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军营文化的启示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e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发展起来的,是经过长期积淀并在不断升华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的载体与结晶。军营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先进方向,不仅担负着宣传党的先进理论、先进知识的职责,还负有培育军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所以军营文化不但要与时俱进、科学创新,还要注重继承传统、传承先贤文化。对于培养军人的文化创造能力;增强军人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提高文化战斗力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军队 军营文化
  作者简介:王敬泽,副教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训练部研究生一队政委。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227-02
  当前,中国文化西方化已经成为社会不争的现实问题,国民从思想信仰、民风民俗、生活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教育导向等方面都日益西化。军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不可避免的陷入来势凶猛的西方文化旋涡中。军营文化作为部队教育官兵思想、引导官兵行为的主阵地,对于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要注重利用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官兵的自我认同感、荣誉感,激发民族精神,提高人格素养,切实将官兵的文化教育抓出战斗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官兵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上千年的历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宝贵的价值。我们要系统地组织官兵学习传统文化的起源、演变、丰富的内容以及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与革新。比如,传统文化包含着,“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刚强意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标准,“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崇高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等。只有真正了解传统文化,认清中国人的“过去”才能为中国人乃至中国军人寻求立足于当今世界的根本;只有从历史源头找准自我坐标,才能达到情感的认同、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不论是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也好,还是研读中国历史文化,就要坚守中国文化的本土“阵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保卫自己的国家。
  二、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典范,有助于增强官兵的民族认同感
  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久远的传统文化之中,它体现了中华儿女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被后人奉为圭臬。象“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的文天祥等,无不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对故土和人民深挚的眷恋,对传统文化强烈的自豪感。中国历史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是对部队官兵进行文化教育的极好教材。这些让国人引以为傲的史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战争变乱与社会动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今日为国争光的奥运精神,奋力抢险的抗震精神,以及为争取正义与和平的献身精神与此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军营文化要注重增加对官兵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文化教育,以提高官兵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投身保卫国家的精神力量,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发挥爱国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所秉承的历史担当,有助于培养官兵高度的责任感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对社会的责任归同,把个人主体价值纳入社会关系中,从社会价值出发判断个人价值,而不是从个人价值出发建树社会价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在军营文化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切实把握好传统文化所传递的信息,用真实的事例教育引导官兵吸取、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精神,不能放纵私欲、自我膨胀、为所欲为,要敢于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以及对世界、对历史担负起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
  四、传统文化观念中朴素的义利观,有助于官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浓重的“义”与“利”的辩证思想。孔子曾将如何看待义利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价值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汉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对此也有自己的理解:“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这些古代思想家对如何引导人们确立高尚道德、扬善弃恶的精神进行了深入贴切的辩证表述。当前部队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社会上不良思潮更迭不断,各种主义肆意横行,我们要抓住传统文化的固有优势,教育官兵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在面对义与利的矛盾时,我们应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义利思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取而有所不取,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五、中国传统文化悠久的精神积淀,有助于塑造官兵良好的人格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意志品性修养方面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易经》中所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史学家司马迁也对历史上的精神楷模总结性地做了概括:“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矢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正是靠这种坚忍不拔、愈挫愈奋的精神,中国文化才得以繁衍发展,中华民族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共和国卫士,我们更需要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精神,所以军营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找准官兵意志品质培养与历史传承的结合点,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品质内化为自己高尚的人格素养和塑造美好的品德,要志存高远、艰苦奋斗,要乐观进取、革故鼎新。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官兵继承传统,塑造自我良好的人格素养,培养反躬自醒的良好习惯,修炼自己诚信坦荡、乐于助人、团结同志的人格道德,还要修炼自己明辨是非、公正廉洁的品德,更要具备克己奉公、爱军习武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
  [2]何静,何怀仁.中国传统文化.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3]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李会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咸宁学院学报.2005(4).
  [5]于伟峰.提高大學生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素质的途径及实效性初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6]兰俏梅.关于高校培养先进文化的对策与思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其他文献
民办高职毕业生的生源主要由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和不经过高考的三校生组成。就读该校的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较差、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以及自制力较差等特点。由于缺乏学习毅力以及
期刊
大学生创业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比比皆是。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大学创业失败之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变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对策。
[摘要]《建筑材料》课程是通往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笔者根据对《建筑材料》课程的了解及教学经验,分析了本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不足,从学生、教师和教学过程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本课程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材料课程 不足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U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15-01《建筑材料》课程是
目的原核表达、纯化HIV-1型HXB2株蛋白酶(Protease,PR),用于对HIV-1 Gag P2/NC蛋白酶切割位点序列随机突变的噬菌体展示文库的切割筛选.方法根据HIV-1 HXB2株PR DNA序列设计
摘 要:今年英语新课程改革正在持续进行,初中英语教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初中英语教师也已经认识到英语教学不能再以知识教学为主,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英语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和应用的重要阶段,当学生们通过有效的预习手段完成英语知识预习后,他们对课堂将要学习的知识就会具备初步的了解,在教师课堂讲解知识时他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听讲,主要围绕自己未能掌握的重难点知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对高职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必备素质,所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必须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职业生涯规划、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职业道德培养的现状 意义 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中
随着国内居民生活质量的随之不断升高,居民的用电量也随之增大.为确保居民的需要得到保障,各地区都已经基本完成了大型电站的新建、改建或扩建工程.同时,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民办高职院校扩大规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肩负着督教、督学、督管的使命;教学督导只有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充当
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能力的标志,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