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自从问世以来就一直热销不断,被译成了数十种文字,后又陆续被搬上广播、舞台和银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此书,珍藏此书。去年,译林出版社也出版了这本书的中译本,网上、书店都出现许多关于该书的出售信息,阅读、购买该书的人数极多,一时风靡书市。这本薄薄的书信集也成为了国内许多读书人所藏的书目,除去该书精美的封面设计与它一直享有的知名度之外,想来《查令十字街84号》还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
真实的生活之美
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穷困的女作家海莲承受不了纽约古旧书店昂贵的书价,便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寄来了,那些书令海莲的书架相形见绌。双方的信任和欣喜合作很快达成。温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快就系紧了远隔重洋的海莲和弗兰克。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的英国物资实行配给制,海莲就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而弗兰克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他开始在英国各地奔波,出入豪宅,踏破铁鞋,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海莲不是没想过去伦敦看看书店,看看弗兰克,但是这样和那样的不断出现的缘由使得这场期待已久的见面始终难以实现。书照买,信照写。到了这一天,海莲的信在3个月后才得到回音,她被告知:弗兰克于1968年12月22日病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者说不能用“故事”这样的词汇来称呼它,因为这就是一段真实的生活。弗兰克死后,海莲把这些书信结集出版,不料成为畅销书,并被引进英国,出版商圆了她的梦,请她去英国旅行。当她走进曾经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时,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已经过去了20年。现今的查令十字街84号已变成了一家酒吧,在它的外墙上钉了块版子——“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旧址,因为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天下”。这一切真实的所在都证明着这段真实生活的存在,这也许就是此书吸引人的第一个理由。生活里带有点淡淡的浪漫,这是许多人都追求的并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却常常得不到,让人们觉得也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恰好这里就有一个真实生活的例子给我们证明了这样的事情,这怎能不让人们心动呢?人们追求美,更追求生活之美,对于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美更是让每个人向往之,这样美好的东西怎能不珍藏呢?
这种真实恰巧也正符合海莲·汉芙自己买书的口味,她一定要买读过的书,而且也要写作真实的书,她不喜欢虚构的故事,最终她自己出版的这本书果然就是一个极其真实的作品。这些真实的通信,记录了买书的过程,朋友之间的关心,也记录了当时英国的社会情况,如战后的配给制、国民保健制度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生活啊!
情感的回味之美
《查令十字街84号》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都是很值得慢慢回味的,只有细细体会才能领略作品中的那份美好。而之所以有回味的可能是书信这种联系方式所提供的。常说距离产生美,《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主人公们就是因为彼此之间保持着距离感、空间感、时间感,才能够有那样美好值得品味的生活,这一切都源于他们采用书信交流的方法。在写信和等信的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那份认真执着和焦急盼望,以及收到信后所得到的愉悦等心情都有了表达的机会。而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太多的迅捷的东西,联系事情习惯了使用电话、电子邮件等更方便快捷的工具,这些工具在提高了办事效率的同时,却使生活失去了美感,使得一切都变得很机械化。而在《查令十字街84号》中一切都是缓缓到来,逐渐发生的,相对来说那是一个静态的时代,人们的心是那样的平静,人们的动作似乎也很缓慢,这一切都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与感悟的机会。这种购书的方式在今天看来是多么令人向往与怀念。而我们今天能够这样的喜爱《查令十字街84号》,也是由于我们与事情发生的时间已相距几十年了,我们去欣赏它,也相隔了一定的时间与距离,这种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审美也是让《查令十字街84号》更具魅力的一个原因吧。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时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淡淡的感情的流露,如同一曲很舒缓的小夜曲在弹奏,有缓缓流淌的感觉。这是书信所造成的效果,在今天一切都追求速度的信息化的社会里,写信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一切都速度化了,一切都变得那么机械,不再有以前由写信、等信所构成的那样一个美好的氛围,缺少了某种生活的感觉。在今天这种感情缺失的情况下,再来读此书,或许恰巧弥补了我们心灵中的空洞。正因为我们缺少它,所以我们才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弥补它。
流露的真情之美
由于这些书信是由主人公们自己亲自写出来的,而不是由哪个作家所编造出来的,所以说信中所表现出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海莲·汉芙,这个因为爱人在二战中牺牲而终身未嫁的老小姐,竟然那样娇憨可爱,也可以说她是珠玑妙语,而又表现出那么一点任性,看她给弗兰克的信中的语言,她说“弗兰克,你在那儿究竟干什么?你什么都没干,你只是闲坐着!我的利·亨特在哪里?我的《牛津诗集》在哪里?……你把我冷落在这里,坐在图书馆里,在那些不属于我的书上写着长长的眉批,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会把我的图书卡收走!……弗兰克,行了,不要只是坐在那里,快去帮我找书吧。真不明白你们书店是怎样维持的!”——当弗兰克寄给她的书她不满意时,也会有点抱怨:“这哪里是《佩皮斯日记》呢?你倒是给我交代清楚!这本书根本不够资格称为《佩皮斯日记》……真想啐它一口!”“我现在趴在窗脚下写信给你——这本卡图卢斯害我气得滚下来。译得诘屈聱牙的,真叫人伤脑筋!”——遇到满意的书会说:“这本书长得就像简·奥斯汀该有的模样儿——皮细骨瘦、清癯、完美无瑕。”——还有许多俏皮的语言:“我的宝贝牙医放了我一个月假,他却欢欢喜喜带着娇妻度蜜月去了,旅费是我出的。”“你们店里一直发行这么好的目录,你却直到现在才寄给我!难道你还好意思跟我说你老是忘了吗?汝等无赖!”等等。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些语言啊,而弗兰克的回信又每次都显得那么宽厚温和。还有那些书店的店员们的信,她们也都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告诉海莲。
海莲和书店里的这些人之所以能保持这么长久这么真挚的情谊,可以说是始于海莲的行为。当她得知战后的英国实行配给制,她这些英国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好的时候,她毅然伸手帮助他们,为他们寄去火腿、鸡蛋、丝袜等等在当时的英国不易得到的东西,而那些英国朋友们在感激之余也给她寄来美丽的英格兰桌布,去帮她寻找她喜爱的古书籍。这里包含着多少的友情啊,由友情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他们彼此互相关心,视作知己,尽力去帮助对方,这样美好的感情多么打动人啊!它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感情,但就是这样的感情是真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因为它的常见,它的真实,让我们觉得更加亲切。
遗憾之美
书到最后有一个最大遗憾,就是海莲与弗兰克最终也没有见过面。虽然海莲的朋友曾经去过英国的这个书店,并向她描述“这是一间活脱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但海莲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成伦敦,弗兰克至死也没有见到他一直为之服务的海莲,看起来这是个遗憾,但似乎这种遗憾也是让读者喜欢此书的一个原因。生活中的事情很少是圆满的,或多或少的一点残缺是生活中常见的,这种残缺的保留让读者有了感慨的机会。并且正因为他们一直没有见面,才保持着彼此的美好印象,因为这样他们彼此还有机会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去把对方想象成一个美好的形象。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情,我们宁可去想象一件事情,而不愿意去知道它的真相。
由于主人公们没有相见成,最后读者为他们感慨时,就会觉得这里面有种荡气回肠的美感。一个关于书的淡淡的美丽的故事就这样打动着同样爱书的我们大家。
结语
有人说书中流露出海莲与弗兰克之间的精神之爱,但仅从译本中笔者认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也许翻译的时候有所改动,这个还不清楚,译者说翻译时有小的改动,仅看译本,笔者认为这里主要体现的还是友情,一种轻松的友情,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互相关心。在今天读这本小说,会让我们浮躁的心沉静许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让人们没有时间去感受自己的内心,更无法去体会别人的内心,我们获得了许多物质的东西,但我们的心灵逐渐走向了虚无。《查令十字街84号》让我们醒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温馨感人的生活世界。于是我们有了期盼,也许这样的故事也会在我们生活中的某一刻发生。
真实的生活之美
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穷困的女作家海莲承受不了纽约古旧书店昂贵的书价,便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寄来了,那些书令海莲的书架相形见绌。双方的信任和欣喜合作很快达成。温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快就系紧了远隔重洋的海莲和弗兰克。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的英国物资实行配给制,海莲就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而弗兰克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他开始在英国各地奔波,出入豪宅,踏破铁鞋,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海莲不是没想过去伦敦看看书店,看看弗兰克,但是这样和那样的不断出现的缘由使得这场期待已久的见面始终难以实现。书照买,信照写。到了这一天,海莲的信在3个月后才得到回音,她被告知:弗兰克于1968年12月22日病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者说不能用“故事”这样的词汇来称呼它,因为这就是一段真实的生活。弗兰克死后,海莲把这些书信结集出版,不料成为畅销书,并被引进英国,出版商圆了她的梦,请她去英国旅行。当她走进曾经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时,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已经过去了20年。现今的查令十字街84号已变成了一家酒吧,在它的外墙上钉了块版子——“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旧址,因为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天下”。这一切真实的所在都证明着这段真实生活的存在,这也许就是此书吸引人的第一个理由。生活里带有点淡淡的浪漫,这是许多人都追求的并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却常常得不到,让人们觉得也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恰好这里就有一个真实生活的例子给我们证明了这样的事情,这怎能不让人们心动呢?人们追求美,更追求生活之美,对于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美更是让每个人向往之,这样美好的东西怎能不珍藏呢?
这种真实恰巧也正符合海莲·汉芙自己买书的口味,她一定要买读过的书,而且也要写作真实的书,她不喜欢虚构的故事,最终她自己出版的这本书果然就是一个极其真实的作品。这些真实的通信,记录了买书的过程,朋友之间的关心,也记录了当时英国的社会情况,如战后的配给制、国民保健制度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生活啊!
情感的回味之美
《查令十字街84号》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都是很值得慢慢回味的,只有细细体会才能领略作品中的那份美好。而之所以有回味的可能是书信这种联系方式所提供的。常说距离产生美,《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主人公们就是因为彼此之间保持着距离感、空间感、时间感,才能够有那样美好值得品味的生活,这一切都源于他们采用书信交流的方法。在写信和等信的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那份认真执着和焦急盼望,以及收到信后所得到的愉悦等心情都有了表达的机会。而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太多的迅捷的东西,联系事情习惯了使用电话、电子邮件等更方便快捷的工具,这些工具在提高了办事效率的同时,却使生活失去了美感,使得一切都变得很机械化。而在《查令十字街84号》中一切都是缓缓到来,逐渐发生的,相对来说那是一个静态的时代,人们的心是那样的平静,人们的动作似乎也很缓慢,这一切都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与感悟的机会。这种购书的方式在今天看来是多么令人向往与怀念。而我们今天能够这样的喜爱《查令十字街84号》,也是由于我们与事情发生的时间已相距几十年了,我们去欣赏它,也相隔了一定的时间与距离,这种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审美也是让《查令十字街84号》更具魅力的一个原因吧。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时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淡淡的感情的流露,如同一曲很舒缓的小夜曲在弹奏,有缓缓流淌的感觉。这是书信所造成的效果,在今天一切都追求速度的信息化的社会里,写信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一切都速度化了,一切都变得那么机械,不再有以前由写信、等信所构成的那样一个美好的氛围,缺少了某种生活的感觉。在今天这种感情缺失的情况下,再来读此书,或许恰巧弥补了我们心灵中的空洞。正因为我们缺少它,所以我们才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弥补它。
流露的真情之美
由于这些书信是由主人公们自己亲自写出来的,而不是由哪个作家所编造出来的,所以说信中所表现出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海莲·汉芙,这个因为爱人在二战中牺牲而终身未嫁的老小姐,竟然那样娇憨可爱,也可以说她是珠玑妙语,而又表现出那么一点任性,看她给弗兰克的信中的语言,她说“弗兰克,你在那儿究竟干什么?你什么都没干,你只是闲坐着!我的利·亨特在哪里?我的《牛津诗集》在哪里?……你把我冷落在这里,坐在图书馆里,在那些不属于我的书上写着长长的眉批,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会把我的图书卡收走!……弗兰克,行了,不要只是坐在那里,快去帮我找书吧。真不明白你们书店是怎样维持的!”——当弗兰克寄给她的书她不满意时,也会有点抱怨:“这哪里是《佩皮斯日记》呢?你倒是给我交代清楚!这本书根本不够资格称为《佩皮斯日记》……真想啐它一口!”“我现在趴在窗脚下写信给你——这本卡图卢斯害我气得滚下来。译得诘屈聱牙的,真叫人伤脑筋!”——遇到满意的书会说:“这本书长得就像简·奥斯汀该有的模样儿——皮细骨瘦、清癯、完美无瑕。”——还有许多俏皮的语言:“我的宝贝牙医放了我一个月假,他却欢欢喜喜带着娇妻度蜜月去了,旅费是我出的。”“你们店里一直发行这么好的目录,你却直到现在才寄给我!难道你还好意思跟我说你老是忘了吗?汝等无赖!”等等。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些语言啊,而弗兰克的回信又每次都显得那么宽厚温和。还有那些书店的店员们的信,她们也都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告诉海莲。
海莲和书店里的这些人之所以能保持这么长久这么真挚的情谊,可以说是始于海莲的行为。当她得知战后的英国实行配给制,她这些英国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好的时候,她毅然伸手帮助他们,为他们寄去火腿、鸡蛋、丝袜等等在当时的英国不易得到的东西,而那些英国朋友们在感激之余也给她寄来美丽的英格兰桌布,去帮她寻找她喜爱的古书籍。这里包含着多少的友情啊,由友情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他们彼此互相关心,视作知己,尽力去帮助对方,这样美好的感情多么打动人啊!它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感情,但就是这样的感情是真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因为它的常见,它的真实,让我们觉得更加亲切。
遗憾之美
书到最后有一个最大遗憾,就是海莲与弗兰克最终也没有见过面。虽然海莲的朋友曾经去过英国的这个书店,并向她描述“这是一间活脱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但海莲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成伦敦,弗兰克至死也没有见到他一直为之服务的海莲,看起来这是个遗憾,但似乎这种遗憾也是让读者喜欢此书的一个原因。生活中的事情很少是圆满的,或多或少的一点残缺是生活中常见的,这种残缺的保留让读者有了感慨的机会。并且正因为他们一直没有见面,才保持着彼此的美好印象,因为这样他们彼此还有机会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去把对方想象成一个美好的形象。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情,我们宁可去想象一件事情,而不愿意去知道它的真相。
由于主人公们没有相见成,最后读者为他们感慨时,就会觉得这里面有种荡气回肠的美感。一个关于书的淡淡的美丽的故事就这样打动着同样爱书的我们大家。
结语
有人说书中流露出海莲与弗兰克之间的精神之爱,但仅从译本中笔者认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也许翻译的时候有所改动,这个还不清楚,译者说翻译时有小的改动,仅看译本,笔者认为这里主要体现的还是友情,一种轻松的友情,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互相关心。在今天读这本小说,会让我们浮躁的心沉静许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让人们没有时间去感受自己的内心,更无法去体会别人的内心,我们获得了许多物质的东西,但我们的心灵逐渐走向了虚无。《查令十字街84号》让我们醒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温馨感人的生活世界。于是我们有了期盼,也许这样的故事也会在我们生活中的某一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