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使数学课堂更加有效,必须让学生入情入境,全员参与,放飞心灵,分享成功。只有学生动起来,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心动 行动 互动 律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在“玩”中学,在“动 ”中学。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心动——开启童心,入情入境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让学生感兴趣,此时,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如教学五年级《旋转》时,老师带来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俄罗斯方块”,熟悉的“钟面”等,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怎样叫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怎样描述清楚一个物体的旋转现象及物体旋转了多少度,都在这有趣的玩中不经意间就认识了。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入情入境,使数学教学生动活泼,其乐无穷,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习数学之中。
二、行动——全员参与,共同发展
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根据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充分发挥、扩展它的优势作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旋转》这节课,画出一个图形旋转后的位置是这节课的难点,老师并不是一次性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而是在玩风车的过程中,分散难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图形的旋转转换成看每一条边的旋转,学生能准确判断了再放手让学生探究一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位置怎样把它画下来。老师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去考虑,以“既要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又能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为出发点,设计了多层次不同的操作,学生在画中思考,思考中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的核心,同时也是学生乐学的回应。
三、互动——放飞心灵,超越自我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知识性、思维性较强,所以学生之间的对话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更要倡导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学会与同伴对话、交流、讨论,在信息传递中相互影响,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启发,让个体智慧的灵光充盈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交流、发言不仅是讲给老师听,更主要的是与同伴交流、分享。
如以下《旋转》课中片段:
师: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请学生们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报告单上提出的问题。
(1)从图1—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度。
(2)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
(1)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2)组1,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3)组2,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4)组3,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思维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激发火花,学生之间的一次次生命个体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我们要允许学生争论,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教材所陈述的数学内容的见解上,尽可能把问题回答变成学生间的讨论”。甚至可以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在互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教材。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学生,从而也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四、律动——相信学生,分享成功
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学生整体律动,我经常让一些成绩不算好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问题,一般在书本上很容易发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是做对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马上给他贴一颗“智慧星”,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受到老师表扬的快乐。另外,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常对他们说:“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 “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激励了学生,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宽慰,由此喜欢数学老师,也喜欢上数学课。这样的课堂肯定是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
总之,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真正理解新课标,渗透新理念,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数学课堂教学。
(江西于都实验小学;342300)
【关键词】心动 行动 互动 律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在“玩”中学,在“动 ”中学。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心动——开启童心,入情入境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让学生感兴趣,此时,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如教学五年级《旋转》时,老师带来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俄罗斯方块”,熟悉的“钟面”等,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怎样叫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怎样描述清楚一个物体的旋转现象及物体旋转了多少度,都在这有趣的玩中不经意间就认识了。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入情入境,使数学教学生动活泼,其乐无穷,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习数学之中。
二、行动——全员参与,共同发展
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根据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充分发挥、扩展它的优势作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旋转》这节课,画出一个图形旋转后的位置是这节课的难点,老师并不是一次性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而是在玩风车的过程中,分散难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图形的旋转转换成看每一条边的旋转,学生能准确判断了再放手让学生探究一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位置怎样把它画下来。老师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去考虑,以“既要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又能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为出发点,设计了多层次不同的操作,学生在画中思考,思考中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的核心,同时也是学生乐学的回应。
三、互动——放飞心灵,超越自我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知识性、思维性较强,所以学生之间的对话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更要倡导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学会与同伴对话、交流、讨论,在信息传递中相互影响,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启发,让个体智慧的灵光充盈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交流、发言不仅是讲给老师听,更主要的是与同伴交流、分享。
如以下《旋转》课中片段:
师: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请学生们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报告单上提出的问题。
(1)从图1—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度。
(2)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
(1)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2)组1,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3)组2,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4)组3,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思维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激发火花,学生之间的一次次生命个体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我们要允许学生争论,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教材所陈述的数学内容的见解上,尽可能把问题回答变成学生间的讨论”。甚至可以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在互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教材。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学生,从而也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四、律动——相信学生,分享成功
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学生整体律动,我经常让一些成绩不算好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问题,一般在书本上很容易发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是做对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马上给他贴一颗“智慧星”,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受到老师表扬的快乐。另外,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常对他们说:“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 “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激励了学生,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宽慰,由此喜欢数学老师,也喜欢上数学课。这样的课堂肯定是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
总之,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真正理解新课标,渗透新理念,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数学课堂教学。
(江西于都实验小学;34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