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u38sbf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对6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抛币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疗程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周末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前后采用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测验A和B等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

治疗12周后,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的PANSS总分分别为(44.7±6.7)分,(45.2±7.4)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患者组WMS-RC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记忆商(QM),WCST的持续错误数(Rpe),持续应答数(Rp),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R1st)和完成分类数(Cc)及TAT-A,TAT-B受损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12周后,患者组WMS-RC的再认,联想,理解,背数,记忆商(QM),及TAT-A,TAT-B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接近正常(均P>0.05);患者组WCST的Rpe,Rp,R1st,Cc评分[氨磺必利组分别为(20.63±13.06)分,(28.75±15.72)分,(43.17±22.13)分,(3.62±2.21)分。利培酮组分别为(20.41±13.82)分,(29.31±16.12)分,(42.78±21.42)分,(3.67±2.32)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各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与利培酮相当,对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缺陷有改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植入后能否改善血管痉挛大鼠的感觉、运动及学习记忆功能。方法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干细胞培养液组和干细胞移植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利用SD大鼠自体尾动脉取血注血造模,第2次注血后2 d,传代后的大鼠间质干细胞侧脑室植入。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组)不植入干细胞,培养液组仅注入干细胞培养液(Dulbec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混合型(C型)和注意缺陷型(I型)儿童的认知受损特点及时间进程变化特征。方法混合型24例,注意缺陷为主型20例,正常对照儿童24例,3组儿童分别完成2个Block时间段的持续性操作测试任务,分别对3组及block1和block2的行为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组比较:C型和I型击中数[(64.37±5.29)个,63.55±5.28)个]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67.04±2
目的探讨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分别从事特征工作记忆和整合工作记忆时的认知行为特点。方法28例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25名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在实验期间进行一次相同任务测试。在发病基线(W1)、发病3个月(M3)以及发病6个月(M6)分别从事颜色、空间和颜色-空间整合3种工作记忆延迟匹配样本任务,计算机记录其行为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并统计学分析。结果W1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G196A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理症状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技术,检测2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和22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BDNF基因G196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精神病理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连线测验(CPT)评定认知功能。结果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