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致使中职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心理障碍,学习现状不容乐观。本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就上述提到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与体会。
【关键词】中职语文 心理障碍 教学方法
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所持有的或在其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扰。学生此种心理状态会影响并阻碍中职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因曲解或误会而产生一种消极心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还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缺乏主动性。在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依赖心理较强,提到需要主观发挥的问题,学生就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思考,叫苦连天,最后只能是抄别人的作业应付了事。对于考试,则希望老师考试前最好能把考试内容告诉他们。
2.自卑心理。部分中职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自卑心理。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较多是在中考中失败继而选择读中职的。所以,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常识贫乏,学习意志力、自觉性也较差,学习中习惯于被动接受。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习惯被动接受。这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很少或不敢与老师进行目光交流,亦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担心回答错误被同学或老师取笑,所以形成了既希望老师关注,又担心丢脸的矛盾心理。
3.存在消极厌倦心理。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往往是因为初中时文化课学不好,中考失败,准备在职校里学一门技术,以后好找个工作。所以,学生对于中职学校仍要上语文等文化基础课表示不理解。在学生看来,以后的工作去向跟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成绩根本没有关系,而且用人单位招聘往往也只看重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考语文知识。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二、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学对策
1.调整教法,改进学法,提高学生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重要。中职学生正处在天真活泼、好动贪玩的年龄段,教师可采用精讲,用少量时间讲清重难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如以游戏、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根除学生的依赖心理。而有目的地设置一些生动形象的环境、生活化的真实情景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相关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学生相应技能。在讲授“个人简历”的写作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招聘方和应聘方学生进行了现场模拟,应聘人员根据招聘方的岗位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写作求职简历,而招聘方根据他们写的求职简历进行面试,决定用人对象。结束后让招聘方谈出应聘者个人简历的差异,并将优秀简历逐一传阅。老师趁机点拨,强调“个人简历”的格式和写作中应注意的事项。通过角色设置,既让学生切实感受了简历的作用,也摆脱了传统教学理论学习的枯燥,通过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技能演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尊重差异,创设机会,体验成功。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更是一门工具课。作为语文教学者应多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此外,要将传统教学的重视分数转移到重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能体会到自身闪光的智慧,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课堂上提问时不懂的学生会低下头回避老师的眼神,懂得的学生也因为怕说错了丢面子而选择沉默,再有的学生基础较好觉得问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兴趣。后来再设计课堂提问,我会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来设计问题或者是有针对性地施问,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锻炼胆量,提升口才,展现特长,接受老师的表扬,体验成功的快乐。
3.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消除消极心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习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并不如实训操作课程的效果来得那么直观、迅速。然而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功利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更多重视到能力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同时,应渗透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结合不同专业未来岗位要求,开设具有实际工作意义的、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水平。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及日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消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厌倦心理。
参考文献:
[1]赵丽娟.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调查及研究对策[D].苏州大学.2008.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职语文 心理障碍 教学方法
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所持有的或在其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扰。学生此种心理状态会影响并阻碍中职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因曲解或误会而产生一种消极心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还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缺乏主动性。在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依赖心理较强,提到需要主观发挥的问题,学生就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思考,叫苦连天,最后只能是抄别人的作业应付了事。对于考试,则希望老师考试前最好能把考试内容告诉他们。
2.自卑心理。部分中职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自卑心理。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较多是在中考中失败继而选择读中职的。所以,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常识贫乏,学习意志力、自觉性也较差,学习中习惯于被动接受。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习惯被动接受。这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很少或不敢与老师进行目光交流,亦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担心回答错误被同学或老师取笑,所以形成了既希望老师关注,又担心丢脸的矛盾心理。
3.存在消极厌倦心理。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往往是因为初中时文化课学不好,中考失败,准备在职校里学一门技术,以后好找个工作。所以,学生对于中职学校仍要上语文等文化基础课表示不理解。在学生看来,以后的工作去向跟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成绩根本没有关系,而且用人单位招聘往往也只看重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考语文知识。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二、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学对策
1.调整教法,改进学法,提高学生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重要。中职学生正处在天真活泼、好动贪玩的年龄段,教师可采用精讲,用少量时间讲清重难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如以游戏、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根除学生的依赖心理。而有目的地设置一些生动形象的环境、生活化的真实情景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相关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学生相应技能。在讲授“个人简历”的写作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招聘方和应聘方学生进行了现场模拟,应聘人员根据招聘方的岗位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写作求职简历,而招聘方根据他们写的求职简历进行面试,决定用人对象。结束后让招聘方谈出应聘者个人简历的差异,并将优秀简历逐一传阅。老师趁机点拨,强调“个人简历”的格式和写作中应注意的事项。通过角色设置,既让学生切实感受了简历的作用,也摆脱了传统教学理论学习的枯燥,通过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技能演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尊重差异,创设机会,体验成功。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更是一门工具课。作为语文教学者应多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此外,要将传统教学的重视分数转移到重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能体会到自身闪光的智慧,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课堂上提问时不懂的学生会低下头回避老师的眼神,懂得的学生也因为怕说错了丢面子而选择沉默,再有的学生基础较好觉得问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兴趣。后来再设计课堂提问,我会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来设计问题或者是有针对性地施问,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锻炼胆量,提升口才,展现特长,接受老师的表扬,体验成功的快乐。
3.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消除消极心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习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并不如实训操作课程的效果来得那么直观、迅速。然而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功利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更多重视到能力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同时,应渗透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结合不同专业未来岗位要求,开设具有实际工作意义的、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水平。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及日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消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厌倦心理。
参考文献:
[1]赵丽娟.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调查及研究对策[D].苏州大学.2008.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