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为何战斗力爆表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大的军事改革,包括武器、战术、训练、实战的改革等等,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条恐怕就是“胡服骑射”。这是公元前302年,赵国君主赵武灵王颁布的一条法令。对此,历史教材上是这么说的:改变以前宽袍大袖的着装模式,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中原国家的战斗力终于能够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相抗衡。
  “胡服”好懂,就是穿上胡人的衣服;“骑射”也不难懂,就是骑马射箭。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样解释不通:把长衣服变短,把袖口改窄,可能会让行动起来更轻便一些,但是要说陡然之间大幅度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从鱼腩部队一下子就变成了精兵猛将,我不信。换一套衣服就能骑马打仗?你以为是铠甲勇士吗?穿上这身衣服就战斗力爆棚了?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好好捋一捋,不能就这么迷糊一辈子。
  中国(以下泛指中原地区)是一个农耕古国,农耕民族面临最大的威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天灾(所以才出了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这类关于暴雨、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传说),另一个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后者的背景原因是农耕民族需要固定的土地进行春种秋收,因此不能随便搬家;而游牧民族年年跟着牛羊到处跑,哪里有牧草就去哪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在夏天和秋天,理论上游牧民族应该储备好足够的草料供大型牲口一年的消耗,但是一旦这件事情被某些事情耽搁了,冬天和春天就没吃的了。于是,他们就只剩下一个选择:南下觅食。
  游牧民族想要,农耕民族不给,于是只有打仗。
  双方打了上千年,打来打去互有胜负:游牧民族痛恨农耕民族修城墙,动不动就是好几米高,人和马根本爬不上去;农耕民族痛恨游牧民族骑着马打仗,害得他们跑又跑不过,追又追不上。
  这时候,看官要发问了:又不是只有游牧民族才有马,中国人老早就学会驯马了,你这么说没有道理啊!
  是,中国人很早就学会驯马了,也很早就开始用于军事,但那时的马不是用来骑的,而是用来拉战车的。前面几匹马拉着一辆车,车里面站着军士,手拿长兵器戳敌或者割人的脑袋。这种长兵器主要是以戈为主,如果你看见战国以前的车兵拿着砍刀或者剑,那基本上就是去送死的,人家的戈都把你刺穿几回了,你的剑还离着人家好几米远呢。
  中国一直到战国时期,被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打得焦头烂额都没有培养出一支真正的骑兵部队。按道理说,多年以来,中原的军队早就应该学会训练骑兵了,但是为什么一直没行动呢?因为有个问题一直没解决:骑马伤大腿,以及男性更重要的部位!
  骑马为什么会伤大腿呢?原因只有一个:那时候中国人的礼仪是不穿裤子,而北方的游牧为了骑马,是穿裤子的!
  你也许要问:“为什么不穿裤子呢?”古人可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要穿裤子呢?”很明显,对于南方农耕民族来说,穿裤子是非常不方便的事情,散热不方便,拉屎撒尿不方便,传宗接代不方便,到水田里劳动也不方便,所以他们只需要找一块布把整个腿部和腰部围起来就好,就像一条裙子。
  穿裙子的好处很多,但是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走光。所以,中国人坐下来的时候,都是双脚并拢跪下来然后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日本人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惯),如果不这么坐是非常失礼的。
  就因为当时的中原人不穿裤子,所以骑在马上的时候非常痛苦。没有证据表明战国时期出现了马鞍,那时候的中原人如果非要骑马(比如通讯兵),都是骑在光溜溜的马背上的,或者最多垫上一张毯子——这样的驾驭方式,对男性生殖系统的伤害是很大的。为了防止掉下马来,只能靠双腿紧紧夹住马的肋部,双手还得紧紧抓住马鬃或者抱住马的脖子,可能颠簸阵,大腿内侧就会磨破皮。
  又有客官说了,你这样还是不科学呀!电视里的武将都是双手空出来打仗的,比如双枪将董平,双鞭呼延灼
  是的,还有一个问题、很大的问题——在西汉以前,中原人的马鞍上还缺少一个极其重要的零件:马镫,就是骑马的时候脚蹬的这玩意儿。有研究战争史的专家说过,马镫应该是骑兵配套设备中最伟大的发明,这玩意的存在,让骑马的难度大大降低,骑师不用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自己的会阴部位,然后靠双脚死死夹住马肚子来控制自己的平衡。有了马镫之后,人的双手基本就能解放出来,骑术好的人甚至可以站在马镫上用大腿夹住马肚子保持平衡,然后拿着武器跟敌人打仗。
  没有马鞍,没有马镫,没有裤子,所以,骑马不但需要很高的技术,而且非常危险和痛苦。不穿裤子的中原人站在车里打仗,其灵活性当然比不过骑在马背上长大、早已经穿上了裤子的北方游牧民族。每次跟游牧民族打仗的时候,一旦对方翻山越岭或者专挑小路走,只靠战车的中原人就没办法了,眼睁睁看着对方绝尘而去。所以,很多年以来,南方的农耕民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采取守势:修筑城墙、挖沟射箭。
  直到公元前302年,实在受不了匈奴等游牧骑兵骚扰的赵武灵王忍无可忍,力排众议,终于下了一道命令
  穿上裤子,骑马打仗!
  这一道命令发出之后,中原大地上终于有了一支可以跟匈奴抗衡的骑兵,穿上裤子的战士们抖擞起精神,跟游牧民族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没过多久,其他的诸侯国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开始发展骑兵!不能让姓赵的独霸天下!于是,中原的战士们都开始穿上了裤子、骑上骏马打仗了。
  此后,胜利的天平开始渐渐向中原王朝倾斜,先进的武器装备、训练技术、战术思想逐渐不断发展更新,终于到了汉武帝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他聚集了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豢养了大批可以和匈奴抗衡的骏马,几场大仗下来,毫不留情地将匈奴人赶到了欧洲。
  可以这么说,这条裤子,真正地改变了华夏军队的战法和战力,而马在战斗中的作用也终于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他文献
因为在清朝和朝鲜的利益冲突,日本与俄国之间矛盾不断。1904年2月10日,日俄战争正式爆发。日本的背后有英国、美国的支持,而俄国则有法国与德国的助阵。日方军事统帅为多谋善战的大山岩元帅与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俄军军事统帅为行政官僚出身的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与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日军利用俄方准备不足,以突袭的方式首先击败了俄太平洋舰队,夺取了制海权,而后日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同时登陆,集中优势兵力,将
期刊
对于“采生折割”,官方将之视为对封建帝国安全的威胁,而民间视之为对乡村生活模式的破坏。法律的禁止,有利于政府打击这种犯罪行为,但某种程度上也催生了谣言的产生。  采生折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法律概念,字面意思是“取生人耳目脏腑之类,而折割其肢体也”,未经同意就摘取活人器官,这当然是一种犯罪,即使是在清朝,这也会重判。但是,这种法律禁止的事情,在历史上不但真实地发生过,在法律禁止之后,也成为谣言产
期刊
坏消息是谣言在新媒体时代更加猖獗了,好消息是这个时代已拥有了超强的纠错能力——尽管花样种类不断翻新,但谣言的平均寿命已在大幅缩短,如何让“妖言”不再惑众?人类社会与谣言的斗争史,值得探究。  现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成为了潜在的记者和编辑——每个人都可以拍照、录像上传网络,但这种“眼见为实”在很多时候已被证明是靠不住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这两年很多朋友圈、微博里各种“小孩被抢”
期刊
178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圣彼得堡出发,一路南行至克里米亚。这次巡视象征着沙皇帝国完全占有了这片土地。两百多年前,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如何缔造“克里米亚神话”并将之深刻烙印在1783年后克里米亚新移民的集体记忆中的呢?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就缔造了这样一个帝国“神话”——拥有克里米亚对于俄国来说是具有文明意义上的使命。这个神话持续两百多年直至2014年3月19日普京宣布克里米亚并
期刊
鸦片战争期间到光绪元年三十五年间,国人亲历东西洋的记载甚为寥寥,此时期出洋有两个类型:个人谋生和国家遣使。其后者因为派出者大都隶属八旗,思想见解常无足称道,价值主要在客观记录方面。这段时期涉足西方,并具有广泛影响的知识分子,除了容闳,便是王韬。  百年前,中国人的“西游记”(一)  19世纪到20世纪,来自西方、日本的外国旅行者带着自身的知识储备与考察装备,开始了对中国的探寻,将古老的中国传递给外
期刊
要怎样才能在乱世中,特别是民族隔阂深厚的时代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且世袭罔替的王朝?自幼便喜欢汉学,崇尚儒家思想的苻坚的选择是:走民族融合而非对抗之路。只不过,他最后还是失败?……  五将山是今天陕西西安西北一座风景秀丽的山脉。1600多年前,一个男人狼狈地带着一队人马闯入五将山。身后追兵已至,这个四十多岁,正当盛年的男人挥舞宝剑,指向两个青春妙龄的少女。她们是他的两个女儿,为了女儿不受仇寇侮辱,他狠下
期刊
长安和罗马,两个帝国权力之巅的城市,一个追求着“重威”,城市的规模和规格在当时都是最高的,另一个城市则追求着“永恒”,而它也做到了永恒,世上没有哪一座城市像罗马一样2700多年来一直在同一个地方。  两千年前,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各被一个宏伟的帝国所控制——汉和罗马。此后的两千年,这两大帝国余留的回响仍然盘旋于岁月中,它们曾建构的政治、经济、文化框架,它们曾发展出的思想、技术、艺术架构,仍遗留在我们基
期刊
西门子的创始人沃纳在1866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发电机,它的出现,意味着电之力将全面进入人类文明,比如电灯,比如电梯,再比如高铁……  这是一个电的时代。  这里所谓的电,是来自于发电机的那一种,而不是天上的闪电。那么发电机是谁人所发明?教科书上说是法拉第。然而,从法拉第那台原始发电机的发明到发电机所发的电能运用,还有数十年的光阴,以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的努力。  他们之中格外努力的一
期刊
武夫经商,历朝历代都有,期间代有兴废,文臣武将之间,为此争论不休……  南宋大将张俊名留史册,一方面是因为他从主战派变为主和派,参与了对岳飞的构陷,所以至今都还跪在岳飞面前;二是他以军人身份经商,获取巨大利益,为了招待高宗赵构,在家里办了一个排场最大、用钱最多、菜品最丰盛的家宴。当然,这次家宴花的钱,不是他的合法收入所能够支撑的,而是他利用自己作为帝国将帅身份经商积累的财富。  张俊经商,主要靠他
期刊
有句话说“即便你不是一个鱼类学者,也知道一条鱼什么时候发臭。”这句话深得人心,原因在于,这是每个人都能通感到的常识。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接触食物。所以,当哲学家宣称“治大国若烹小鲜”时,他们把治理者摆到了人们最熟悉的主厨位置,并传神地描述了这一效用。  过去很多年,这也是很多电影的思考。  正如食物给人带来的满足感,不少电影是从喜悦来理解食物的。这里面有不少中国观众熟悉的影片,如《食神》《满汉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