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_h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观念的更新和课程改革的程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作者简介]康思琦(1957- ),男,江苏如东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与研究;李桂霞(1960-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与研究。(广东珠海519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院校创新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022-02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概况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课程体系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局部探索改革试点到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的过程。通过开展“重点建设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更新教学手段、改革考试办法、完善评价系统”等一系列教学建设与改革活动,实现了以提高学生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构建了模块化创新课程体系,并在我校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有的46个专业均成立了由校内外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有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认真研究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分析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根据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课程设置,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充分考虑各模块课程之间的结构性和可整合性,体现出“理论够用、重在能力、利于操作”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特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侧重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此为依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学校教学和社会需要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相结合,形成了“模块化”与“三段式”综合集成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新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职业性与教学模块化的有机结合,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企业对岗位(群)知识结构的要求来展开,实现了高职院校“技能教育”“就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
  
  我校课程体系改革分为“初期探索”“理论构筑”和“实践应用”三个阶段。
  1.初期探索阶段。我校改制前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成人高校,一直遵循依托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形成了与社会紧密结合及服务社会的办学模式和传统。2003年成功转制为高职院校后,面临着如何设置专业的问题。一方面,要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及时克服成人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突破学科教育框架的束缚。我们选择了办学历史较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应用、会计电算化三个专业作为探索课程体系改革的试点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CAD/CAM专业)与广东省机械所的合作是我校校企合作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雏形。1998年,学校与广东省机械研究所共同创办了“现代制造技术分院”,合办CAD/CAM专业,对该专业的学生采取“2+1”的办学模式,把设在机械所内的“分院”办成“第二校园”。“分院”的理论课程由学校教师和机械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实训课程主要由机械所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考试实行“双考”制,即笔试与实训考核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该专业的经验,于2004年起正式启动了重点建设专业、试点建设专业、重点建设课程和教改项目立项等工作。通过探索性改革试点积累起来的经验,教改项目研究、专业和课程建设已经辐射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对我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理论构筑阶段。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到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的获得、系列教改项目、软科学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创新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2004年6月,经我校多年实践的CAD/CAM专业与广东省机械所的合作成果“校企联合办学探索产学研一体化——高职教育新模式”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成果的获得,标志着我校校企联合办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正式确立。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校以“高职院校创新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等为题申报的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为题申报的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均相继获准立项。在这些项目的研究中,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先导,提出了对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构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了实践教学环节中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提高训练的各项要求。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如何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3.实践应用阶段。由系列教改项目的研究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运作,为我校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开创了新局面。通过以点带面、继而发挥集群效应,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在全校推广。从2005年5月起,学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明确提出了“主动按照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印发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关于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对全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进行了统一安排,对理论知识应掌握的“度”,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应该达到的水平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总课时40%,确保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时间。要求各专业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都要有明确的规格标准,在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多元选择,有重点地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看家本领”,将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与考取主要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没有忽视公共基础课程,并对公共基础课进行了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学体育”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面向全校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由学生自由选课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大学英语”打破了原有的班级,重新组合编班上课,实行分类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采取分模块教学,以考证代替校内考试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思想政治理论”采取讲授、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共分人文艺术与修养、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创业方法与创新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四个教学板块,各类课程均以系列讲座、专题研讨、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设,突出实效性,并按学校重点建设课程标准给予经费投入和进行管理。综合素质教育课是我校课程体系创新改革的成功举措之一。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实践效果
  
  1.逐步完善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机制。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与补充,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根据岗位变化的需要,摒弃了过时的课程,增添了与生产环节和工作任务需要紧密关联的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岗位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对一些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打破了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依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对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打破了传统课程每周几课时固定不变的模式。
  2.构建了三级教学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规范专业设置,按照《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划分的专业层次结构,将相近和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的专业归类在一起,从而搭建起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三级教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
  3.推进了各专业与企业产学合作的深度融合。随着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专业不断增加,继“现代制造技术分院”之后,电子应用专业与世界500强的伟创力集团合办了“订单式伟创力班”,软件技术专业与微软公司合办了“微软班”、与北大青鸟APTECH公司合办了“ACCP班”,旅游管理专业与珠海的海湾大酒店合办了“订单式海湾班”。上述订单班的教学计划是按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来设置专业模块课程,由双方共同实施完成。企业负责对学校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并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和指导实训。在此之后,学校与广州的大业工业设计公司、珠海德豪润达有限公司、珠海用友有限责任公司、联通公司等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大业班”“用友班”“通赢班”“联通班”“华润班”等相继成立,实现了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对学生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4.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明显提高。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在近两年的各类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了80多个奖项,成绩优异。2006年5月,在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首届中国国际职业教育展中,我校获得金奖第1名、银奖3项、铜奖2项、优秀奖6项和最佳组织奖及最佳展览单位奖共14个奖项的好成绩,部分产品设计方案被各生产企业采用,投入批量生产。
  5.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通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与企业、社会的广泛联系,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动了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目前,我校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71项,项目经费达2965万元,取得专利11项。在教育科研方面,据《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的汇总统计,2005、2006年我校在全国高职高专类院校教育科研论文成果排序中排名第八,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二,这标志着我校在高职高专教育科研方面已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和社会竞争力。
  
  四、进一步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实现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与职业素质培养相衔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衔接、能力本位与知识素质相衔接、就业导向与持续发展相关联、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和谐”的课程体系改革目标,达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目的。由于它符合“工学结合”这一职业教育原则,已体现了强大生命力,为我校今后进一步实施“工学交替”“产学结合”拓展了渠道。今后,我们将在已形成的“模块化”与“三段式”综合集成的能力本位为主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探索构建多元整合的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使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都围绕工作任务展开,彼此之间从一种分离状态逐步走向整合。以工作任务划分为依据来确定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以实践知识为认识过程,课程内容以实践知识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过程为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要方式,以胜任工作的能力或产品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使课程模式选择具有多元性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桂霞,等.“订单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其他文献
通过对客运专线信号安全数据网网管系统存在的主要安全威胁的分析,提出了网络安全方案,从网管系统的网络结构,服务器、防火墙、路由器的安全配置、维护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如何
[摘要]“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有三种层面的意义:一指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二指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方法、制度、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智力构架;三指对某一问题解决所确立和提出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理论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思维和新的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
为提高无证行医案件的审理质量,附氐行政复议、诉讼风险,应从无证行医案件中当事人的认定、是否具有《医疗机构拙业许可证》、无证行医行为持续时间、非法所得的认定、当事人是
[摘要]文章总结了高职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缺陷,并分析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最后从高职英语教材、英语教学模式、英语教师培训、英语网络平台建设以及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弥补缺陷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 实用英语能力缺陷 对策  [作者简介]刘嘉(1972- ),女,江苏镇江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教学。(重庆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
97型25 Hz相敏轨道电路叠加电码化预发码电路进行分析,发现JMJ及FMJ无延缓落下性能,引起在办理正线列车进路时轻车跳动或其他情况暂时无码,提出电路改进方案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采用基于倒机装置的软硬件结合倒切方式,综合考虑倒机装置手动/自动状态及双机软件的逻辑判断结果,实现调度集中系统自律机双机热备倒机功能,有效防止不具备条件的备机被置为
结合新建合福铁路接入合肥枢纽工程案例,探讨枢纽改造中其信号系统施工组织的思路.
据11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大学11月8日晚正式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凭知名人士的推荐信便可获得一流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从此不再是纸
对铁路现有的直通式漏缆监测系统和反射式漏缆故障精确定位监测系统的构成进行介绍,并在精确定位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