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CO2催化加氢In2O3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来源 :材料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69293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CO2)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生存.CO2催化加氢在众多CO2减排思路中具有独特优势.将CO2与氢气(H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下游化学品,既可以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又可以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氧化铟(In2 O3)催化剂作为一种高效的新型CO2加氢制甲醇的催化剂在学界饱受关注.In2 O3表面经过活化后会产生大量氧空位,氧空位周期性产生和湮灭组成的机制抑制了副反应的发生,将CO2高选择性地加氢转化为甲醇.文献中报道In2 O3在200~300℃时甲醇选择性接近100%,特别是在高温下仍能维持高甲醇选择性.这种高温下优异的性能使In2 O3可被用于与沸石分子筛耦合制备催化CO2加氢直接制烃类化合物的双功能催化剂.In2 O3催化剂的缺陷在于其CO2的转化率较低限制了甲醇的产率.学界目前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对In2 O3催化剂进行优化和改进.主要的策略有二:(1)将In2 O3负载在其他氧化物载体上;(2)在In2 O3体系中引入其他金属元素.将In2 O3负载在其他氧化物载体上可以增加In2 O3的分散度,增加催化剂中氧空位的含量,增强吸附CO2的能力,稳定关键的表面中间物种.将In2 O3负载在ZrO2上是该策略的典型例子,它可以极大地增强催化剂的本征活性.在In2 O3体系中引入其他金属元素可以增强H2解离吸附以及H2溢流的能力.文献中已经报道了在In2 O3体系中引入Pd、Pt、Cu、Rh、Au、Co、Ni等金属,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归纳了In2 O3催化剂用于CO2加氢的研究进展,分别对In2 O3的结构、In2 O3用于CO2加氢的现状、以及新型In2 O3基催化剂的设计与改良三个方面对In2 O3在CO2加氢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In2 O3基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反应的研究思路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之后In2 O3催化体系用于CO2加氢的研究提供思路及参考.
其他文献
人类依靠化石燃料来加速现代社会的发展,但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例如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年增加,成为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众多CO2减排的技术中,光催化还原CO2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而且还能通过太阳能将CO2光催化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物质,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也称为多孔配位聚合物,是具有周期性网状结构的三维多孔材料,由无机金属离子(或
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车的动力核心,其性能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车质量和行驶里程.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受到温度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电池发热机理和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主要综述了基于相变材料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从材料角度,文中列举并分析了具有合适相变温度的PCM的潜热、导热系数等热物理性质,结论是:有机材料在满足潜热和相变温度的同时,还具备优异的成型性,而其较一般的导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可通过添加改性剂来增强和优化;从装置角度,基于相变材料的热管理模块可以在被动模式下实现电芯间更均匀的温度分
在传统分离膜中引入纳米材料,有望解决选择性与渗透性之间存在的Trade-off效应、膜污染、化学稳定性等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零维石墨烯量子点(GQDs)纳米材料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亲水性强等突出优点,在分离膜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归纳了基于界面聚合、相转化、表面改性等常规制膜方法,将GQDs或改性GQDs引入活性层(表层)、中间层或支撑层(亚层)等膜基质中,实现调控与优化分离膜结构与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GQDs与改性GQDs对界面聚合“反应-扩散”过程、铸膜液热力学与相转化动力学过程以及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臭氧为氧化剂的高级氧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污染处理、空气净化以及杀菌消毒领域.然而,过量未反应的臭氧被排放到空气中,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相比于传统的吸附、热分解、药液吸收等臭氧治理技术,催化臭氧分解技术通过催化材料加速臭氧的分解过程,因其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优势而备受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臭氧分解催化材料的种类更加丰富,包括非金属碳材料、贵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其应用形式也从粉末型催化材料发展到整体式催化材料.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臭氧分
单粒子效应是一种会引起器件状态改变的辐射效应现象,会对器件性能、状态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器件无法正常工作.本文介绍了目前各种单粒子效应的研究方法,重点综述了脉冲激光模拟研究的进展,汇总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的代表性研究机构以及相应的测试装置参数,同时对脉冲激光诱导产生单粒子效应的机理、研究测试方法和代表性前沿器件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概括,最后对脉冲激光模拟单粒子效应的方法、器件的研究方向等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