陈婷
  创新考古“出圈”,从冷门新闻到时事热点,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种可能性。在运用这则素材时,应先明确创新考古“出圈”的意义在于宣传“考古”的价值,其影响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从而深挖到素材背后的多层涵义。此外,可以抓住“创新”与“考古”之间的关联,明确不管多么“冷门”,只要用对了方式与方法,就能让冷门的事物焕发出新生的力量,更深刻地领会“传承”的意义与价值;也可以抓住“文化入圈”角度,热闹的都是外界环境,但是研究终究只有沉下心来,才有收获,从而凸显考古专家几十年如一日的低调和默默奉献;还可以抓住文物的魅力,它们身上的闪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向我们诉说着不一样的历史。
  (编辑:王冠婷)
其他文献
如果我们把追求美作为教育甚至生活的常态,我  想这就是蔡元培说的可以代替宗教的“美育”吧  去年女儿4岁生日前夕,我问她想要什么礼物?她竟回答说,想要开一个画展。原以为这只是一场儿戏,至多算一份别致的生日礼物罢了,可是在陪她创作、选画、装裱、布展的过程里,我渐渐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个画展,原因竟是不懂她的画。回想起微微在纸上画出一些只有她自己才能明白的东西,并得意地讲给我们听时,那种心无杂念没有功利的
关键词:营销也要有尺度;性别歧视;积极面对自己的错误……  据报道,有网友在微博曝光一张印有京东美妆的包装纸箱,上面的广告语是:“不涂口红的你,和男人有什么区别”。该文案因涉嫌歧视女性引发众怒。对此,京东美妆官方在微博上道歉并回应称,经初步核查,印有该文案的快递箱约为 300000 箱,有1000 箱已发出。京东美妆方面已经采取措施更换并销毁所有未发出的快递箱,力图将不良影响降到最小。  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讲话、著作中频频引用经典诗文名句抒发情怀、畅想未来,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这些诗文名句如春风化雨润人心田、暖人心扉,激励着亿万人民在新的一年里追梦前行。  引用名言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时事关联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
人物篇——跨越时空,与古人相逢  在历史的长河中,著名的人物数不胜数,学生到了中学,无论在电视剧中,还是在书本上,肯定也接触了不少的历史人物,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加强对历史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对写作材料的积累是很有帮助的。  嫉恶如仇锦衣卫  沈炼,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阳知县。用伉据,忤御史,调荏平。父忧去,补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  ——《明史·沈链传》  锦衣卫沈链为人刚正
2018年9月,央视的《开学第一课》的播出,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争议话题。争议的焦点,就是怎样看待第一课中的“娘炮”现象。有人炮轰,有人力挺,各说各的理。我认同“阴柔之风盛行会误导少年儿童正常审美”的观点,至于“娘炮误国”“少年娘则国娘”之类的调侃,虽是戏谑之词,实则还是对“病态审美”的批评。不过,这里更想说的不是“轰”与“挺”的争论,而是要问一句:既为“青年偶像”,就是公众人物,无论是否“娘炮”
2021年4月11日,60后北大教授杨宝学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息表,教学生管理时间。杨教授的一天从5:21起床开始,运动、准备早餐、浇花、改书稿、开组会、午休、改论文……22:45准时入睡,安排得井井有条,劳逸结合!  相比大学生学霸大多以学业为中心的作息表,杨宝学教授的时间安排,更加科学、高效。清晨60个俯卧撑,晚上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健身,让其确保全天高负荷工作有足够体力储备。同时,杨教授还很注重
我年幼时,记得母亲每次去菜市场,总是挑剩菜买,图个便宜,回家好好洗一下,也不耽误吃。  时间久了,菜市场里的人便都管母亲叫“剩菜婆”。母亲也不恼,别人爱说啥就说啥吧,重要的是自己能省下一些钱来买水果,让孩子解解馋。当然,水果也是挑那些不像样子的买,比如皱巴巴的苹果,比如有了伤口的梨。母亲总念叨说回家用刀削一下,和新鲜的水果也没什么差别。  有一次,母亲带回来几根有点黑斑的香蕉,软塌塌的,很是难看。
危机面前,音乐往往能超越国界和语言,直抵人心。  我们作为人类是如此脆弱,但此刻也展现出了人性一个美丽的侧面。  4月19日,一场前所未有的在线音乐会在全球同步播出。  这场名为“同一世界:团结在家”的特别慈善音乐会由Lady Gaga策划,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公民组织共同举办,旨在向抗击新冠肺炎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并为全球新冠肺炎抗疫行动筹款。包括保罗·麦卡特尼、席琳·狄翁、比莉·艾利什、泰勒·
漫画作文是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题,属于新材料作文的一种。什么是漫画呢?漫画是一种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命题特点】  从历年来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漫画作文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由此及彼,传递某种世界观、价值观。  (2019年全国Ⅲ卷)阅读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硬核科幻的大片、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都可喻之为“燃”。  对“燃”成为流行词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尼采曾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