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上天津的出租车,司机师傅会主动跟你聊起技能大赛;翻阅一下当地街头的报纸,大幅的技能大赛宣传广告映入眼帘;技能大赛的电视直播画面,也随处闪动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自从技能大赛落户天津,从陌生到熟悉,大赛逐渐成为天津一张鲜活的城市“名片”。而随着比赛影响力的日渐扩大,技能大赛的品牌效应正逐渐显现出来。变化着的大赛
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向人们展示了更多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参赛选手数量大幅增加,比赛项目更加丰富。
据统计,2008年第一届大赛,有1762名选手参赛,比赛设10个专业类别24个比赛项目;2009年第二届大赛,有2951名选手参赛,比赛设12个专业类别35个比赛项目;而今年规模空前,参赛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4087人,比赛设14个专业类别42个比赛项目。
此外,主办单位也大幅增加,由去年的11个部门,增加到了今年的16个部门,这体现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引起了更多部门的关注。
变化的不仅仅是数字,还有赛项设置。今年的技能大赛多了一些新“面孔”,比如现代物流、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汽车维修与故障排除等等。对此,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指出,大赛赛项设置越来越贴近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时下的“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理念都在大赛中得到体现,表明职业教育发展紧跟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在天津青年职业学院中职烹饪比赛现场,记者见到了担任中职组烹饪技能比赛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教育部职成司德育处处长刘宝民。从2002年长春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算起,今年已经是他第5次负责烹饪技能比赛了。刘宝民说,本届比赛规则是本着节约、环保、低碳的理念制定的,更加注重环保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例如,烹饪比赛限制了作品的规格,冷拼不能有浪费,浪费多了要酌情扣分。
高职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组副组长、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吕景泉也表示,“从赛项的器材选择到整体质量意识的训练都体现了最新的理念。相对于往年,今年大赛更加注重低碳经济、节能意识、绿色环保。”
对于获奖学生而言,本届比赛最大的变化是除了获奖证书外,有些还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今年有10个赛项直接与职业工种和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在技能大赛新闻发布会现场表示,“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说,要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技能大赛对实现上述对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还有一大变化体现在整个活动设计方面。今年,以技能大赛为核心,还同期举办了“中职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中职校学生技能产品展洽会…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和“职业院校学生文艺作品调演晚会”等4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多角度展示职业教育风貌。丰富的配套活动,丰富了技能大赛的内涵。
对于这个变化,一些代表团团长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湖南省代表团团长、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键认为,展洽会、调演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果,展现了职业教育的风采,对提高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特别是学校规范性管理、德育工作建设会起到积极作用。
黑龙江省代表团团长、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辛宝忠高度评价了展洽会。他认为,培养动手能力强、有知识,适应社会的人才是职业学校的根本职能,但学生是否学到了技能还要看他将所学知识能否通过创新、创造生产出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产品。这次展袷会就是对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全面检验。
规模的扩大、项目的增加、内容的扩展、理念的更新……在变化中,技能大赛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引领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万变不能离其宗
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大赛的变化不是图新鲜,更不是随意而变,一切变化其实都没有背离举办技能大赛的初衷。这一初衷就是要实现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引领,发挥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以技能大赛为动力,通过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突出职业技能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职教人而言,这一理念已日渐深入人心,技能大赛也成为了一种常态,形成了一种文化。
中职组美容美发技能比赛北京市代表团副领队、北京市实美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主任周京红表示,技能大赛有点像“高考”,高水平人才能够通过大赛脱颖而出,但大赛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教学改革方向。因此在对待比赛的态度上,“我们不会为了比赛而比赛,不会长时间进行集训,影响日常教学,而是将比赛纳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
“通过大赛教师找到在教学中还有哪些缺陷。按照要求,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接轨,教学标准要与企业标准接轨,教学检验、考核与行业的鉴定标准要一致,做到职业教育为职业服务。”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副院长郝维钢表示。
江苏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姜峻认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当于奥运会,比赛成绩不是最终目标,比赛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因为大赛的规则要求就是教学的规则和要求,也是教学中技能训练的标准,是一个“以赛促训、以训促学”的过程。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长周俊说,在2008年,中职烹饪比赛提出了“双百分制”,即过程和结果各100分。在这一赛制的引领下,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了新的改进,平时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的养成,由此建立了教师的培养目标。实训课不再仅仅是学技能,在一节课中,对学生还有知识上、技能上、素质上的要求。这些都是技能大赛引领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然而,基于对技能大赛的重视,一些新的问题悄然出现。
“各省对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往年有些省份指定省内一些职业学校参赛,学校自己训练就可以了,今年则有所不同,绝大多数省份都搞了省级选拔赛,集训的时间一般都在两个月以上。”刘宝民说,“有些省份由于过于注重比赛结果,变成了为了比赛而比赛,偏离了大赛的初衷。”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数省份参赛选手都经过了超过3个月的集训,而校级比赛多在去年十月份左右就已启动。这就意味着本届比赛结束不久,暑假开学一个月后,有些学校就开始着手准备下一届的比赛了。在某些地方,技能大赛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谈及带队感受,宁波一位指导老师用了“累”和“辛苦”。江苏一位指导老师在自己的学生获得金奖后,并没有表现出多么的喜悦。她告诉记者,看到学生取得好成绩,她第一时间就想到明年该怎么办?显然,对成绩的追求已然让各代表队和师生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重庆市代表团团长、重庆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就呼吁,“各代表团应以本色来参赛,而不能为 了比赛而比赛,把大赛异化成另一种应赛教育、应试教育。”
除了“应赛问题”,东西部职业教育的巨大差距在技能大赛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江苏、宁波、上海等职教发达省市牢牢占据着成绩榜的前列,江苏一位项目领队老师甚至苦恼于所带队学生没有包揽所有项目金牌,而贵州省代表团团长则感叹于整个代表队没有获得一枚金牌。
在中职美容美发比赛现场,记者见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队王保成。他说,“通过全国技能大赛这个机会,与东部地区一些学校进行了交流,感到最大的差距就是办学实力和师资力量。有一些活动不敢参加,比如模特比赛,经济状况达不到。”因为经济实力与办学实力无法和发达地区相比,他们的态度是“贵在参与”。
“东西部在成绩上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东西部地区办学实力的反应。”贵州省代表团团长、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表示,西部职业教育无论是政策,还是投入上都太需要国家的支持。
对于成绩差距,姜峻认为,比赛是一个平台,反映出差距是正常现象。弥补东西部差距可以通过东西部合作办学以及技术交流来进行,但不能在比赛上“照顾提升”,因为“照顾提升”就是假提升,反而会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大赛为媒,校企关系渐入佳境
发展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指向就是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培养的人才要以就业为导向。很多职教人也真切感受到,职业教育如果得不到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的认可便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动力。大赛也是如此。
“举办全国技能大赛,必须吸引更多的行业企业参加。行业的支持是我们办好大赛的重要保障条件。”葛道凯介绍,在研究今年比赛专业类别和项目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设置比赛项目和比赛过程。太赛各个专业类别的比赛主要由各相关行业挑头,行业企业积极赞助各级竞赛,为各种比赛提供专家、行业企业技术规范,提供相应的设备,目的在于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产生实际更紧密结合。
“与前两次大赛相比,今年更多地发挥了行业企业在大赛中的主导作用。已经由政府‘唱主角’,变成行业企业‘唱主角’。”天津市教委主任靳润成表示。
通过赛场观察,记者发现今年所有项目部有企业冠名,其中不乏日本丰田汽车、德国博世、美国PPG等世界一流企业,而比赛用的设备几乎都由企业赞助,甚至比赛场地、比赛流程的设计等部出自企业之手,大赛裁判、甚至裁判长也更多地由行业企业人士担当。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国桢介绍,随着赛事的进行,吸引了更多企业加入,企业对于大赛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仅高职嵌入式产品开发这一项赛事就有35家企业赞助。
在中职组模特表演技能比赛赛场,该赛项总裁判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周晓鸣说,相对于前两年,今年比赛评委已经有所改变。“前两年以高校专家、教授为主,今年有来自模特协会、企业的评委,评委的组成已经有了结构性的变化,对中职模特的评判更全面,更适应今后职业发展需求。”
谈到行业企业与大赛、学校的关系,现代物流技能比赛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表示,“教育部现在提出行业引领职业教育,这条路子是对的。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行业的联系最为密切。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行业,要与行业紧密结合起来。因为行业是最了解本行业的用人需要,它既知道本行业的用人标准,也知道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任豪祥说,本次大赛更多发挥行业企业引领有着积极作用。一方面,调动了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加密切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很多企业的老总在观看完比赛后感慨:“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技术总监朱军认为,行业企业介入技能大赛意义很大。首先,比赛中使用的器材都是企业提供的,而且在实践中大量应用,不是简单的教具,这就有了更强的真实感和实际应用价值。其次,参与大赛召唤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促使他们更加关注职业教育。
“大赛搭台、学生唱戏、企业评判”的过程正在形成。从最初合作时的蜻蜒点水、偶尔为之,到近年来的多管齐下、四面开花,通过技能大赛,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渐入佳境、愈演愈烈的发展历程折射出校企合作不断突破、逐渐深入的美好轨迹,也勾画出了未来合作的美好图景。
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向人们展示了更多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参赛选手数量大幅增加,比赛项目更加丰富。
据统计,2008年第一届大赛,有1762名选手参赛,比赛设10个专业类别24个比赛项目;2009年第二届大赛,有2951名选手参赛,比赛设12个专业类别35个比赛项目;而今年规模空前,参赛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4087人,比赛设14个专业类别42个比赛项目。
此外,主办单位也大幅增加,由去年的11个部门,增加到了今年的16个部门,这体现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引起了更多部门的关注。
变化的不仅仅是数字,还有赛项设置。今年的技能大赛多了一些新“面孔”,比如现代物流、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汽车维修与故障排除等等。对此,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指出,大赛赛项设置越来越贴近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时下的“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理念都在大赛中得到体现,表明职业教育发展紧跟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在天津青年职业学院中职烹饪比赛现场,记者见到了担任中职组烹饪技能比赛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教育部职成司德育处处长刘宝民。从2002年长春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算起,今年已经是他第5次负责烹饪技能比赛了。刘宝民说,本届比赛规则是本着节约、环保、低碳的理念制定的,更加注重环保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例如,烹饪比赛限制了作品的规格,冷拼不能有浪费,浪费多了要酌情扣分。
高职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组副组长、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吕景泉也表示,“从赛项的器材选择到整体质量意识的训练都体现了最新的理念。相对于往年,今年大赛更加注重低碳经济、节能意识、绿色环保。”
对于获奖学生而言,本届比赛最大的变化是除了获奖证书外,有些还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今年有10个赛项直接与职业工种和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在技能大赛新闻发布会现场表示,“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说,要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技能大赛对实现上述对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还有一大变化体现在整个活动设计方面。今年,以技能大赛为核心,还同期举办了“中职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中职校学生技能产品展洽会…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和“职业院校学生文艺作品调演晚会”等4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多角度展示职业教育风貌。丰富的配套活动,丰富了技能大赛的内涵。
对于这个变化,一些代表团团长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湖南省代表团团长、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键认为,展洽会、调演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果,展现了职业教育的风采,对提高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特别是学校规范性管理、德育工作建设会起到积极作用。
黑龙江省代表团团长、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辛宝忠高度评价了展洽会。他认为,培养动手能力强、有知识,适应社会的人才是职业学校的根本职能,但学生是否学到了技能还要看他将所学知识能否通过创新、创造生产出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产品。这次展袷会就是对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全面检验。
规模的扩大、项目的增加、内容的扩展、理念的更新……在变化中,技能大赛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引领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万变不能离其宗
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大赛的变化不是图新鲜,更不是随意而变,一切变化其实都没有背离举办技能大赛的初衷。这一初衷就是要实现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引领,发挥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以技能大赛为动力,通过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突出职业技能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职教人而言,这一理念已日渐深入人心,技能大赛也成为了一种常态,形成了一种文化。
中职组美容美发技能比赛北京市代表团副领队、北京市实美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主任周京红表示,技能大赛有点像“高考”,高水平人才能够通过大赛脱颖而出,但大赛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教学改革方向。因此在对待比赛的态度上,“我们不会为了比赛而比赛,不会长时间进行集训,影响日常教学,而是将比赛纳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
“通过大赛教师找到在教学中还有哪些缺陷。按照要求,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接轨,教学标准要与企业标准接轨,教学检验、考核与行业的鉴定标准要一致,做到职业教育为职业服务。”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副院长郝维钢表示。
江苏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姜峻认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当于奥运会,比赛成绩不是最终目标,比赛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因为大赛的规则要求就是教学的规则和要求,也是教学中技能训练的标准,是一个“以赛促训、以训促学”的过程。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长周俊说,在2008年,中职烹饪比赛提出了“双百分制”,即过程和结果各100分。在这一赛制的引领下,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了新的改进,平时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的养成,由此建立了教师的培养目标。实训课不再仅仅是学技能,在一节课中,对学生还有知识上、技能上、素质上的要求。这些都是技能大赛引领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然而,基于对技能大赛的重视,一些新的问题悄然出现。
“各省对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往年有些省份指定省内一些职业学校参赛,学校自己训练就可以了,今年则有所不同,绝大多数省份都搞了省级选拔赛,集训的时间一般都在两个月以上。”刘宝民说,“有些省份由于过于注重比赛结果,变成了为了比赛而比赛,偏离了大赛的初衷。”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数省份参赛选手都经过了超过3个月的集训,而校级比赛多在去年十月份左右就已启动。这就意味着本届比赛结束不久,暑假开学一个月后,有些学校就开始着手准备下一届的比赛了。在某些地方,技能大赛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谈及带队感受,宁波一位指导老师用了“累”和“辛苦”。江苏一位指导老师在自己的学生获得金奖后,并没有表现出多么的喜悦。她告诉记者,看到学生取得好成绩,她第一时间就想到明年该怎么办?显然,对成绩的追求已然让各代表队和师生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重庆市代表团团长、重庆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就呼吁,“各代表团应以本色来参赛,而不能为 了比赛而比赛,把大赛异化成另一种应赛教育、应试教育。”
除了“应赛问题”,东西部职业教育的巨大差距在技能大赛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江苏、宁波、上海等职教发达省市牢牢占据着成绩榜的前列,江苏一位项目领队老师甚至苦恼于所带队学生没有包揽所有项目金牌,而贵州省代表团团长则感叹于整个代表队没有获得一枚金牌。
在中职美容美发比赛现场,记者见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队王保成。他说,“通过全国技能大赛这个机会,与东部地区一些学校进行了交流,感到最大的差距就是办学实力和师资力量。有一些活动不敢参加,比如模特比赛,经济状况达不到。”因为经济实力与办学实力无法和发达地区相比,他们的态度是“贵在参与”。
“东西部在成绩上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东西部地区办学实力的反应。”贵州省代表团团长、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表示,西部职业教育无论是政策,还是投入上都太需要国家的支持。
对于成绩差距,姜峻认为,比赛是一个平台,反映出差距是正常现象。弥补东西部差距可以通过东西部合作办学以及技术交流来进行,但不能在比赛上“照顾提升”,因为“照顾提升”就是假提升,反而会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大赛为媒,校企关系渐入佳境
发展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指向就是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培养的人才要以就业为导向。很多职教人也真切感受到,职业教育如果得不到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的认可便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动力。大赛也是如此。
“举办全国技能大赛,必须吸引更多的行业企业参加。行业的支持是我们办好大赛的重要保障条件。”葛道凯介绍,在研究今年比赛专业类别和项目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设置比赛项目和比赛过程。太赛各个专业类别的比赛主要由各相关行业挑头,行业企业积极赞助各级竞赛,为各种比赛提供专家、行业企业技术规范,提供相应的设备,目的在于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产生实际更紧密结合。
“与前两次大赛相比,今年更多地发挥了行业企业在大赛中的主导作用。已经由政府‘唱主角’,变成行业企业‘唱主角’。”天津市教委主任靳润成表示。
通过赛场观察,记者发现今年所有项目部有企业冠名,其中不乏日本丰田汽车、德国博世、美国PPG等世界一流企业,而比赛用的设备几乎都由企业赞助,甚至比赛场地、比赛流程的设计等部出自企业之手,大赛裁判、甚至裁判长也更多地由行业企业人士担当。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国桢介绍,随着赛事的进行,吸引了更多企业加入,企业对于大赛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仅高职嵌入式产品开发这一项赛事就有35家企业赞助。
在中职组模特表演技能比赛赛场,该赛项总裁判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周晓鸣说,相对于前两年,今年比赛评委已经有所改变。“前两年以高校专家、教授为主,今年有来自模特协会、企业的评委,评委的组成已经有了结构性的变化,对中职模特的评判更全面,更适应今后职业发展需求。”
谈到行业企业与大赛、学校的关系,现代物流技能比赛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表示,“教育部现在提出行业引领职业教育,这条路子是对的。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行业的联系最为密切。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行业,要与行业紧密结合起来。因为行业是最了解本行业的用人需要,它既知道本行业的用人标准,也知道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任豪祥说,本次大赛更多发挥行业企业引领有着积极作用。一方面,调动了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加密切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很多企业的老总在观看完比赛后感慨:“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技术总监朱军认为,行业企业介入技能大赛意义很大。首先,比赛中使用的器材都是企业提供的,而且在实践中大量应用,不是简单的教具,这就有了更强的真实感和实际应用价值。其次,参与大赛召唤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促使他们更加关注职业教育。
“大赛搭台、学生唱戏、企业评判”的过程正在形成。从最初合作时的蜻蜒点水、偶尔为之,到近年来的多管齐下、四面开花,通过技能大赛,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渐入佳境、愈演愈烈的发展历程折射出校企合作不断突破、逐渐深入的美好轨迹,也勾画出了未来合作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