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湖城”波光滟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銀川市阅海公园一景

  盛夏时节,鸣翠湖碧叶连天,百亩荷塘艳压群芳;雨后初晴,阅海湖晨雾缭绕。烟波浩渺仿若仙境;斜阳西下,北塔湖波光粼粼,水光湖影中倒映万家灯火……
  地处西北的宁夏银川市,经过近20年的“塞上湖城”。恢复重塑,沿着生态立市、入水和谐之路护水、治水、用水,谱绘出一幅“城在湖中城愈美,湖在城中湖更秀”的塞上新景。

一城湖光半城景


  七月,位于银川市兴庆区的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游人如织。泛舟湖上,碧波荡漾,鸥鸟啼啭。错落的芦苇丛不时挡住视线,转个弯绕过去。一幅山水画卷就在眼前缓缓展开。
  “原本想来看看沙漠风光。没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湖泊、湿地,这景色哪像大西北?”来自辽宁的游客沈维文感叹,眼前所见改变了他心目中的印象。
  很多初到银川的人,都会发出“想不到”的惊叹。银川平原得黄河灌溉之利,自古沟渠纵横、湖泊棋布,历史上更有“七十二连湖”之说。古诗词中,“月湖夕照”“汉渠春涨”“连湖渔歌”“南塘雨霁”等景观,总能引发文人墨客的创作冲动。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画,银川应该是蓝色的。”在宁夏书画院院长周一新眼中,每年五月至十月是银川最美时节,碧空如洗,水天一色景无边;百水绕城,波光湖影入画来。
  宁夏摄影家陶克图说,过去几十年间,镜头下的银川变化明显,以前拍风景多是拍地面上的,而如今水中倒影也成了摄影爱好者“新宠”。“我原本不太喜欢拍风光,可看到满城湖光总是禁不住按下快门,觉得不拍就可惜了。”
  “塞上湖城”有多少湖?根据最新普查结果,目前银川市有湿地面积5.3万公顷,其中湖泊湿地近1万公顷、河流湿地约2.2万公顷。全市有自然湖泊、沼泽湿地近200个,其中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有20多个。
  如今的银川,一城湖光半城景,“晒湖”成了不少市民的日常习惯。翻翻“朋友圈”,《塞上湖城新雨后艾依河畔醉斜阳》《湖城百水流夜航灯如昼》《湖连湖塞上珠》《大美阅海韵律湖城》等图文,不仅记录了市民家门口的四季秀美风光,也不时溢出老百姓诗情画意背后的获得感、自豪感。湖韵。成了银川人为之骄傲的一张亮丽名片。

湖光重滟鸟复鸣


  今天的银川河清水畅、湖泊增多,然而,“塞上湖城”也一度面临“湖枯水臭城失色”的困境。
  “举例说,21世纪初,银川城内外1000亩左右的天然湖泊只剩十来个,彼此相隔甚远,水源枯竭,生态退化。”银川市水务局副局长张国庆说,由于围湖造田、填湖盖楼、工业污染等因素,曾经的湖泊群日渐萎缩。
  痛定思痛,渐失湖光水色的银川,致力寻找“失而复得”的途径。2000年以来,银川以重塑“塞上湖城”为目标,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立市、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建设之路。
  过去十多年间,银川坚持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并重,通过连通扩整河湖水系,修复保护湿地生态,治理“龙须沟”和黑臭水体,提升水系岸线景观等举措,建设绿色空间相隔、湖泊水系相通、公园绿地环拥的城市水系。目前,银川水系水域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0%,在西北地区位居前列。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银川市委书记姜志刚表示,银川水资源丰富、湖泊湿地较多,要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要把湖泊、河流、湿地全部纳入生态红线,面积只能增、不能减,只能扩、不能缩,只能退、不能占。
  事实上,近年来,银川市人大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鸣翠湖等31处湖泊湿地保护的决定》等5个决定,为依法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湖光重滟鸟复鸣,生态环境的变化连远方的“客人”也已感知。近几年,从昆明北迁至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每年春天如约而至,将银川作为漫长迁徙路上的中转站。湿地的芦苇荡里,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大天鹅等国家I级、Ⅱ级保护动物的身影也越来越多。

以水为镜鉴和谐


  从湖泊棋布、鱼跃鸟鸣,到水枯湖千、生态恶化。再到如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银川在人与水寻和谐、城与湖谋共生中,交出了一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分答卷。
  “‘塞上湖城’的水是自然赋予我们的一面镜子。以水为鉴,映射出的不仅是波光湖影、万家灯火,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陶克图说,人水和谐、共生共荣是生态文明的最好体现。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银川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湿地公园分别达到5处、6处、8处,因水而美的“塞上湖城”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多项荣誉。目前,作为国内六个候选城市之一,银川正向“国际湿地城市”这一极具含金量的新目标冲刺。
  进一步擦亮“塞上湖城”金字招牌,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城乡水环境治理不均衡等问题,是银川亟待补齐的短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结合自治区生态立区战略,银川市委、政府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措施,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城清水。
  产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年内关闭所有入黄直排口,确保到年底入黄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实施沟渠田林路湖及庄点的综合整治,让乡村百姓也能赏湖观景、亲水近水……银川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清晰。
  以水为镜鉴和谐,随着银川市生态立市战略的逐步落实,一个“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银川正渐行渐近,“塞上湖城”的明天将更加绚丽夺目。
其他文献
中国有超过200万的孤独症儿童,能否在适龄期顺利入学,并在入学后接受良好的融合教育,不仅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也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找班主任、找校长、找教育局,2016年2月19日至今,罗芳(化名)都在找人和求人的路上,因为上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她患有孤独症的儿子小宇(化名)再一次被学校“退”了回来。  上小学2年来这已经是小宇第三次被学校“退回”了。原因都是“管不住”、“在课堂上大吵大叫”、“影响
摘要: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始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重视各个层面的科学研究,从2013年提出由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跃升,即智慧教育1.0时代,主要完成了智慧教育管理机构改革、制定了智慧教育顶层规划设计、建立了智慧教育科学管理体系、促进了智慧教育环境均衡发展、有效提升了智慧教学能力。2018年,随着《海淀区智慧教育2.0时代发展战略》发布,海淀智慧教育进入2
“更多地了解中国以及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越南”,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80后”阮氏芳簪来北京已经10年整了。  如今,除了在中央民族大学读博士后,她还在北京大学从事越南语教学工作。  “更多地了解中国以及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越南”,是她每天的必修课。这,也是许多越南青年在北京学习、生活的缩影。  追剧追到北京  阮氏芳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从小在越南河内长大,和很多中国孩子一样,她也看1986
第一章  二月二,龙抬头。我父亲选择这一天开工盖楼。  一大早,村里瓦工走过来,准备放线挖地基。我父亲买来一大盘炮仗,解开了,点着了,“噼里啪啦”一阵猛炸,响声四散开来。他手持一把铁锨,要挖地基的头一锨土。是一把崭新的铁锨,两天前赶集新买的,顺便买回头的还有二尺红洋布。红洋布系在锨把子上,招展出一片红彤彤的喜色。红光映照在我父亲脸上,同样是一片红彤彤的喜色。或许新锨不吃土,或许我父亲年岁大力气弱,
一只袋鼠突然从路边草丛中蹿出,一脚就把她踹翻在地,随后,袋鼠对她进行了疯狂的殴打  在一些国际性赛事里,总能见到澳大利亚观众举着大大的黄色充气袋鼠,为本国选手加油助威,这一幕已经成为一些赛场上的标配。袋鼠被认为是澳大利亚的标志,不过在澳大利亚,人们却对这种动物不怎么待见。  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当地居民提起袋鼠时,大多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我并不讨厌袋鼠,但前提是别影响我的生活。”在雅拉河
从直播飙车到“造人”,从直播屠杀动物到表演生吃奇特物品,从直播“偷拍空姐”到言语引诱未成年人……要阻止低俗和恶劣的直播内容,从监管角度看的确有许多难题要克服。  要弄清谁对“问题直播”负责,就要先弄清楚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的法律关系。二者关系不外乎三种情形。  第一种是签约模式,直播平台与网络主播签订了劳动合同,主播为该平台服务,平台则向其支付一定劳动报酬。在这种雇佣关系下适用劳动法。如果主播出现了
几年前,我在一个名叫鲁迪·马塔尼的著名鳞翅类昆虫学家的指导下,为一个自然资源保护团体培育蝴蝶。  麻烦的是,我对蝴蝶的了解并不多,我以前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鸟类和蜥蜴。  因为研究资金少得可怜,再加上我刚争得了两个孩子的抚养权,所以忙得无法两头兼顾。  在马塔尼博士找到我之前,我已经打算搬回奥斯汀市与母亲一起居住。所以,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根救命稻草。  我正在培育的蝴蝶是几年前被估计要灭绝的蝴蝶品种
恩里是《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来到马普托后认识的第一名黑人司机,他载我们办事的那两天,是本刊记者印象中在当地唯一没有受到交通拥堵影响的日子。  40岁的恩里17年前从北部家乡德尔加杜角省(Carbo Delgado)彭巴市(Pemba)来到马普托打工,2000年开始当起了司机。五年前,在换了几家老板后他最终选择了一家中国企业,而他的踏实和忠诚也赢得了这家企业的赏识,恩里渐渐成为了这附近出名的老司机。 
“仅2015年一年,瑞士邮政就寄送了250万件中国来的小型网购包裹,数量比2014年整整翻了一番”  十多年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出版专著《世界是平的》,准确洞见了科技进步给地球村里带来的新情况。十多年后,热衷于网购的“剁手党”们已切身感受到了地球到底有多平。  在这股海淘之风中,中国人买澳洲的奶粉、日本的化妆品、英国的红茶、德国的厨具,将自己的电子购物车里塞得满满的。实际上,
刚刚过去的7月,创下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最炎热月份的历史纪录  “英国怎么也这么热?!”  一落地伦敦。从上海来的朋友就忍不住抱怨。他们一家本想利用暑期来看望在这里读书的大儿子,同时带10岁的小儿子来避暑。没想到,却偏偏赶上了一个罕见的英伦炎夏。  刚刚过去的7月,创下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最炎热月份的历史纪录,气温一度突破了38.5℃。伴随高温的,还有干旱——英国多个地区从5月底开始,已经连续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