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的史料价值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aoqi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一书很多人对其研究,一般都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因为在封建社会,《论语》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也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秩序的一项手段,是文化专制的象征。然而,对于《论语》的史料价值却往往被人们忽视,本文从《论语》的史料价值入手,来叙述相关问题。
  关键词:《论语》;史料价值;先秦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31-01
  
   《论语》的成书年代,一般公认是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其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以下限应早于战国初期。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论语古二十一篇,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传十九篇。齐说二十九篇,鲁夏侯说二十一篇,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鲁王骏说二十篇,燕传说三卷,议奏十八篇,孔子家语二十七卷,孔子三朝七篇,孔子徒人图法二卷。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1]班氏又在《汉志》中说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2]由班氏所言,可知《论语》一书在孔子生前尚未成书,在孔子死后,由其弟子们互相讨论,经过辑佚而成,但在原书中,甚至还有孔子的弟子的弟子,追记孔子的记录。可见《论语》一书,是经过整理、加工,最后成书。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其又言“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认为,“我们应该相信《论语》来补充《左传》,不应该根据《左传》来怀疑《论语》。至于崔述用后代的封建道德作爲标准,以此来范围孔子,来测量《论语》的真伪、纯驳,更是不公平和不客观的”。[3]
  由于《论语》一书是孔子言行的记录,所以《论语》被看成是“圣人之言”。《论语》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体现的先秦思想史,特别是早起的儒家和孔子的思想。其所记多为实录的性质,其开实录这种编年体史书之先河。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卷四中提到“论语是圣人彻上彻下语,须于此看得下学、上达同中之别,别中之同”,[4]又说“ 论语一部,其本义之无穷者,固然其不可损,而圣意之所不然,则又不可附益。远异端之窃似,去俗情之亿中,庶几得之”。[5]可知王夫之对待《论语》的评价是“无穷”、“不可附益”。
  《论语》的篇目有:《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治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曰篇第二十》。而在这其中,《八佾篇第三》是对周代的礼仪制度记录的宝贵资料,“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6]可见,孔子对于周代的礼制研究,对周代的礼制的崇拜,其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7]周代的礼制现在我们已不可能看到它的全貌,但从后代的记载,可以窥其大概。而《周礼》一书,也由于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没有提到,很是可疑。对于这种疑问,只有更多的出土实物来加以佐证。今人钱仲联先生认为:“以《学而》为首篇,见孔子教育学的总纲。以《尧曰》为末篇,见孔子政治学的总纲。故儒学大师荀况著《荀子》,以《劝学》开始,以《尧问》结束,便是继承《论语》编撰宗旨的证明”。[8]
  《为政篇第二》《颜渊篇第十二》两篇,可以作为孔子的治国方案和政治主张的史料看待。其在《为政篇第二》提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告诫国君治理国家要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化国民,引导他们。孔子还说:为证以德,也是这方面的体现。在这两篇中,孔子还提到他的关于教育的方法和态度。“温故而知新”[9]、“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1],从中可见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先进篇第十一》是我们研究孔子弟子的重要史料。孔子曾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2]虽然不是很全,但对于孔子弟子的研究,尤其是在春秋史料匮乏的情况下,这一篇保留的记录,显得愈加的重要。
  《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两篇是孔子对古今人物的评价及仁人志士的立身准则,“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3]“无为而治”,[14]“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都体现了孔子的这一主张。
  《季氏篇第十六》反应了孔子对战争的态度和主张。“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16]“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17]“行义以达其道”,[18]“不学《诗》,无以言”,[19]“不学礼,无以立”[20]。孔子主张反对无“礼”不“义”的战争。所以当他得知季氏要发动战争的时候,便据“礼”反对。
  孔子恢复周礼的愿望十分的坚定,他想借助某种政治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不可否认,这种想法有些落后。然有关孔子的政治活动的记载,在《春秋左氏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他有关孔子言行及其家世,先后散见于先秦古籍《孟子》《春秋公羊》《谷梁传》《小戴礼记•檀弓》诸篇,以及《世本》《孔子家语》,这些可与《论语》的记载相互佐证。近年来出土文献的大量发掘,使得“论语学”的研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入。出土的文献资料大都以帛书、竹简的形式。
  《论语》的史料价值体现在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教育等方面,但笔者认为它的史料价值在于它保留了孔子的资料,虽然有些资料明显是后人添加而成,但这也不能抵消《论语》在研究孔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文献的传承,《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功不可没。通过对《论语》的字、音、义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上古的音韵,对于研究上古音韵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5]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7][9][10][11][12][13][14][15] [16][17][18][19][20]何晏,邢昺.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钱仲联.十三经精华[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 要:1942年,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延安精神”这一概念,延安精神作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不仅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更需要与时俱进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我们要继续发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延安精神;民族性;现实意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035-02    一、延安精神与中国的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延安
摘 要:维特根斯坦晚年从反驳怀疑论开始对知识和确实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经后人整理在《论确实性》一书中。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怀疑论者对外在世界之存在的怀疑之所以不合法,原因并非在于外在世界确实存在,而在于他们的怀疑本身是有问题的。怀疑主义的怀疑缺乏合理怀疑的根据,远离日常语言游戏的范围,建立不起怀疑与人的活动的联系,不是真正的怀疑。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怀疑论;基本信念;确实性  文章编号:
采油企业以风险为导向的流程管控体系建设是以企业风险为导向,融合流程管理,把流程管理思想与风险管理思想相结合,通过业务流程管控以达到整个业务过程的风险防控.它从业务始
德宏垦区60年代引入PB86无性系进行生产性种植,面积达1.88万亩,占本垦区橡胶总面积的1/4,其产量占总产的一半。这批胶园株行距为3×7和3.5×6M,芽接桩定植后9年投产,
石脑油的烃类PONA组成是装置工艺技术调整的重要指标,其分析的精确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的装置的平稳运行。在本文中笔者建立了一种分析石脑油中PONA组成的气相色谱方法,采用
采用莱斯特,草克星,丁草胺,苄嘧黄隆四种化学除草剂在海南进行防除热带稻田杂草试验。结果表明:这四种除草剂对热带稻田绝大多数草防除效果显著,对牧草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适量;正确
作者简介:刘蓉芳(1989— ),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  摘 要: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中国瘟疫普遍流行。本文选取瘟疫最严重的湖南为典型个案分析,对政府及社会之反应及其救济特点各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在救济中,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湖南;瘟疫;救济;合作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
摘 要: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灵活多变。本文从相对性的积极意义来阐述庄子对人性的关怀、警示和教育意义。庄子教导人们要灵活的看待人世间的每一个问题,正确面对事物的两面性,不能一面僵死,认知的相对性是庄子观察社会和对待人生、价值、快乐的立场和态度。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悉心体悟庄子的哲学深意,在“樊然淆乱”中把握重心,顺应自然,得心应手,逍遥于心。  关键词:庄子;相对性;价值观;快乐观  文章编号:
环境经历的不同以及佛教思想造诣的不同导致王维和柳宗元的个人品格与诗歌的意境各有特色。通过王维的《终南别业》与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具体比较。全文首先对两首诗作做了
对氨氮测定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该种方法在我国水体受含氮化合物污染检测中的必要性。结合当前水体中水质恶化、生态失衡的特点,探究复杂因素所引发的水污染问题,旨在通过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