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陳荣辉:“耶鲁大学是思维惯性重要组和思考后的选择”
摄影师
ChenRonghui陈荣辉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纽黑文已出版同名图录《陈荣辉》曾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三影堂ALPA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等众多国内外知名摄影奖项
个人网站:www.ronghuichen.com
作品介绍
《空城计》2016年12月,陈荣辉在伊春开始拍摄一些年轻人,从他们身上,他认出自己生活里也有的疏离。他曾说道,“这种暖气相当于会把一个人弄到一种最慵懒的状态,没有办法思考问题”。与此同时,他还发现,在构成中国“锈带”的东北地区,情绪变得像脚下的冰一样冷酷无情,这令人恐惧。“我感受到很多人可能就像土地一样慢慢、慢慢地在冰封自己。”连续三个冬天,他都在创作《空城计》,一个探索反差的大画幅摄影系列。寒冷传达了城镇的荒凉。随着人们离开这个地区到繁华的城市上学和工作,这里的人口正在减少。年轻的居民在温暖和涂着明亮色彩的室内度过了他们的冬天,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
Q:为什么选择耶鲁大学摄影系作为摄影研究生学习的起点,这个学校和专业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A:我有仔细思考过这三个问题:whVphotography, why now, why Yale。这三个问题是一个不断递进而又相互交织的。当我开始思考清晰后,我选择了耶鲁。最吸引我的是耶鲁摄影系的历史传承和强大的资源。一方面是摄影系最早的创始人是Walker Evans,他是美国摄影的开创性人物。另一方面,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耶鲁累积了一大批优秀摄影师资源和其他艺术资源,而且耶鲁是综合性大学,具有其他艺术类院校不具有的优势。当然,现任系主任Gregory Crewdson也是我很喜欢的摄影师。
Q:我们知道你是工作后才去耶鲁大学深造的,请问是什么契机激发了你继续研究生学习的想法?
A:工作一段时间后,我认为有很多的思维惯性要去打破,然后进行思维重组和思考。去好的学校,认识更多艺术家,然后有一个好的自由的氛围,相信可以做很多新的事情。
Q:你本科是学新闻的,现在作为摄影艺术家,曾经的新闻的学习有没有对你的艺术创作产生影响,是如何影响的?
A:主要是培养了我的质疑和探索精神。新闻记者需要时刻保持一种质疑,这也是一种敏感力的锻炼。当然,新闻记者要有好奇心,才可以报道出有趣的故事。同样,艺术也需要好奇心。新闻专业主义帮我在后期做项目时可以做扎实的调查基础,让我有机会可以了解到事物更多侧面。
Q:和数码相机相比,采用大画幅相机创作会更复杂,但你的《空城计》就是使用大画幅创作,你认为数码或者大画幅对于你的个人观念的表达有没有影响?是否会根据特定的拍摄题材选择拍摄机器?
A:基本上我的每一个创作项目都是选择特定的拍摄器材。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寻找自己合适的器材的过程。我只是不断在进行尝试,最后发现大画幅摄影比较合适我。大画幅的创作帮我克服了很多以前新司摄影保持的习惯。越是操作复杂,其实越自由。
Q:《空城计》中不仅有空旷的城市景观,还有眼神空洞的年轻人,你认为这种“空”是真实世界吗,还是你个人的表达?你如何理解艺术家个人思想表达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A:首先是我的个人表达,其次是和拍摄对象共谋的结果。摄影当然是真实的,拍下那个瞬间就是真实的。只是这种真实可以理解为心里真实。越是个人的,越是真实的。
Q:你会在意观众对于你的作品产生不同观点的解读吗?
A:我会去看看大家的解读,也乐于听到不同的声音,我认为不同的解读正是我们艺术创作的目的之一。若解读是唯一的,那就变成了新司了。对我而言,新司是需要一个答案的,而艺术不需要答案。







郑旭:“EFET培养了我职业摄影师应有的素质”
Q:为什么会选择摄影?
A:其实刚开始我并不知道摄影的目的是什么,我那时候理解的摄影兴趣就是拿一台小卡片相机记录一些身边的人或事。后来偶然看到松田龙平的电影《恋爱写真》,电影里面,廣末凉子跟演摄影师的松田龙平学习摄影,问道怎么拍到好看的照片的时候,松田龙平说:看到你认为有意思的东西,把它拍下来就好了。也许是因为这句话帮我阐述了我认为的摄影的意义,所以这句话直到现在我都印象深刻。现在我正在努力成为一名商业摄影师,当我迷茫的时侯,或者是认为自己忘记掉学摄影的初心的时候,我会回头看看这部电影,就会知道对于我而言,我之所以爱摄影,是因为我爱我自己热爱的事物,我渴望拍好它们。
Q:当初为什么到EFET院校学习时尚摄影,这个课程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A:有时候真的就是那么巧。刚开始我知道EFET的时候就是听说它在时尚摄影方向非常强,没想到EFET也是在众多院校中第一个给了我回复的,所以我就直接去了。在EFET的学习,培养了我关于时尚摄影的概念和思维,这是一个时尚摄影师必备的综合素质。而且我认为一个团队为了一个想法的实现一起努力的感觉真的非常好。
Q:能否跟我们介绍—下目前法国时尚摄影产业大体是什么样的概念,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些你在法国学习时尚摄影的经历?
A:法国的时尚产业目前处于成熟发展的阶段,法国人习惯对事情进行提前安排,做明确分工,会细化到团队中的每个人的每一件工作内容,所以能很好地避免工作途中混乱局面的发生。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大学最后一年我开始接触一些时装周的工作,那时我很喜欢拍后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一个团队的工作状态,秀前所有的人都很认真准备,整个气氛比较紧张,但是一场秀走完之后,模特们会来到后台,每个人都喜笑颜开,互相击掌拥抱,开香槟庆祝,那一瞬间满满的感动。
Q:众所周知,时尚摄影比起新闻摄影,更多需要团队的协作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能跟我们聊聊团队合作在时尚摄影学习中的重要性吗?你是如何同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合作的昵?请给我们举一两个例子。
A:团队工作很重要。你要在尊重团队中每个人的想法的同时,提供自己的有效意见。一开始我比较固执,希望大家都听我的,但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几次之后,我发现得到的结果很不理想,这促进了我的反思。因为我接触的这些化妆师、发型师以及造型师,他们都很专业,并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团队合作中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不仅是有益无害的,而且可以让整个团队协作更有默契。
Q:在法国学习摄影时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A:一开始还是语言问题,会有很多专业词汇,因此需要多花时间和耐心学习。
Q:拢关注到身边的其他留学生以及你都会有个人网站,请问这是学校强制要求的吗,这对你的学习有何意义,你开设自己个人网站的初衷是什么?
A:在学校最后一年的时候,老师会要求我们建立个人网站,做自己的名片和作品集,以便于我们走出学校进入职业生活。所以网站一方面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另一方面也是我展示自己的平台。
Q:本科结束后,有没有想过要继续读研究生呢?结合你的经历,最终你选择先工作,你认为从学院进修时尚摄影,与工作中学习时尚摄影有什么不同?
A:本科结束之后就想开始工作了,想自己拍拍试试,毕竟除了理论的学习,社会上的实践也不可或缺。可能工作一段时间后还会想再去学习吧,因为我认为学院派知识的提升和工作中的实践获取并不冲突,但由于我们分身乏术,所以还需找到这两者的平衡。
从学院进修时尚摄影,与工作中学习时尚摄影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可能作为学生的话,思维会更简单和纯粹,而踏入社会思考的要更复杂一些,但是这两种学习经历都是必需且美好的。
摄影师
Zheng xU
郑旭
现工作于北京
曾多次任法国时装周sankuanz,alexandre vauthier等品牌摄影师个人网站:www.zhengxu.com
作品介绍
individualism
这组黑白商业片拍摄于大学时期,那时候对于五颜六色的彩色搭配还不是太熟悉,所以选择以单色极简的形式拍摄这组作品。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商业摄影与纪实摄影的不同,在于你有更多的时间尽情的调整模特姿态,而纪实作品只能是抓拍“决定性瞬间”。但是这组作品中,我选择以纪实的方式来完成这组作品。在拍摄过程中,我让模特自行摆出姿势,而我在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改变构图来进行拍摄,因此形成了这组融合商业与纪实,并充满模特个人性格色彩的作品。

黄静宜:“伦艺改变我原先预设的创作方式”
摄影师
Huang Jingyi
黄静宜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伦敦曾任职于杭州光之艺廊其作品A Belt 2019年2月于伦敦ArtAcademy Gallery展出
个人网站:www.huangjingyi.com
作品介绍
loumey
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苏珊桑塔格1949年日记中的摘录“哦,多么想过一种感受的生活而不是理性的生活”。生活就像一段旅程,我们选择的每一步都构成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个人的选择来理解他们的性格。黄静宜认为,大多数人做出的选择并非完全基于理性或感觉,我们在他们之间犹豫不决。同样,黄静宜在苏珊桑塔格的作品中也看到了这场斗争。苏珊桑塔格制定计划,改变计划,制定规则,自己打破规则。理性的思考创造了一种确定性的感觉。直觉增加了不确定性的可能性。人们想要更多的确定性和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感觉被忽视了。知识和经验经常产生于意想不到的旅行。旅行可以计划,问题是,你是否愿意这样旅行,前提是你需要迷失自己才能找到自己? Q:进入研究生的学习之后,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和本科阶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A:就我个人而言是有不同的,但是这个不同不是因为是本科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而不同。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創作方法。以前我可能会把我最终想要做出什么设想出来,然后再用各种方法把想象中的样子呈现出来,如果没有想清楚,我大概不会开始。现在是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出现了,然后根据这个想法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再在这个范围内去问自己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只要有一点影像闪现在脑海里就可以去做,做完发现可能是合适的,可能是不合适的,不合适的话重新来……所以这种状态下我从开始做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最后会做出什么。
Q:一般来说,我们对于摄影的理解是平面更多一些,你这次选择用视频呈现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或者说,你认为是否随着更深入的学习,你会忽略媒介方式?
A:这个问题我们可能在讨论的是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正如我上个问题所说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最后会做出什么,所以我对视频这个媒介的运用并不是开始就设想好了的。我在创作过程中也有尝试过静态影像的表达,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发现视频更适合表现“过程”这一我想要表达的元素,因为视频的“上一秒,下一秒”更能凸显“这一秒”的存在。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不受限,运用了媒介后你才了解每个媒介的温度和脾性。媒介作为形式是作品组成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会选择最贴切的形式,并不止影像,如果我觉得雕塑很合适我可能就选择雕塑去呈现了。
Q:当初为什么选择伦艺这个学院?
A:首先伦艺在伦敦市区,课余时间能学习的资源很多也很方便,比如展览、活动、书店等。而选择摄影专业是因为我认为我是一名图像的表达者,我想要在摄影创作上更近一步。这个专业虽然一直在做一个项目,但能走得很深,发展出的东西以后能一直顺着走下去,其实你会发现很多艺术家后来做的东西都是基于他们学生时代感兴趣的方面发散出来,一直走一直走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东西。
Q:在伦艺的学习中,最让你感动/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A: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图书馆网站里不仅能借调伦艺其他学院的藏书,还可以借调大英博物馆的藏书,只需要在网站上预定,就会在几天内送到你所在学院的图书馆,可以说是非常酷了。
Q:《旅程》这个作品采用了两个画面的方式,左边这个人物的面部在整个作品中占据什么意义?
A:左边的人物的面部我有两个想法,一是表达她看着“窗外”的景物陷入了回忆这一动作,二是她的目光与观众能形成对视,与观者产生互动,直接的眼神交流形成了一种真诚的力量,在黑色安静的空间里引导观者一同陷入回忆。
Q:著名理论家有很多,为什么选择苏珊桑塔格作为创作点?
A:我觉得这跟我所处的状态有关系,因为很久以前读过桑塔格的书后,当时并没有想要创作,研究生一开始的课程我们在讨论male gaze的话题,在那些智慧的女理论家中我第一个想到了她,大概就是一种气质的吸引吧。其实也正是这种莫名的吸引成为了我第一阶段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她什么地方吸引了我?这个问题很关键,它正是我的作品建立自我观点的突破口。同时你也会思考为什么她的名字在中国当下的文化研究中比十几二十几年前更频繁地提及了,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点。
Q:你对于未来的视频及平面的发展方向怎么看?会不会认为平面很鸡肋?平面会消失吗?
A:这个要看范围,笼统来讲我认为在5G的引领下,人们对于视频的需求会上升,但是它一定是有个度的。因为视频要求你必须一段时间里集中观看,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静态影像仍然具有它的价值。在艺术方面,我觉得视频就是视频,平面就是平面,他们会被创新或者演变或者融合,但不存在此消彼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