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好教师才能留住职业的尊严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65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安徽桐城一名52岁的高中政治老师,患病期间坚持带病上课,最终突发心梗不幸去世。我们在对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倍感钦敬之余,更多的是为社会失去了这样一位好教师感到无奈和惋惜。教师忠于奉献本是值得肯定和倡导的,但以牺牲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换取职业光环则不可取。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原因让教师连生病住院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舍生忘死工作?这究竟是教育之幸还是教师之悲?在全社会高调宣扬师爱、强调教师要奉献的时候,却忘了给教师减压,忘了给教师更多关爱。而教师自己也因承受着太多来自社会的期许,不得不挤占私人生活时间和空间来博取职业光环,可是,光环最终却成了“紧箍咒”。
  教师过度背负压力与责任,究其原因,一方面来自外界,一方面来自教师自身。社会给教师太多期许,把教师职业神圣化,而这些强加给教师的光环却成为教师职业生命不堪承受之重。教师必须是光辉的、敬业的,教师必须是呕心沥血的等等,一旦教师在行为上有一丝的“失范”,就可能成为人们批判的“靶子”。
  事实上,教师也是个普通职业,也有其他职业共有的职能属性,它并不完全如夸美纽斯说得那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过分宣扬教师职业的崇高和神圣,无疑会成为公众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的筹码。另外,由于家庭和社会在学校教育中的长期缺位,本该由家庭或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也无形中转嫁到了教师身上。孩子成绩上不去;与同学的人际关系没搞好;身体不舒服等等,都能成为教师被诘难和质问的原因。要知道,教育的责任主体是多元的,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承担,教师只是学校教育当中的一环。
  就教师自身而言,没有顺利实现多重身份的自由转换和调试,分不清作为自然人和职业人这两种身份的责任边界,也是造成教师过劳的原因。现实中,教师的职业身份往往被凸显,而他们作为自然人的身份却被遮蔽了。作为自然人的教师,不仅有做教师的责任,也有做父母、儿女、爱人的责任。不分责任边界的劳作和付出,让教师陷入生存的“单曲循环”模式——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教师的世界变成了无“私”世界,个人生活甚至成为职业生活的展开和延续,如此生活,岂能不累?
  教师首先是作为人的教师,其次才是作为教师的人。社会要先把教师当“人”来看待,而不应先入为主地树立太多高标;家长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在教育中及时“归位”;学校作为教师的第二个家,有责任也有义务给教师更多身心关爱;教师自身要学会取舍,学会在多重身份之间转换和调适,在学校里扮演好教师角色,走出校园就应回归到自然生活中来。总之,“留住”好教师,提升教师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品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邱 璇
其他文献
近日,安徽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将为农民工在就业、落户、子女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农民工最为关注的子女入学问题,安徽省将把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公办学校为主,与城镇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实现“三个一样”(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笔者认为,“硬件”融合固然重要,但“软件”融合才是根本。  融合的目的在
学校在开展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急于求成,要为创新人才培育好“土壤”和“水分”,创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  现阶段,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急需从过去的“劳动力驱动”转变成“知识创新驱动”。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当前教育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