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ie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典籍英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备受关注。林语堂翻译的汉语典籍《浮生六记》,在国内外影响较大,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看,林语堂在英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语言逻辑调适、词语转换、追求艺术美等方面尤其突出,为其译文流畅自然、可读性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浮生六记》 林语堂 典籍英译
  一、简介
  林语堂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自创及翻译作品。他出生于牧师家庭,受西方文化浸润,又求学于教会大学,外语造诣很高,加之国学功底深厚,因而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时显得驾轻就熟,不管是《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还是《浮生六记》,都在西方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林语堂,对《浮生六记》中那对贫寒而历经坎坷的古代小夫妻的生活十分羡慕,他们抱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态度,伉俪情深,乐天知命,令林氏为之动容,特别是对于书中的女主人公“芸”,林语堂更是不吝赞美,称其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可爱的女子,因而发愿要将其译为英文”[1],足见林语堂对待此翻译的态度。虽说《浮生六记》本身语言平白,但实际却经常有着文化障碍,要求译者充分发挥主动性,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否则在文化调适上出现问题,作品的接受程度势必会受影响。本文将探讨译者为了达成所愿,是怎样在汉英两种文化与语言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思才智,以让西方读者也能获得跟他大致相同的观感的。
  二、译者主体性及其对典籍翻译的指导意义
  我国古代典籍卷帙浩繁,许多经典影响深远,将它们译介到西方,既可弘扬中华文化,又可增进西方对我国的了解。事实上,由政府组织的翻译行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开始,如当时的“熊猫丛书”,近几年的“大中华文库”等。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主要译者陈安娜、葛浩文也受到了不少关注,进一步引发了大家关于中国典籍外译的思考。尽管有西方学者说“不能让中国人来做汉英翻译”[2],但当前汉语典籍英译的主力仍是中国人,而且不乏许渊冲这样的大家,只是中国译者翻译的作品典籍,在国外大多效果不佳,杨宪益与戴乃迭的《红楼梦》译本在国内堪称经典,在西方却没有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受欢迎,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译者没有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他们在翻译时尽可能追求忠实,但往往因过于忠实而影响了最后的译文效果与接受程度。佐哈尔在论述文学的多元系统时指出,在弱势文化进入强势文化的过程中,弱势文化处在目标文化的边缘,通过改变才能逐步向文学系统的中心靠拢[3],所以在典籍外译的过程中,首先应保证的是译本能进入目标文化的文学多元系统中。当目的语读者读到了感兴趣的中国典籍译本,哪怕不是很“忠实”,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全面的译介,在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时,强行将典籍中的所有内容一字不漏地“打包”翻译,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典籍外译,译者的主体性必不可少,适当改写在特定条件下是必要的。
  翻译研究开始关注译者这个主体始于翻译界的“文化转向”,文化学派开始从多种角度对翻译进行阐释。国内外翻译研究者逐步认识到,译者虽然是“带着镣铐跳舞”,但并非没有一点主动性,要忠诚于原文及作者,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翻译目的,如果只追求生硬的“忠实”标准,那么翻译效果就不会很好。另外,翻译的艺术特性,也使得译者自身要为了艺术美而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这对于文学作品尤其重要。国内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晚至二十一世纪初,2003年,《中国翻译》连续发表多篇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热潮。查明建,田雨(2003)指出,所谓翻译主体性,就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达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4],这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审美的创造性正是译者主体性的突出体现。林氏对于翻译提出了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和美”,其中不乏强调译者发挥主体作用的观点。具体到《浮生六记》,因为是文学作品,又是林语堂喜欢而极力推崇、想与西方读者分享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其作为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下面将从逻辑、词汇、艺术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三、译者主体性及其在英译《浮生六记》中的体现
  (一)增补逻辑断裂处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每种语言背后都暗含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译者必须深谙此道,充分发挥主体性,跨越文化鸿沟,最大限度地让译文向目的语读者靠拢。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例如:
  1.身一侧而不觉一按少妇之肩。旁有婢媪怒而起曰:“何物狂生,不法乃尔!”余欲为措词掩饰。芸见势恶,即脱帽翘足示之曰。
  She casually leant over and touched the shoulder of a young woman. ...I attempted to explain and smooth the matter over, but the servants still scowled ominously on us, and seeing that the situation was desperate, Yun took off her cap and showed her feet.
  原文中芸女扮男装随作者出游,下意识地按了一下少妇的肩膀,引起了其仆人的呵斥,作者想为之辩解,芸见情况越来越严重,就脱帽以真面目示人。细心的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发现“余欲为措词掩饰”和“芸见势恶”在逻辑思维上不够连贯,存在跳跃性,怎么会作者刚想为妻子解释,妻子就觉得情况不对,自亮身份呢?完整的过程应当是作者想要申辩,对方不依不饶,妻子见申辩不成,情况愈发严重才会如此。林语堂成功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在英语译文里增加了一句“那帮仆人仍然出言不逊”,自然地引出了后面芸的反应。为了照顾译者,林语堂的译者主体性发挥于此可见一斑。   (二)多种手段译词语
  古代典籍中有不少古代独有的文化现象,体现在词语上,就是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多数译者的做法是要么删除,要么采用直译加注。林语堂作为古文英译的高手,在处理这些词语时体现了一个高明译者的素质,他综合运用了多种技巧和方法,使译文流畅易懂,但又没完全过滤掉原文所有的一些文化特色。
  1.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在任何语言中都必不可少,翻译时,对于已经约定俗成的译法,大家会直接沿用,其他的要么删除,要么就采用英译加注的方法。林语堂综合采用了多种方法,例如马褂:(makua)、萧爽楼(Hsiaoshuanglou)采用了音译,宾香阁(Tower of My Guest’s Fragrance)采用了意译, 而千金 (thousand dollars)、番饼 (Mexican dollars)则采用了替代法。
  林语堂没有拘泥于某一种方法,他根据自己的理解,有些音译,有些意译,有些则用西方读者熟悉的内容来替代,以帮助目的语读者进行理解。尽管这样可能被人认为是破坏了原文的文化特色,但是跨文化的翻译,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何况林语堂的译本从效果上来说是成功的。
  2.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在典籍英译中往往成为文化鸿沟,由于数量很多,过多地删节就失去了翻译的初衷,正如王佐良所说:“处理的是个别词,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要处理。”[5]有些人采用直译加注法,能比较忠实地翻译原文,但往往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读者不得不时时停下来,所以高明的译者往往对其进行文本内的释义,这样类似于直译加注,但在形式上不会那么突兀生硬,便于译文流畅,可读性高。林语堂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例如:天孙 Grandson of Heaven;射覆为令 literary games in which the loser had to drink;三苏 the Su’s, father and sons;鸿案相庄 like 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渭阳之谊 we are cousins。
  这些词语,林语堂几乎全部采用了文本内释义的方法,“天孙”加了一条注释,以进一步说明七夕相会的文化习俗,“鸿案相庄”(指夫妻相敬如宾)和“渭阳之谊”(形容甥舅之间的关系)这样带有古代典故的词语,“三苏”、“射覆”等,林语堂都用简洁的关键词予以了解释。笔者认为关键词释义是译文化负载词的一个捷径,林语堂没有写出“三苏”是谁,只强调了是一家、父子关系,“渭阳之谊”也没有解释背后晋国公子重耳和秦穆公儿子的故事,更未费力解释“射覆”怎么玩,因为这些与文章的主题没有直接关系,只需让读者明白这是一种相应的文化现象,不必字字对译,否则译文的可读性就会大大降低。对此,林语堂有着充分的认识,他采用的这种方式获得了国外读者积极的回应。
  (三)妙笔追求艺术美
  林语堂不仅是一位翻译实践家,还是一位理论家,他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三原则,还特别强调了“美译”,即要十分注意译作的美感,特别是文学作品,翻译过去要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尽管他觉得真正的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翻的[6]。也许正是基于此,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特别注意传递原文的美感。原文讲述的是古代一对平常夫妇诗酒游历的事情,有不少景色描写,林氏在翻译时更是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大胆展开想象,进行景物的重构,没有过多地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美感。
  (1)过石桥,进门折东……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
  林译:we passed a...one could look around for miles, where in the distance chimney smoke arose from the cottag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louds of rainbow.
  这句话描述的是作者登山时看到的美景,前面部分,作者按照原文顺序译出,并没有多大改动和创造,但原文最后一句“炊烟四起,晚霞灿然”,两种景物并没有明显的联系,林语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情思,从中国画的整体感出发,进行了合理想象,加上一个“against”,将一上一下两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炊烟缥缈,背衬晚霞,烟霞一体,意境更美,令人叹服。
  四、结语
  《浮生六记》作为一部清代落魄文人抒写性灵的作品,原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正是因了林语堂之功,这部清人家庭生活图卷得以名扬海内外。林氏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西方语言的行文特点,追求简洁明了的行文,因而在翻译中注意调整句型结构,补足原文逻辑不够严密的地方。另一方面,对于古代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林语堂的译法丰富多彩,巧用关键词进行文本内解释,既充分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又维持了译文总体的流畅和可读性。他还充分坚持了自己关于文学作品翻译要求美的原则,在不违背翻译大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进行添加渲染,增强译文的文学美感。正是由于林语堂从这几个方面不断努力,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才使得《浮生六记》英译本具备了通顺、流畅,充满趣味和英语简洁的美感,因而在西方获得了较好的反响,这对于有志于从事汉语典籍英译的人士而言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沈复,著.林语堂,译.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6.
  [2]许渊冲.典籍英译,中国可算一流[J].中国外语,2006:70-72.
  [3]Munday,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 ledge,2001:163.
  [4]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01):19-24.
  [5]王佐良.王佐良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系南昌工程学院2014年青年基金项目—“改写理论视角下的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014SK018)的系列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许多一次性东西,如一次性碗筷、盘子等,它们方便、快捷,但是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忘记如何处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环保意识和行为。如何树立幼儿正确的环保意识,教师需要从这些幼儿园宝宝抓起。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明白了解,需要转变教育方式。利用废旧
摘 要: 以往课堂注重老师讲解,如今课堂看的是学生的表现。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运转,小组互帮互助无疑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  关键词: 分组 合作 高效  小组课堂合作学习是目前学习的一大特色,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建构。通过合作学
摘 要: 当前国内汉语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研究很少。本文立足于实际教学,通过对学生信息的分析和鲜明的水平测试,对学生的具体个人情况和汉语水平有了明确的了解,然后编写贴近学生生活实用性强的教材,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日常安排,进行了针对性教学,以提高学生语言习得效率。  关键词: 对外汉语速成教学 水平测试 语言习得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有力提升,中国在
一、教学内容
期刊
数学教学是数学文化传承主渠道,而数学阅读应该是最佳途径。新课程强调终生学习和学生主体,我认为数学阅读教学能够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因此,我们年级组确定了《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下面结合课题组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谈谈我对数学阅读的思考和想法。  [教学片段]  师:比较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有什么发现?按几比几放大的呢?  生1:1比4。  生2:1比2。
摘要: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能恰当引导则能发展不同的个性,但若盲目指导则会让其走入“人格障碍”的误区。对不同的个案,班主任应当在观念、方法和手段上作充分的准备,做到“防重于治”。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逆反”心理 案例分析 “防重于治”  心理是人脑对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更是能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就要求课堂不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能力。特别是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不感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严重阻碍语文教学工作的
摘 要: 作为学校一个重要的基层组织和管理单位,语文教研组除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执行各种具体的事务外,还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融通。  关键词: 语文教研组建设 层级规划 过程放大 以人为本 多元评价  目前我校语文教研组的活动主要是以课型研究为载体,依托备课组的建设,以“三还”为抓手(一还选择权、二还组阁权、三还评价权),在活动的推进中沿用梯队合作制。我们旨在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规范语文的校本研究,
摘 要: 乡土材料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较贴近幼儿生活。教师可根据主题选择一些乡土材料,让幼儿和材料直接接触。在幼儿和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容易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并能通过自己的观察、询问等形式得到正确的答案,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乡土材料 幼儿教育 作用  让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品质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孩子未来幸福的条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摘 要: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其中蕴涵着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学生在教师的爱心鼓舞与耐心教育下健康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他们的学习劲头往往受到课堂氛围、教师品质、学習内容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做好与学生的交流工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或者丰富的肢体动作,触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让他们在欢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