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创新教育浅析

来源 :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y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世界是个创新的时代,二十一世纪的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在这个时代站在潮头,为学生的创新发展辟路架桥,运用创新型的教学策略和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创新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它使一个民族有了脊梁,有了骨骼,它也是一个民族发展和壮大的一汪“不老泉”。由此,对于青少年的创新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创新二字灌注于中学生的培育内核之中,使其学会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 教师要刻苦钻研促业务素质,言传身教做创新模范。英语教师要合理利用并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各种创新元素,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给中学生灌输、拓延创新知识。教育创新离不开教学改革,所以教师应当优化配置教学环节,运用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断更新教学资源。
  2. 教师应构建和谐课堂氛围,营造融洽师生关系。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平等的环境中,民主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才会由“惰性”变为“活性”,创新的智慧之花才能尽情地绽放。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尽量做学生的朋友,这样能抵消他们的逆反心理。正是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使我们的创新教育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3. 注重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通过多方面、深层次、全方位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起想创造发明的远大志向,形成“敢为他人先,不甘他人后”的创新优良品质,并且善于把崇高的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4.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本身应具备一种能力,即具备一双识别学生创新能力的慧眼。这样,即使看到哪怕一丝丝的智慧“火花”,教师也能够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经常鼓励,让他们能体味创新的成就感,这样的话,星星“火花”也会渐有燎原之势,创新的源泉就会喷涌而出。
  二、 创新型教学方法是推进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
  1. 推行猜想,给予创新机会
  创新是在正确引导下的自我思维创新,它需要学生的大胆猜想。那么,作为教师,我们也应极力推崇学生的大胆猜想,哪怕是臆想或妄想,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手、眼、脑,脱离原来的“听—记—复”的陈旧学习模式,投入到“想—验—创”。那么,在日常教学或考试当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胆大心细,来猜测某个单词的意义。例如: (2005年全国高考,江苏卷E篇) William Shakespeare said, “The web of our life is of a mingled yarn(纱线), good and ill together.”
  74. The underlined word “mingled”most probably means .
  A. simple B. mixed C. sad D. happy
  在原文中, “mingled yarn”后面紧跟着“good and ill together”, 那么根据这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的词义,可引导学生猜测“mingled”是什么意思,即:应该与事物的混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选择B项。猜测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他们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逻辑在此过程中也得以检验并强化。
  2. 操练模式,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解题模式一般分为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五个步骤。即:困境发现→问题发现→设想发现→解法发现→接受发现。
  这些创新训练应该分阶段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并且在每个环节都应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这一创造性解题模式是相继由著名创造学家奥斯本(A. Osborn)和创造教育家帕内斯等人历经研究、实验而最终定型的。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这一模式一直被公认为效果最佳的模式之一。
  3. 改进标准,鼓励创新思维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中英语教学一直都把高中英语大纲当“尚方宝剑”,教师也把高考当指挥棒,一切为了高考,把“分数当成学生的命根”。这样就势必造成了学生只注重考题、考试内容,导致“英语考什么,我们学什么”的被动层面,也就势必抑制着学生的活跃的思维“火花”。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新学生的创新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结束语
  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东风席卷神州大地,高中英语创新教育也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只要始终把教育创新放在首位,落在实处,我们的教育就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国家将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人今人胜古人”,我们的未来也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也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叶立群.课程教材改革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传统的钻石工艺一般只能将一颗钻石切到57面,后来只有少数的工艺大师能够突破这个数字,他们不但技艺超群,而且浑身是胆,否则是没有勇气将一颗钻石推到美的巅峰。  “玉不琢,不成器。”对于人生,我们理应抱着不断雕刻自我的态度,最终才能成人、成才,但对于一些渴望拥有更多精彩的人来说,仅仅雕刻出一个层面又远远不够。他们以足够的胆略将自己切割到底,不仅不会满足于传统的“57面”,还能够在极限处挑战自我,相信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