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信仰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19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的育人价值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极度信服、无限尊崇和执着忠诚,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导。教育信仰主要体现的是教育思想、精神状态、潜在动力和理想境界。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教师应成为有教育信仰的人。审视今天的教育,我们会发现,真正有教育信仰的人固然有之,但有的人并不那么坚定,并不那么真诚,表现为教育理念落后,总是抱着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不放,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发展。有些学校表现为功利主义倾向突出,不是坚持育人为本,而是追名逐利,搞分数崇拜,升学至上;有些教师职业理想模糊,工作动力不足,不知向何处发展。面对这种种现象,有专家建议,“应抓住主要矛盾,加强教育信仰建设,努力破解教育难题。因为国家无信仰则亡,民族无信仰则衰,教育无信仰则乱。”
  今天,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及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宏伟目标,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赢得每一步进展,即要从转变教育理念抓起,实行内涵式发展,而树立教育信仰恰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突破点。
  如何加强教育信仰建设?首先,把教育信仰作为一种教育价值来理解。其次,把教育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来把握。最后,把教育信仰作为一种崇高理想境界来追求。
其他文献
河南省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推出课前给手机安家的管理方式,老师和学生上课前自愿将手机关机或静音状态放入贴有自己姓名的手机收纳袋中,旨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图为教室里学生在课前把个人手机自觉放入相应的手机收纳袋。
研究背景及目的: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对妊娠期血栓症的预防很早就开始,并成功地改善了有流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子痫前期、突发性胎儿宫内死亡等病史的易栓症妇女的妊娠结
柳森在2014年4月2日《解放日报》撰文指出:最近,一份名为“中国大学政要校友榜”的榜单横空出世。一些“名校”乐得通过自己的官方资讯发布平台转载,倒是旁观者比较清醒,诸如“如此榜单,到底想说明啥”的疑问不在少数。从人们的议论来看,大家似乎早已对“名校” “政要”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情境下意味着什么,有太多心照不宣却又模棱两可的遐想。该榜单设计者对“舆情”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可见一斑。  但是,如果
李波在2014年4月1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章开沅请辞“院士待遇”,反对学术头衔终身制,疾呼“大学改革已经到了生死关头”。话也许很重,但绝不是危言耸听。时下,中国高等教育积弊甚多。比如,大学利益板结,各种资源向金钱、权力集中;不少人在科研项目申报上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研资金;一些人在学术职称、头衔评选中拉票贿选,为名为利不择手段;还有人功利心太重,惯于沽名钓誉、走穴牟利。凡此种种,严重侵蚀着大学
洪信良在2014年4月2日《钱江晚报》撰文指出:65岁的“根叔”李培根,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在离任演说中,根叔19次提到“遗憾”,如学科发展未能尽如人意,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没有明显缩短,多数学生未能摆脱类似“教育生产线”的培养模式等。  在卸任之际,根叔不谈成绩,光说遗憾,是清醒地反思过去,更是意味深长地寄望未来。他谈到的“遗憾”,从表面看,似乎很杂,包括身为一校之长所要面对的牵丝
这些年,教育经费一直在提高,前年就已经越过了GDP4%的门槛,今年据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还会有较大幅度地增加。作为教师,看到教育经费的增加,没有不高兴的道理,但是,却有一丝忧虑在笔者的心头徘徊。  这些年,教育成了民生的一个难题。百姓无论老少妇孺,只要家里有学生,大多都会头疼,心忧择校,心忧老师歧视,心忧中考,心忧高考,孩子上了大学,则心忧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教育内容陈旧问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