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诚信建设 要有“牙齿”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tong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在前不久中科院学部举行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院士直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
  如何遏制“史无前例”的学术不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治乱须用重典,诚信建设要有“牙齿”。
  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愈演愈烈,除了“以论文论英雄”的制度缺陷,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上名硬实软、缺少“牙齿”。虽然相关部门和领导多次宣示“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但大多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文件上,雷声大雨点小;尽管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都设有所谓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学术监督机构,但人员多为兼职,机构形同虚设,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告官不究”,以至于“零容忍”沦为“零作为”。此外,相关文件也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规定和有威慑力的惩戒措施。
  激浊才能扬清,惩前方可毖后。要想早日遏制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像反腐败那样,让学术诚信建设“长出牙齿”:在国家和单位层面上,建立真正的第三方独立学术监督机构,并让其有职有权、有人有位、有责有钱,不尽责就追责,以切实担负起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使命;在制度建设上,建立重典,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给出可操作的细节,使调查过程有效率,处罚结果有震慑力。
  是时候了——让学术诚信建设“长出牙齿”,把“零容忍”落到实处,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让学术不端者尝到苦头,还中国的科学研究一片净土!
其他文献
忽推哈敦是伊利汗国建立者旭烈兀的皇后,也是第三任伊利汗阿合马的母亲。她在旭烈兀西征时留守蒙古,于旭烈兀去世后来到伊朗。她在伊朗具有"大皇后"的高贵身份,并随着阿合马的即位而地位达到顶峰。她的参政和辅佐未能挽救阿合马的败亡命运,但其生平和活动为研究者勾勒出了伊利汗国前期的发展和政治的更迭。本文以波斯语文献为主要史料,通过对忽推哈敦生平事迹的全面梳理,考察了蒙古斡耳朵制度的"西迁"和皇后干政惯例在西亚的实践,并着重探讨蒙古基本法"札撒"在伊利汗国前期政治中所受到的坚持与挑战。
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青少年在学习、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考、自我管理、目标制订、就业、人际关系协调、团体合作等方面的技能愈显重要。  为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国外一些政府通过社会立法、政策倾斜和转换教育理念等方式,在青少年社会教育领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机制。如日本的青少年社会教育遵循三个原则,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青少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