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乎,乐壶」紫砂壶特展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eng888888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25日——2021年1月24日
  展览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37F宝库文化中心 宝库汇展厅
  策 展 人:汪嘉绮
  传承了600多年的紫砂文化
  “紫砂”一词常见于宋人诗文,时称“紫瓯”,“紫盏”,“紫玉”,“紫盌”或“紫建”,过去曾通指宋代广为文人钟爱的建窑紫盏,即酱褐色或酱釉色的茶盏。而现今所指的紫砂茶器更多的则是在明代时因饮茶方式改变,且用料特別工艺精湛,极具中国文人气质从而由众多茶器中脱颖而出自此登上中国茶文化舞台中心的紫砂壶。
  明洪武时,因茶制法的改变(由团茶改为叶茶),吃法和茶器亦随之更新换代。明人用茶壶容茶,沸水冲泡,然后注入茶杯饮用,在众多茶壶中,紫砂壶尤深受人们喜爱。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即今江苏省宜兴市。明崇祯学者周高起在《阳羨茗壶系》中记述了紫砂壶逐渐代替银壶、锡壶、瓷壶的过程:「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
  「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 ‘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使用紫砂壶泡茶能够激发茶的色香味,文震亨《长物志》曾言:「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乾隆帝在《烹雪叠旧做韵》中也注明:「宜兴磁壶煮雪水茶尤妙。」紫砂壺不仅常见于文人墨客的茶席案头,更是帝王所爱的心头好。
  紫砂壶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不仅因其砂料本身的稀缺珍贵,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泡茶时所展露的众多优点特性,更因其造型多变风格多样,兼具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好壶千金难求。紫砂器所蕴含的学术背景、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本次「乐乎,乐壶」宝库汇紫砂展,将以紫砂壶为主线,展出由古至当代众多大师名家手作、监制、收藏的精美紫砂壶。
  「乐乎,乐壶」宝库汇紫砂特展旨在探讨古往今来紫砂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以紫砂壶为代表的茶器具所展示的独特文化内涵,希望为喜于紫砂,乐于紫砂的老饕们精心呈现紫砂壶臻萃,也更希望带给观众们以奇妙的紫砂之趣。
  「紫砂泥料」——泥料种类
  本展柜特别呈现几种代表性的紫砂原矿石,及经过多重工艺而制成的熟泥,还有不同泥料烧制的成品。
  紫砂泥是中国宜兴的特种陶土矿产资源,主要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从矿层中产出的紫砂泥称为生泥,硬度介于泥与石之间,自开采到使用,需要半年甚至数年的时间。
  紫砂器能够享誉于世、深受人们喜爱,除了大师工匠们的巧思妙想及精湛工艺,得山川灵气的紫砂泥料更是这一切的根本前提。
  「五色共生」
  简称五色共生矿,是中国紫砂矿料中极为稀少的一种共融矿料,指的就是自然的红泥、绿泥、降坡泥、段泥、 紫泥等等,甚至更多不同品种的矿料蘊藏在同层面结构的共融矿。自然矿关生在一起, 二种以上或三五种甚至七八种不等,成页岩状的都 称之为共生矿,但最珍贵的、最精彩,也是比较难见到在一寸之厚度左右,甚至更薄一些的矿层里面能夹五种以上或者更多的共融矿,称得上标准的五色共生矿。
  「文献」——《阳羡茗壶系》明 周高起
  该书是第一篇专论紫砂壶的著述,著于明崇祯年间。全书共计三千五百余字,在当时已被誉为实用与陈设欣赏兼备的艺术珍品。「一壶重不数两,价每一二十金」该书系统记述了宜兴紫砂兴起的情况,以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作为分篇,着重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三十一位紫砂民间艺人的造壶技艺及其作品品鉴,详尽记述了紫砂壶泥料产地及制壶地点,以及不同泥料及品茗用壶之分别,该书是研究宜兴紫砂的重要著作。
  「制作工具」——制作工具模型
  展出部分珍贵的古代匠人制作紫砂器时使用的器具及模型,以及现代工匠所使用的制作工具,展现紫砂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变迁。
  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经高温煅烧而成。装饰方法除了继承明代的镌刻壶铭书法外还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贴花、施釉、搅泥、镂空、包漆、磨光等工艺。
  「经典器型」——经典器型简介及展示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有「方匪一名,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的说法。自明代起,末茶点茶转变为芽茶,制茶方式也随之改变,从早期的紫砂广口罐及匜口罐,逐渐过度至供春、提梁等器型。随后的经典紫砂器型,不仅具有各自的造型设计思路与理念,还蕴含着美好的思想内涵与寓意,按器型分,可大致分为:圆器、花果器、方器、筋纹型;紫砂壶不仅造型上有方圆之分,壶身、壶把、壶嘴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即使看似圆形的筒身,其横截面也可以是方形,可谓方中寓圆、圆中有方。
  「御用之瓷」——中国皇室御用紫砂壶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瓷胎画珐琅的制作,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创新之作,也是清代宫廷的重要艺术成就。清代帝王们亲自参与了珐琅彩瓷的设计,还积极主导整套操作系统,包括从制作人才的征集到珐琅彩料的炼制、器型设计、题诗、绘画、施釉、上彩以及烧制等过程。这一时期的胎珐琅茶器,灵活运用了西洋珐琅彩料,并结合唐宋以来画院工笔写实花卉技法绘制而成,笔法细腻、设色工整妍丽,坚固花卉的姿态与意境的营造。


  「皇宫遗珍」——晚清出口泰国款紫砂壶
  清末至民国大量紫砂壶曾出产至暹罗,为泰皇拉玛五世朱拉隆功时期王室和僧王特供品,当地工匠沿用东南亚一带较为发达的珠宝加工工艺,对紫砂壶进行水磨抛光加工,使其表面形成一种玻璃相光泽,并在口沿、盖钮、壶嘴等处使用金银铜包镶,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类似于珠宝的观感效果,以致泰国皇室及富商也都争相收藏。在出口泰国的紫砂壶中,紫砂“抛光”工艺不仅丰富了紫砂装饰艺术,而且极大提高了紫砂在海外的知名度。   「异曲同工」——花釉陶器“宜钧”
  展出于明代中期开始流行,因与宋代钧窑釉色相似,也称「宜钧」的花釉陶器,这是宜兴紫砂与钧窑的一次历史性跨界,即宜兴钧釉陶器,它以紫砂为胎,釉色温润醇厚、朦胧静雅,并享有「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誉。《中国陶瓷史》:「宜均,指宜兴生产的一种带釉的陶器,品种甚多,釉色以天青、天蓝、芸豆居多,此外尚有月白等。釉层较厚,开片细密,不甚透明,浑厚古朴,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产品烧成后会微显网状裂纹,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跨界合作」——十全十美紫砂大系
  展出了由陈佩秋先生和宜兴两位紫砂名家王芳、陈成合作的紫砂壶「十全十美紫砂大系」,这几款紫砂壶每一件都有陈佩秋先生亲书壶铭和画作,同时也展现了紫砂制作中各种极致工艺,追嘉道陈曼生之遗风,循泰斗顾景舟之气概。融书画、金石、紫砂等传统文人艺术于此一系之中。作为当代紫砂壶与书画两种艺术形式的跨界,「十全十美」极具艺术品鉴价值,使用了传统刻绘及泥绘的装饰手法,融合了书画、金石、紫砂于一体。
  大师名家「镇展之宝」
  由“紫砂七老”之一的朱可心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制的著名紫砂壺「报春壶」
  以梅花报春为题,在挺秀饱满的壶身上,运用雕镂和捏塑等多种手法,生动地刻划了梅花不畏风霜严寒之英姿,端丽稳重,精致传神。
  壶身呈鸡心型,高足线,高颈箍以母子线相吻合,攀梅花枝梗作嘴、把、钮。枝和节疤布置合理,且伸展自然,暗香浮动,老干新枝,争奇斗艳,花形姿态各异,或含苞或怒放,给人微风吹拂梅花婆娑、寒风里枝头更加俏丽的神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朱可心(1904-1986),出生于宜兴市丁蜀镇。原名开张,学名凯长,后改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宜兴紫砂名艺人,花货巨匠,一代宗师,紫砂壶制作大师、著名陶瓷艺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长,宜兴紫砂工艺厂创始人之一。先后授艺带徒数十人,名艺人有汪寅仙、倪顺生、李碧芳、潘春芳等。
  范洪泉,1941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师从“紫砂七老”之一的朱可心先生。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业厅评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委员。
  「特别介绍」


  此壶将自然界的葡萄、松鼠融入创作中,综合运用紫砂塑器的制作工艺,逼真传神地表现出这件“扁松鼠葡萄桩”生动神韵和风采。
  壶身截取一段葡萄桩加以夸张和提炼,疤节凸显,其中嘴、把、钮分别以“葡萄藤枝”生成,韧劲十足;从把梢、钮脚延伸至壶身,盖面的茎叶蔓和串串葡萄贴塑其上,几只灵动的小松鼠穿行其间。
  葡萄藤枝缀玉,累累硕果凝香。精湛的技艺使得整件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经典传承与开拓创新」
  继朱可心、范洪泉师徒创作的紫砂壶及陈佩秋先生参与的合作紫砂壶外,更精心呈现了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葛军所创作的当代紫砂壶。
  这两位也是宝库匠心馆的驻馆大师
  李昌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37年生,1955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顾景舟大师。58年来历任:紫砂厂技术辅导、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副厂长、总工艺美术师、鸿成公司总经理、昌华公司董事长,熟知紫砂生产工艺全过程。1984年,与沈蘧华合作“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成为当代紫砂首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
  葛军,1965年生于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18年 第七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三届)。2000年被授予“中国紫砂优秀陶艺家”称号,2003年被评为“上海新世纪杰出人才”,200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酒业十大包装设计专家”,2005年被评为“2004年上海市十佳科技创业领军人物”。


  执紫予归
  本次展览还将展出及销售众多根据明清文人所讲求「幽」饮和「神」饮,在日常独饮所用的小品及当代紫砂壶,并集合了李群、褚婷元、李千蕙、雷罡、练国军、蒋韵杰、周小明、吴伟庆、吴云涛等当代紫砂界的中坚力量,既有对经典技艺的传承,又结合了当代陶瓷设计的创新,展现了当代大师名家们对新时代紫砂壶的不同思考。
  「特别感谢」
  壶之宝馆馆长 宝库汇创始会员 吴士保
  见秀艺术馆馆长 紫砂藏家 周罡
  陆羽紫砂 明日匠心会员 吴云涛
  明代时大彬五色共生壶材艺传承人 李凤
其他文献
第十一届华人企业领袖(上海)峰会暨大中华服务业大会在上海举行。本次盛会由《远见》杂志、《东方企业家》杂志、飞马旅创业服务机构联合发起。自2003年起,已先后在上海、台北、北京连续举办10届,成为海峡两岸的一次企业盛会。企业领袖、媒体精英以及社会各界名流将在这里进行高端智慧的交流和碰撞。  “服务维新 圆梦中华”是本届“华企峰会”的主题,“中国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呢?中国新一代创业者如何用执着的
期刊
雅虎的扩张步伐越来越快,它最近又盯上了视频领域的佼佼者Hulu。这家与Netflix几乎同时诞生的网站有怎样的特质,又错过了哪些机会?对于大公司而言,它还有哪些价值?  诞生于2007年3月的Hulu与其他的创业公司不太相同。刚成立时,它甚至还没有名字,只是被称为AOL、MSN、Facebook、Comcast、Myspace和Yahoo的“首发分销合作伙伴”。直到杰森·凯勒(Jason Kila
期刊
引言  《艺术与数据》通过搜集2007年到2019年当代艺术博览会及其参与画廊的信息,为读者们呈现一个较为精确的中国当代艺术初级市场宏观面貌。《上篇》带我们了解了中国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数量与规模、国际化程度和运营模式。然而,正如《上篇》所言,画廊的多少决定了艺博会的生存空间,没有足够的画廊,艺博会犹如空中楼阁。所以《艺术与数据·下篇》我们将呈现关于中国画廊的数据并以此窥见中国初级市场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期刊
位于虹口区闹市中心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定是上海最具市井气息的艺术展览发生地。距离美术馆不远处的海伦路、山阴路和甜爱路,是上海网红打卡族的朝圣地,与美术馆一街之隔的地方就是著名的鲁迅公园,随便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这里都是人头攒动。许多当代艺术界的新生代或许并不知道,多伦现代美术馆本是国内第一个政府平台的专业现代美术馆,在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的那些年里,这里曾经聚集了可能是所有在上海的当代艺术参与者
期刊
美国声音装置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 (Christian Marclay)在波士顿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期间,就对表演艺术和朋克摇滚同时产生了兴趣。他当时的创作理念受到维托·阿肯西(Vito Acconci)和博伊斯(Joseph Beuys)等艺术家的影响,再加上被朋克摇滚所释放的巨大政治文化能量所吸引,极大地形塑了他未来的艺术创作走向。最有趣的是,马克雷发现了视觉艺术与音乐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
期刊
所以尽管是一种虚拟形式,看不见摸不着,还是有很多人买了比特币的账。  在比特币出现之初就看好它的一批投资者,怀着与中国大妈抢购黄金一样的心情,囤积了这种“完美”货币。  在他们看来,金融领域终于出现了乌托邦式的理想模型,造就了“黄金2.0版”,一种比黄金还理想的货币形式:它有刚性上限,因此稀缺;不受任何组织控制,没有第三方金融机构垄断发行权或操控发行量;并用完全匿名的方式交易,保证了自由。  20
期刊
引入新一轮战略投资之後,新浪微博更深度的商业化如同它的诞生一样令人期待。从无到有,它经历过的商业化之路?这次,它能成功吗?  过去一个月,数额不菲的投资案件与各类传言频繁传出,新浪微博引入阿里巴巴5.86亿美元战略投资是其中最为人瞩目的一条。从大的互联网格局来看,经过此次联姻,中国互联网的三座“大山”中的阿里巴巴,在社交领域多了一件强大武器;而对于新浪微博而言,这也有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清晰变现之路。
期刊
在现当代艺术史语境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间节点的展览历史能从不同的角度介入艺术史的书写进程,像1988年以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为首的16名学生通过举办展览“Freeze”,推动了英国青年艺术家运动(YBA movement)的发展,再如1981年Royal Academy of Arts(皇家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绘画的新精神(A New Spirit in Painting
期刊
上海苏宁艺术馆从即日起至5月25日,举办以“江南”为主题的“山水人文主题特展”。展出馆藏古代和近现代书画作品50件,展览分为“山水”、“花鸟”、“人文”、“佳人”、“书法”五大篇章,为我们呈现了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多位书画大师的杰作。  江南、江东、江左——历史上的江南  著名学者周振鹤先生曾总结过秦汉直至明清以来“江南”概念的沿革。秦汉时期的江南概念指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即今天的湖北、湖南全部。而今
期刊
陈定山在《春申旧闻》里有一篇写“上海年景”的文章。他提到“过年”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开始。从那天起“上海人就忙起过年来了。小菜场、南纸铺,都摆满了送灶神的花轿、粽子糖、香烛、蔬果。贤惠的主妇、聪明的女仆,都凭着她们的鉴赏,选一盏花花轿儿回去。”女主人会在灶神嘴上贴上一块糖,因为灶神上天要去玉皇大帝那里奏事,在他嘴上贴一块糖,给他甜甜,他就不说坏话了。我小时候一直听母亲讲我爸爸是“灶架老爷直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