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1969年YASARGIL成功实施第1例颅内外直接搭桥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1]及1976年报道第1例颅内外后循环搭桥术(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搭桥术)[2]以来,脑血管搭桥方法和技术广泛开展,这标志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兴起.然而,经历近20年的经验总结,1985年,颅内外搭桥研究组经国际随机对照研究报告,颅内外搭桥病人没有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率[3-4],遭遇脑血管搭桥应用锐减的第一次跌宕.上世纪末期,一些学者认为:用颞浅动脉与颅内血管搭桥不能满足脑缺血需要的原因是供体血管管径细小,血流量低,
【机 构】
:
100045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外科;10009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69年YASARGIL成功实施第1例颅内外直接搭桥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1]及1976年报道第1例颅内外后循环搭桥术(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搭桥术)[2]以来,脑血管搭桥方法和技术广泛开展,这标志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兴起.然而,经历近20年的经验总结,1985年,颅内外搭桥研究组经国际随机对照研究报告,颅内外搭桥病人没有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率[3-4],遭遇脑血管搭桥应用锐减的第一次跌宕.上世纪末期,一些学者认为:用颞浅动脉与颅内血管搭桥不能满足脑缺血需要的原因是供体血管管径细小,血流量低,长期开通率不高;故开始利用大隐静脉或桡动脉脉移植,经颈外动脉与颅内血管高流量(>50 ml/min)搭桥,主要用于治疗无法直接夹闭的颅内巨大动脉瘤及侵袭颈内动脉颅底肿瘤的替代颈内动脉搭桥[5-7].而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搭桥治疗烟雾病,病人出血率下降60%[8-9],年出血率由6%~7%下降到1.1%~2% [10-11].缺血性脑烟雾病的血管搭桥治疗也有类似效果,从年缺血卒中发病率5.5%~24.4%下降到1.5%,脑血管搭桥的应用再次宕起[12].
其他文献
骶管麻醉具备操作简便、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势,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硬膜外麻醉方式.然而,传统骶管麻醉方式中,骶管位置判断方式是骨性标志和手触的方式,虽然方法简便,但是由于骶角解剖结构、骶管裂孔存在一定变异性,所以较容易出现定位疏忽现象,从而对麻醉效果产生影响.近年来,随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也呈现突破性发展.临床中,超声检查技术普及度较高且应用广泛,超声检查技术除了可以用在常规医学检查外,还可以将超声检查技术用于麻醉手术中.因此,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逐渐在临床应用.基于此,现将超声引导下骶
目的 探讨温针灸配合刺络拔罐联合肩胛带康复训练改善肩周炎患者肢体功能的效果.方法 8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应用肩胛带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温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ons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疼痛的有效性.方法 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疼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76±0.77)、(1.97±0.45)分,低于对照组的(5.69±1.01)、(3.93±0.88)分,差异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TCCF)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TCCF病例资料,均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其中球囊辅助弹簧圈或Onyx栓塞(球囊辅助组)58例,Willis覆膜支架栓塞(覆膜支架组)39例.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颅内杂音、球结膜水肿和搏动性突眼恢复良好(恢复率均>80%).两组病人眼球运动障碍术后恢复相对较差,球囊辅助组恢复率为53.33%(16/30),覆膜支架组为57.14%(12/21).与球囊辅
2021年初,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 Chinese Society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ChSECC)对前一年的全国心脏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量以及不同病种及地区的手术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文为2020年度我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心血管外科手术及体外循环数据的具体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