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耳细说

来源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ouy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了看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干嘛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無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喝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举一反三的效力。
  这样的父母,实在是想错了。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与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很难弥补,人格潜伏着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冰水,表扬好比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发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淋浴,使人血脉偾张,意气风发,产生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共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再幼稚的孩子也晓得,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的剑。使用的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我们快速向前。使用的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的俊丑,身体的高矮,气力的大小,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可不必过多的表扬或者批评。夸奖这个小孩子是如何的美丽,那个又是如何的聪明,不但无助于让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转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到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到表扬者繁殖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只会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别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到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指责儿童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子把手帕洗得很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评临阵脱逃者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
  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来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孩子和年轻人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身难复的印迹,每到阴雨天便会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摘自《芳草·经典阅读》2012 年第11期 毕淑敏/文)
其他文献
你也许不知道什么是包豪斯,但它几乎无处不在,并影响着你的生活。从人们争相购买的苹果手机,到代表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宜家家居,甚至是塑料餐盒、男女卫生间标识,都可以说是20世纪初包豪斯运动的产物。包豪斯对于当代的影响,辐射到艺术、设计、教育、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建成于古典主义的废墟上  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在战火中变成一片废墟。一位年轻的建筑师,带着极大的热情致信
期刊
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贺词,它的作者是毛泽东主席。60多年后,中国的新年贺词已从建国初期的激扬文字,转变成为电视屏幕中国家领导人的庄重表达,其内容也随着时代几度变迁,愈来愈受到外界重视。领导人的新年贺词要怎么写?其中又包含怎样的政治信号呢?  谁来说:国家主席发出“中国好声音”  谁有资格代表中国发表新年献词?回顾历届新年献词的新闻报道,“国家主席”是众多发言者共
期刊
陈道明出生于天津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父亲用《道德经》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他取了名字。巧合的是,陈道明本人也总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有人觉得他一本正经、严肃刻板、清高傲气,也有人觉得他低调淡泊、认真随和、谦谦君子。  只是,在旁人看来是难以捉摸,在陈道明本人眼里,每一步却都有迹可循。他说:“我是一个严格按照自己逻辑生活的人。”  当演员从来不是理想  当演员,也许从来
期刊
很多人一听到“黑社会”三个字就不寒而栗。其实,黑社会只不过是社会灰色地带没有规则环境下自然生发出来的一种新规则,全世界皆然。看过南非电影《黑帮天堂:耶路撒冷》的人,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一座没人管的大厦,总会招来重新制定规则的势力。烂规则起码也是规则,总比没规则好。在黑社会的“保护”下,总比无序状态好。这种状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早年的香港传奇:九龙城寨。  如今九龙城寨已不复存在了,但“九龙城”的名字
期刊
昨天去朋友家吃饭,他跟我说,还有两个老外。我以为是两个白人,结果到了之后,才发现是一个黄皮肤大叔和一个白皮肤大姐。席间,我们都用英语交流。本以为那个黄皮肤是个“ABC”(指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又称“香蕉人”),听不懂中文,最后才发现他什么都听得懂,只是他一直不开口讲中文,当朋友称赞他“中文很好”的时候,他居然流露出一种尴尬的神色。  这让我想到我曾遇见的很多华裔。  J是在日本长大的马来西亚华人,成
期刊
我在乌镇参加了全球互联网峰会,在这个会议上有马云,也有苹果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主持人抛出了一个问题,说:“雷军,你说你有一个目标,要用5到10年的时间,做成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全球第一。”我忙点头。但是他没有再问我,他去问苹果公司的高管,说:“你怎么看?”这个苹果公司的高管也很厉害,他说:“Easy to say,Hard to do(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那一刻,我觉得很尴尬,主持人说:“雷军
期刊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系列活动1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金立群当选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一路陪伴亚投行筹备到设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是一个塑造者。  担任首任行长符合外界预期  在亚投行筹建过程中获誉颇多的金立群,将担任亚投行首任行长符合外界预期。  担任亚投行筹建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的金立群,此前曾担任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亚洲开发银行第一副行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以及中国国际金
期刊
我们天生需要旅行。旅行,首先是一场体能的马拉松,你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依我片面的经验,旅行的要紧物件有三种。第一,当然是时间。人们常常以为旅行最重要的前提是钱,于是就把攒钱当成旅行的先决条件。其实,没有钱或是只有少量的钱,也可以旅行。关于这一点,只要你耐心搜集,就会找到很多省钱的秘籍。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辆车,驱动我们前行的汽油,并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这个道理极其简单,你的时间消耗完了,你任何事都干
期刊
近读薄薄的一本《中国画浅说》,合上书本,一个问题出来了怎样才能画好画?  当然得下苦功夫。遵循古例,先学画法,再求画理,然后通过“传移摸写”,操练百般武艺,天长日久,自然可以拿出质量上乘的画作来。  习画多年,成一代画匠,也许并非难事,但要成为一代画师,却实非易事。  匠者学技,师者求艺。技与艺,在某一个路口分了岔,之后两者,越来越远。  技在笔锋墨彩里藏,如林中阳光、草尖露水,只要花足够多的时间
期刊
蓝莓。蓝莓的抗氧化剂含量超过40种常见的果蔬。它具有预防心脏病、癌症、记忆力下降的多种保健效果。此外,它所含的抗氧化剂还可预防尿道感染。吃多少:每天44克蓝莓等于1份蔬菜水果。怎么吃:烹饪蛋糕等食品时,要最后一刻放入蓝莓,这样可保留维生素C。  大蒜。大蒜是防病、杀菌的食物之王。每周吃6瓣大蒜,结肠癌、胃癌、前列腺癌的风险就会降低50%。吃多少:每天在膳食中加入1瓣大蒜。怎么吃:吃大蒜时要切片或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