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组诗)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芒 种
  芒种是布谷鸟衔来的一个节日
  在那片黄腾腾的记忆里
  每年的这几天,天空就会传来
  一声接一声兴奋的鸟鸣
  这是我从小就学会翻译的一句鸟语
  过了芒种,我的胃口就会变大
  眼巴巴的目光,比母亲的手擀面还长
  只有把粗碗换成更大的搪瓷盆
  才能满足我放学回家后饥肠辘辘的胃口
  小时候,我对芒种理解很肤浅
  只知道它是麦子由青变黄的纪念日
  乡下的孩子们都喜欢跑到麦田里
  提前模仿“麦子要熟”的鸟叫声
  催促青黄不接的日子早一点过去
  后来,芒种被演变成了一种思想
  尖锐的程度,与麦芒相似
  但我深知,真正刺痛庄稼人的那一部分
  不是遍地金灿灿的麦芒
  而是身分与汗珠同样不值钱的麦粒
  火炕
  火炕离寒冷很近
  有时,只隔着一层玻璃
  或一张薄薄的塑料纸
  冬天里,火炕是四壁透风的农家
  对抗这个世界的最后领地
  那些钻进火炕里的火苗,和农家人最亲
  它们并不光是干取暖这一件好事
  还让一家人的温饱有了着落
  其实,灶膛里跳動的火焰
  最担心的是,好日子不能薪火相传
  只有习惯盘腿坐下来的人
  才能体会到火炕的热情
  而一家老少练就的这种屈膝的本领
  让所有习惯了卑躬屈膝的人
  羡慕不已,而又永远无法效仿
  我很想躺在火炕上做一场美梦
  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烙成一张五味齐全的大饼
  从此背在身上,今后不论走到哪里
  心里都不再有半步的恐慌
  端午祭
  一个用性命换来的节日
  有艾蒿浓郁的香味
  有糯米与红枣合谋的甜味
  唯独闻不到,诗人
  以身抱石掷向江水的那朵悲壮
  那身在黑暗中熠熠闪光的硬骨头
  走过千年的风化
  只剩下一缕不肯散去的骨气
  在端午这天,萦绕于诗人们的心头
  攥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拳头
  即使在这个柔软的日子里
  有一个信条,依然表达出坚硬的姿态
  软骨头的粽子被伪装成棱角分明的样子
  向心中的不如意,象征性地发起
  一场虚张声势的围攻
  如今,所有节日就在创造快乐
  连祭祖的清明也演化成了一场郊游踏青
  端午,早已散尽原装的屈味
  只有几个顽固不化的诗人
  又一次把汩罗江水,吟哦成怒浪滔天
  童年的年
  小时候,在乡下过年
  我是极不情愿喝玉米面的年夜稀粥的
  白面饺子只够吃个半饱
  钻透窗户纸的冷风包围着被窝
  让半夜三更的起夜更加难受
  一到冬天,我最热爱奶奶屋的热炕头
  还有灶火上烤粉条的焦胡味
  望着屋顶的炊烟远嫁他乡
  一点也不留恋、心疼
  仿佛它们生来就是别村人的媳妇儿
  每到夜晚,一根灯苗总是爱打瞌睡
  大人的家常嗑还没唠完它就蔫了
  剩在灶膛里的几句暖心话
  让我的童年,一直是上半夜心热
  下半夜凉透
  其实,我心中更喜欢家里供奉的神仙
  好吃的菓子一个不动
  他们就像从不收受人间贿赂的廉洁领导
  把一大堆供品只借去摆放了几天
  就让娘全部赏还给我吃
  滋味
  我从女儿专注享受的表情里
  闻出了很香的味道
  一份冒着小雨送来的外卖鸡排
  让整个房间,一下子弥漫起了浓郁的幸福
  我不知道,在一只鸡的身上
  能长出几份像我的两肋一样的鸡排
  也不知,需要多少道工序
  才能诱发出让人着魔般的滋味
  工作三十九年了,我真的不太情愿
  与一只速食鸡争风吃醋
  我只是想了想,一锅香喷喷的米饭
  与鸡排相比,谁的身价更高
  却不愿去深究它们谁含有更多的营养
  在背诵《悯农》长大的女儿面前,我早已习惯
  不再坚信自己的直觉判断
  其实,我也想借机尝尝炸鸡排的味道
  把凭空的想象劝回到现实
  可女儿并没发现,潜藏在我眼神儿中的这个渴望
  我只好悄悄咽一下口水,像干吞下
  一粒中药片,虽觉稍苦,却并不难以忍受
其他文献
渔村  临水而居  从孩子到老人  把一条江当作了母亲  家家都有一张捕鱼的网  涨水的季节  渔村人能听到鱼贯而下的声音  把鱼网撒向江天  激起排浪  捞出了自己的汗水和鱼的眼泪  岸  岸是一条不会摇晃的船  会摇晃的是岸边的芦苇子  多少個夜晚星光潜入了江底  而离人的背影却把一轮明月  顶在了头上浑圆了乡愁  一种挥手  定格成了记忆的底片被时间泛黄  一些告别  连船都不知道是否还能回
期刊
静下心来  把一小截时光碎片  嫁接在桌子板凳椅子上  都能长出一首绿色的诗  给匆忙指一条出路  给日程放个假  这一刻,只需要静下心来  用目光长出的手指  捋捋头发、胡须和呼吸  给欲望留一方空白  种一片辽阔的澄眀  静下心来  放下不能放下的  很多事,不言而喻  走失的炊烟  回乡的路不再委婉成诗行  脚步却总是迷失  老屋学会了捉迷藏  一片疯长的竹林蒙住了双眼  远远地,烟囱的守望
期刊
用什么来证明我是自己  我被拦在站台之外  系统认定我不够安全  列车却准时到来  拉杆箱占据了我的座位  火车转眼就开  我用目光一遍遍抚摸车窗  这情景比呵气还要苍白  自从指纹被磨平  错过已成常态  温暖鸣着汽笛  记忆错季般长满青苔  我飞奔向驶出的列车证明  检票口渐渐同情我的悲哀  我不清楚自己做错了什么  我已经翻遍身上所有口袋  我的心里也在下雪  空空的站台白雪皑皑  我转身去
期刊
缤纷的雪藏匿了一切痕迹  窗外是幻境中的童话  那群在山巅闲散的麝  早已归隐山洞  獵人拖着疲乏的身躯  倚在土屋的木窗边  试图仰望苍穹  劣质的高度白酒  在燃烧着他周身的血液  雪落入朱门便是祥瑞  掩埋了土屋  户枢的吱呀声,沉重的叹息  在黑暗的夜空中,深不见底  山巅隐约的哀嚎  惊洒了唇边的酒  光影里飞舞的雪  早已没了回来的路  不知何时 苍穹镶嵌了一颗星  若明若暗  宛如寒
期刊
今天我的感觉  身边少了点啥  想来几杯热开水  来一壶热茶  突然发现  身上的衣服变薄  去年的衣服  在安稳的睡觉  风儿终究把他唤醒  从我耳边拂过  说,梅花开了  桃树也将红得像火  眼镜  你在五行山下  诞生在数百年的熔炉里  被匠人磨去了棱角  在眼前的不远处  我拂去你落定的尘埃  始终保持着你的一片明亮和清白  你亮出了你的全部  使出了你的杀手锏  让模糊远去  透过万物,
期刊
故乡的车流排成了甲骨文,  从青铜时代到夏商文明。  故乡的车流坠入了羊群,  被羊群驾驶从日出到满天星辰。  我是故乡车流中的过客,  天空多一行雁阵,  我的心,  在头雁飞纵的云天里长吟。  村头是一座山,  村尾是一道坎。  故乡在山的车流里,  我在坎外的云天中。  我在城市的车流里,  我是被俯视的马赛克,  孑孑的行者。  行程里,  我是濒临失传的甲骨文。  經年以后,  我是故乡
期刊
一场大雾把夜拉的更近  前几天的雪,悠然自得  父亲一大早开始准备  像大唐一樣丰盛  电话催促我半天的路程  一敲家门  锅里的饺子,南半球的盛夏  北半球的星光  窗外,一枝梅偷偷浅笑  父亲的白发更白  暮雪  暮色已沉,曾经的少年  在风中迷路  向北?向南?  那方古老的青石  反复数计过往的沟壑  夜之雪,至西向南  覆盖儿时的一半  左边情深,右边惆怅
期刊
一  我是一只猫,可从科学上讲不完全是猫,确切的定义应为狸猫。我的祖母的祖母是一只年轻貌美的长白山的山狸子,她老人家在鲜花盛开的春天,被风中飘来的一种气味所吸引,追随着那气味下山来到人类的村庄,和我祖父的祖父,一只潇洒英俊的雄猫相会,于是在家猫的王国里一代代繁衍,就诞生了我。人类经常把猫称作狸猫,大概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吧!  我没有穿越时空参加两位老前辈的那场春天的婚礼。  年轻貌美和潇洒英俊都是
期刊
白鹤林,本名唐瑞兵,1973年生于四川蓬溪,现居四川绵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诗集《车行途中》、诗歌赏析集《天下好诗:新诗一百首赏析》等。有诗歌入选《70后诗选编》《中国诗典1978-2008》《打破新天:中国当代诗歌选》(英文)等国内外数十种选本。曾获四川十大青年诗人、全国鲁藜诗歌奖诗集类一等奖、骆宾王青年文艺奖等多种奖项。  春天  裹着一把刀子厚的  外壳的冬天,是一只橘子  包着 
期刊
向大海  她有许多孩子,像水分子一样被海岸线揽在怀中  没有一个不是她之所爱  那些鸥鸟,那些海藻和鱼,那些船帆……  都是她内心的象形文字,被细浪一遍遍抚摸  还有那些岛屿,那些漂浮的土地  没有一寸肉体是多余的  她太宽阔了,像天空被倒扣在地表上  她的爱如此泛滥,让我时常走不出东南和西北  向大海,大海是一个老者,是亲娘  她用蓝,顶起头上的一片天  向大海,海水经常会在我的脸上痒痒地挂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