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配网规划 提升管理水平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nlongal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及电力改革的进一步完善,社会对于配电网供电的质量、性能和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配网规划的精益化管理也愈加显得重要。一个优秀配网规划方案不但可以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有利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配网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1
  
  一、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无论是在规模还是速度上均呈现良好的态势,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各行业也获得了发展壮大的空间,实现了自身的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电力作为诸多行业的重要能源,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电力几乎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面对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配电网的供电的能力只有不断提升和加强才能适应其需要,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发挥作用。
  (一)重视力度不够。我国在配网规划的过程中相关的部门和责任人并没有加大重视的力度,忽视了相关的管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进行合理化的制定。
  (二)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国的配网结构整体来说存在着结构较为薄弱,设备故障率较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综合性不高等问题,这使得我国配网的整体水平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同时也与我国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不相适应。
  (三)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我国的配网机构单位中内部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人员管理混乱、责任划分不清、工作效率不高等等,如果内部环境无法做到合理、清晰的话,那么其工作的整体能力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
  总之我国的配网规划的精益化管理整体来说并不是十分的理想,配网自动化水平也是比较落后,整体的运作和系统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严重制约着配电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对于现在的发展趋势而言,完善的配网精益化管理制度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我们应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现在配网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配网规划的相应管理。这样才能发挥配网对于经济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如何实现配网精益化管理进行相应的分析。
  二、管理措施
  (一)配网规划管理办法。之前在我国配网的现状分析中已经提到配网效率不高,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要想解决这些弊端,我国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出台配网规划管理办法,制定较为统一和标准的相关规定,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行业中没有相应的规定来约束和规范人员的操作行为的话,那么这个行的将会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我国在之前也有过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出台,但是因为配电网技术发展较快,相应的管理方法的更新周期也随之缩短,因此之前的规定的局限性咸咸的愈加明显,制定适合现代配网管理行业的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二)配网规划实施细则。这是对于管理办法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解释,主要为了实施配电网规划标准化作业。它的具体内容比较丰富,其基本原则因为其环节和地域的不同不能全面的要求必须怎样做,但必须有一个基准,在配网精益化管理中应该在严格遵守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关作业,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原则。此外还有各辖区目标网架、目标网架设施(规范材料选型、设备选型、通道等相关技术标准)、配电网网架改造技术要求、接入系统(包括负荷接入和电源接入)等,来加强业务与配网、配网规划与计划及设计的衔接,最终达到规范中压主干网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配电网架结构安全可靠、简单、清晰、和规律性。最终实现完善的配网规划精益化管理。
  (三)基于GIS管理系统设置规划接口信息平台。配电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配电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其实是分开的两个不同的系统,他们之间需要通过接口技术实现相互支持,已达到共同对整个配网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其实在现在的配网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化的孤立现象,虽然供电企业利用了许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但是它们之间缺少一个数据和信息交换的平台。所以我们建立基于GIS管理系统设置规划接口信息平台,利用GIS的直观、准确、及时等特点,并且在系统间的接口中运用中间件的技术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样及时数据十分复杂,也依然可以是系统中的所有数据以及参数由GIS统一录入,实现系统间的相互交换。
  通过对具体措施的分析,我们知道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配电网自动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将得到进一步扩展。全国大电网互联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对配电自动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数字化、规范化和一体化将是未来配电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关键。这个信息平台就是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控制和通信技术辅助配网规划的精益化管理进行。这个信息平台为电网生产、建设、运行、综合管理等各个方面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对于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交换和共享,还可以促进企业综合分析和决策的制定。配电网作为供电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先进技术的应用对于整个供电的质量和可靠性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立可保证在配电网的环节中更好地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将各项作业中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分析,从中毒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完善,同时还可以帮助精益化管理更好地对这一过程进行管理。总之,它们的综合应用可以使得配电能够是提供的电力符合用户的相应需求,从而促进相关行业的更好发展。
  三、结束语
  对于配网规划的精益化管理已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不然趋势,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和弊端,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我们相信经过相关机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建立比较完善的精益化管理体系,从而使得配网系统更好地为社会中的发展提供能源支持。
  
  参考文献:
  [1]徐晓璐,陈清.胡建平配电网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初探[J].浙江电力,2011.
  [2]杨波.构建配网精益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云南电业[J].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语篇衔接与连贯是进行语篇分析的关键因素。在系统功能语法中,主述位结构理论是语篇功能的子系统,可促成语篇的连贯。本文拟通过对主述位理论的描述和对大学英语四级高中低水平学生作文的实例分析,说明主位推进模式与英语写作的语义连贯与篇章衔接的关系,并阐明主位推进模式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主位推进;语义衔接;篇章连贯;语篇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手段的日益发达,高校教师的授课条件日益更新,学生课后可接触的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很多学校都在尝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探索:如何利用多媒体环境与大学英语自主学的沟通与协调,文章将多媒体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作了简略的梳理,以期对全国同行有所借鉴。  关键词:多媒体;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6
期刊
摘 要:古典建筑的审美精神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原初意识以及儒、道、释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极大统摄作用。  关键词:古建筑;传统文化;审美精神  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有声思维数据分析法(TAPs)的出现改变了长期以来依赖翻译理论对翻译心理过程进行主观推测的研究模式,使人们能够用实证的手段客观地研究翻译过程中思维的运行轨迹。TAPs与Translog相结合形成的三元数据分析模式有助于TAPs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形成更加客观、科学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有声思维数据分析法;TAPs;翻译过程;Translog;三元数据分析模式  中图分类号:H059
期刊
摘 要:中韩两国都有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本文从分析中韩饮食文化的发展入手,对中韩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中国;韩国;饮食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地位不断攀升,具有“中国味儿”的政治词汇正在为西方世界广泛关注。语用移情理论要求在翻译中译者和读者设身处地尊重双方的文化背景、历史、习俗、信仰、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及话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找到一个恰当的磨合点。文章从语用移情的概念着手,分析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三个代表”、“三农”、“小康社会”)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现象,并列举两项过度移情的实例,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
期刊
摘 要:“N1的N2” 是一种常见的表达领属关系的定中结构。本文分析其语法特征、语法意义和语音特征及此短语结构中“的”的隐现。从语用角度分析为什么选用不恰当的“N2”会引起歧义,造成不良的反映意义,以及怎样避免此类语用失误。  关键词:N1的N2;语法特征;语法意义;“的”的隐现  中图分类号:H04
期刊
摘 要: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 是通过认知主体的思维在两个认知域或概念之间建立认知联系。隐喻的工作机制是从源域到目标域映射。隐喻双重影像的特点对选词的启示是应采用动词型隐喻和名词型隐喻,增加生动性和美感。  关键词:隐喻;双重影像;动词型隐喻;名词型隐喻  中图分类号:H059
期刊
摘 要:认知诗学是以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为基础对文学作品阐释的交叉学科,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也正在被学者运用于诗歌分析中。本文旨在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王维田园诗《竹里馆》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为古代诗词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  关键词: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王维;田园诗;竹里馆  中图分类号:I06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的积极成果和合理内容,又具有糟粕性的成分。对此,实际中应该“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探讨两者“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式问题,克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某些扭曲和变形,促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成果;结合  中图分类号:A8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