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国际机构联合制作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6529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导演 朱春光
  从事电视纪录片的制作工作多年,曾经制作了大量的历史,科技和时事类节目。2004年,朱春光获选Discovery中国新锐导演,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掌握国际纪录片制作流程,拥有国际合作经验的专业纪录片导演之一。朱春光本人对历史,考古学和宗教学有浓厚的兴趣,并曾在武汉大学,河北佛学院学习这些科目。2005年,朱春光与其他Discovery新锐导演一起组建镭纪录片工作室(RADIUM DOCUMENRARY FILM),担任监制和导演工作。
  
  与国外机构合作制片的合作方式:
  合作方式有很多种,或者我作为一个导演,或者我作为一个制片人,其实就是你对作品的主导权不同的区别,相当于是给人打工,还是与人合作。你的题材和你所掌握的资源、你的资历越丰富,你就会拥有越大的主动权。比如你的这个题材他们十分感兴趣,你调查了很久,对题材和成片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计划和构想,可以说这个片子基本在你掌握之中了,这个时候你的工作做足了,对方也会明确你对这个题材,这个片子有把握,这样的项目,就会是联合制片,你对影片的主导权就更大一些。如果情况是你掌握的东西不够多,他们也同样感兴趣的话,合作就是另外一个方式,另外一回事儿了。
  与国外合作,你的合作方或者投资方,他一定要知道能不能产生回报,产生多少回报,这就要求你有一个非常详尽的财务预算,一个细致的故事脚本,虽说是纪录片,也要有脚本。要详细到每天你要拍什么,几天能够拍完。相当于流水线的工业生产。但是在这个之前,你需要详细了解现在世界上的观众需要什么,而未必是中国观众需要的。你的选题和角度就需要能够契合这种国际化的节目需求。
  他们的频道是全球播映的,所以你的影片也是要全球观众能看懂的。我们国内有些纪录片是过于小众化,只给很少人看。不是我们的影片不够好,而是定位的不同,比如:很多老外不懂清朝和汉朝有什么区别,这在影片里面你就要规避或者找到更合适的表述方法,要面对全球观众。
  与国外机构合作,还需要注意什么?
  与他们合作的这种合同都是非常具体,包括什么时候开始拍摄,什么时候结束拍摄,什么时候可以上映,团队介绍,获得过何种奖项,有什么作品。他们不怎么看重国内的或者国外的一些小奖项,而更看重你曾经与什么机构合作过,非常实际。他需要能播出的影片。提方案的时候,你就得说明,这影片大概讲的是什么样一个故事,片子结构怎么样,如何开始,大概发生什么事件,有什么吸引人的点,怎么结束。
  
  主要作品:
  
  纪录片《街头卓别林》
  与Discovery频道合作
  武汉吉庆街这条短短的美食街上每晚都有超过360个的街头艺人出没,他们靠给客人们献唱为生。四大天王是街上最受欢迎的四个艺人。吉庆街面临拆迁危险,最后有唱片公司在吉庆街挑选了12名艺人灌制唱片,记录下这段历史。生活里的故事远比戏剧更曲折。
  纪录片《女儿国的声音》
  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
  中国云南,泸沽湖畔,世界上最后的母系部落独特的感情婚姻故事。
  
  高清纪录片《莎士比亚梦想》(正在制作中)
  独立制片
  中国北方山区,半山腰一所民办小学,一位不会说英文的教师,用类似中国传统私塾的方式,以成段成篇背诵莎士比亚英文原著的方法,让孩子们学习英文。冬去春来,他们将到北京参加一场背诵莎士比亚原文的比赛……
  
  工作流程的不同:
  
  是不是也先要解说词?
  这个肯定不是。我知道你可能看过一些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的纪录片,里面也有解说词,但是你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的解说词和我们国内的专题片解说词是不同的。我们国内独立制片的基本没有这个情况了,但是电视专题片的体例和这个大环境,肯定还是要解说词在先,即使你现在看到有些专题片,在制作和拍摄上,下的工夫大一些,但是其基本流程还是解说词在先。我们做的这类项目则不同,还是实际拍摄的事件和素材是第一位的,解说词是片子最后的一种结构方式,毕竟同样是大众传播的影片,而且要给全世界的观众看,要让观众都能看懂,能接受,但解说词不是在影像之上的,而是影像叙事的一个补充。
  
  需要调查多久?
  在你提出项目合作之前,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调查,以我们的《莎士比亚梦想》来说,正式开拍之前进行了将近三个月的调查,这段时间你要明确很多东西。如果你是为合作制片立项做准备,就有更多细致的工作要做。因为只有你调查充分,才能明确你这个片子是否有可行性。
  
  提供什么样的资料以立项?
  故事大纲
  立项要有很充分的资料,来证明你这个片子的可行性,题材的重点,以及你团队的能力。首先是一份明确的大纲,这个可能有些另人费解,纪录片怎能事先有大纲出来呢?这个大纲是说明你这个片子的事件、人物、信息、戏剧性的主线。你要在调查中判断,你开机拍摄之后的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时候,会出现哪些信息、哪些事件,如果出现这些事件,我们的主人公会有什么反应,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正面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件,负面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件,各种事件发展的可能性,各种情况,你都要尽量的去预料,才能保证在拍摄过程中你可以把握这事件的脉络,有助于你最终形成你这个影片,你的提案越详细,越周全,说明你做了越多的准备工作,这不仅仅是一种品质的保证,也是工作和合作中的一种诚意,只有你自己认真对待你所做的事情,你才能让其他朋友相信你,尊重你,愿意和你合作。
  项目预算
  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项目预算,这个同样是要很详细而明确,各种人员、器材等等预算,都要详细明确地列出来,这样有助于成本控制,这是一个健全健康的工业体系,对合作的各方面都有好处。
  拍摄许可
  在拍摄过程中你可能要进入一些特殊的场地,拍摄一些事件,包括故事本身主人公,人家是不是让你拍?这需要有明确的书面证明,也就是人家的拍摄许可。你要向合作方证明你是合法地进行拍摄的。
  片花
  片花当然是最后的重要部分,最后成品是视觉的,你要让合作方看到你的故事主人公和主要的事件,地点大概是什么,这里面还有具体的学问。
  
  可是纪录片中的事件往往并不是能够预料的,这怎么办?
  要求是比较严格而并不是没有弹性时间,拍摄周期很短,但是项目时间很长。可能两年的项目只有一个月的拍摄时间,其他时间几乎全部是你前期调查的时间。要做大量细致的资料调查工作,然后你所提出方案中的事件,不是必然性的,而是有一个戏剧性的量,最后你成片中的信息量可以比这个多,但是不能比这个少,这其实是一个品质监控性质的东西。你最后成片不能低于你报项目时候的承诺品质。
  
  制作标准:
  
  国外对高清素材或成片的要求是什么?
  目前我们所制作过的纪录片,与国外机构合作的,有高清项目也有标清项目。就高清项目来说,因为我们的合作方都是比较大的机构,所以HDV的1080i或者720p的格式,都不接受,最终接受的成片是HDCAM格式的高清成片。当然我们现在用HDV拍摄,经过剪辑等种种后期制作工序,最后输出的时候会输出为HDCAM格式。这是个向上的变换,理论说来当然会对画质有一定影响,但是,我们的王牌是片子的内容。纪录片还是内容第一,所以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如果是输出为HDCAM的版本,就是16∶9的,播出方再根据他的播出条件进行格式和制式的转换,这就不是我们工作范畴的事情了。
  你的工作室使用JVC的机器720P拍摄,是怎么个制作程序?
  
  拍摄一直用JVC的HD101E,之后采集素材。我们现在用Edius SP进行采集,它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实时转码,不用采集M2T格式的HDV素材之后再用软件转码,那样很费时间,因为纪录片的素材量很大,就会非常麻烦。Edius SP可以实时将HDV的M2T素材采集成高清的AVI素材,这样就可以和用DV或者大机器一样使用,方便很多。采集之后的AVI文件就直接编辑,最后输出成片的文件,再到外面的机房去上变换输出为HDCAM格式。
  
  拍摄的时候,录音用机器+话筒,还是单独用录音机录音?
  不一样,根据不同的项目而定。目前进行的这个《莎士比亚梦想》是用森海塞尔话筒接机器录音,之前的《街头卓别林》是用录音机单独录音。具体的方式根据成本,拍摄题材等种种条件来确定。《莎士比亚梦想》是去山村拍摄,装备尽量轻便比较好。《街头卓别林》有很多的现场演唱部分,又多是在喧闹的室外大排档环境中,为了保证声音的质量和质感,采取单独录音的方式。
  用一台机器,还是多机器分组去拍?
  根据情况,因为现在工作室的两部机器,一台用来做自己的片子,另外一台用来接各种活儿,毕竟还需要用活儿来养着创作的部分,所以多数是单机拍摄,但是在一些比较重要,信息比较集中的场合,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尽量两台机器都到现场。
  
  最后输出的是HD的还是HDV的?
  《莎士比亚梦想》现在还在后期编辑的过程中,不过一般来说最后输出的成片是根据制片协议和播出要求来定,这个项目是独立制作,所以输出的版本不确定,还是根据播出来定,需要高清可以输出高清版本,标清的当然也可以。
  
  高清会不会比标清受益多?
  不会,但是你有高清素材或是成片在手里,会更容易立项。
  
  他们成片的声音要求,有没有一定之规?
  声音有要求,但不是一定之规,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声音技术指标上的要求,非常详细,详细到你可能想象不到。合同很厚一沓纸,其中又有一小沓是关于声音的,有各种技术指标,在工作中都要落实。
  配音版本是自己做还是他们作?成片格式是N制还是Pal制?
  这一点也是根据不同项目的合同要求,不一定。有的是我们这边来制作各种不同字幕版本的,有的是我们只提供成片,字幕他们自己去根据播出情况解决。目前的制式都是Pal制。
其他文献
导演简历  刘高明  1972年生于江西石城。现生活工作于深圳。  1995年大学毕业,大学期间主要从事油画及摄影创作。  1997年起开始从事设计工作。  2001年创建深圳兄弟设计有限公司,任创作总监。  200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作品——纪录片《排骨》    楔子  在安徽,我看到一部好电影—《排骨》;在合肥,我结交了一个好朋友—刘高明。  在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那几天,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每
期刊
缘起  1994年我从大学中文系毕业,那时候我到宜昌市电视台实习,实习的时候就对这个工作很有兴趣,不过当时只是很羡慕记者相对比较自由的生活方式,毕竟这个工作还是一个比较有创造性的工作。  我最初做的是青少年节目编导,但后来节目改版,有时候就需要做一些专题片,比如宜昌的孩子到北京参加夏令营等等,我想那个时候是最初做和纪录片有点类似的尝试。  1998年在广播学院念了研究生课程,当时很好的事情是在学院
期刊
可能是离我出生成长的年代较远,曾经的唐山大地震对于我来说,不过是一个遥远、陌生、模糊并且概念化的历史事件,就像“文革”、“大跃进”那样的事件一样……  记得10年前,电视里播放着纪念唐山地震20周年的专题片,还是孩子的我懵懂的获知,那是个巨大的灾难,国家损失惨重,死了很多人,但是群众和军队在政府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奋勇抗震,重建废城……似乎,对中国人来说,那又是段英勇的历史。再长大些,看一些自然科学
期刊
上周三,七点半,知春路之巅户外的二楼咖啡厅,例行的看片沙龙照旧举行。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没想到此次看片会有这么多的人到场(或许与周二中午河北地震带动北京小震的缘故),第二没想到《唐山地震30年祭》的导演王晓清是如此的一位女子,最没想到的是唐山地震的背后有着这样的历史真相。  从小长到大,所有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唐山地震的只是一些纪念感怀,从未看到过事情发行前的来龙去脉。即使是在看片会当天,因为与
期刊
作品:《难舍的日子》  时长:15分钟  类型:纪录片  设备:Sony imax900p  后期软件:Premiere Pro  出品: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系电视编导专升本班    吧主:和很多电视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纪录片挺感人的,很多细节刻画得也到位。  我个人觉得,独立制作电视专题片,无论是哪种纪录片的制作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电视台纪录片的方法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毕竟我们从小都是看着
期刊
DV和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似乎永远生活在边缘。  这有点像是古代的隐士和名士,沉寂于江湖,悠游于山泉,然而在他们的心中真的不希望致君尧舜,成就点什么吗?联想起现在的DV来,这种尴尬似乎由来已久。  每一个拍DV的人在最初的时候,总是抱着美好的理想来描绘生活中的图卷。当然,这之中的我们脱不了凡夫俗子的功名之心,没有几个人真正是为了玩儿才加入到其中的。凡是觉得自己是这块料的人都希望有朝一日能站在聚光灯下
期刊
宋 靖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现在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任教。  开设的主要课程:  “照相机术”、“生活摄影”、“影视短片创作”。  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图片摄影的数字化短片的剪辑技巧”    训练目的:  要拍好一部纪录片,最为关键的要抓住两个方面——题材和剪辑,题材决定了一部记录拍的起点,而剪接则是通向成功最后的一段距离。对于作者而言,题材起到了限定的作用,导演更多地依靠剪辑来确立影片风
期刊
作品:《龙农的同里》  时长:10分48秒  类型:纪录片  设备:Sony-PD190P、  Panasonic-DVC33MC  后期软件:Premiere Pro 2.0  出品:浙江传媒学院 电视艺术系    吧主:这部片子挺有意思的,整个宣传片由于这个孩子的天真烂漫变得非常闪光。  李晋林:对于这部影片的闪光点在于同学们很幸运的遇到了这个男孩,而且他们还耐心地跟着这个男孩拍摄了几天,关键
期刊
作品:《四十一号》  时间:19分01秒  类型:剧情片   设备:JVC 5001  剪辑软件:premiere6.5  出品:浙江传媒学院    吧主:这部影片是几部作品中惟一的剧情片,是比较考验导演功力的。其中饰演母亲的演员是谁?我们看到这部影片的演员表演非常自然。  李晋林:这位演员就是他们的老师。这部影片不是专门为大赛制作。故事是同学自己编剧的,之前也获过奖,在学生阶段能注意到这种题材也
期刊
2006中国·同里高校影像大展于6月23日至25日在江南古镇同里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摄影家协会、同里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分为图片摄影和DV短片两个部分,集中体现了国内影像专业部分高校的最新教育成果。还有各种交流会和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与讲座以及所有入围作品DV短片的集中循环播放。  同时,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也在这里举行,标志着中国摄影家协会对中国高校摄影专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