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安平《观察》新闻思想解析以及现实思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_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储安平的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就是《观察》周刊,本文研究的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观察》周刊。纵观整个《观察》时期,储安平颇为意气风发,尽管一开始物质艰难无比,五六个月才凑足经费,但是他整体精神是向上的。本文想要探究儲安平在《观察》周刊时的新闻思想,并思考储安平对当下现实环境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储安平;《观察》;现实适用
  一、研究缘起——储安平人物背景
  1.1一生飘零的储安平
  储安平出生于1909年,江苏宜兴人,出生六天,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既赌且嫖,长到十四岁一直由祖母抚养。十四岁那年,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储安平年少飘零,只能从小就自立自强。
  1.2储安平的报刊活动
  1928年,19岁的储安平进入光华大学政法系读书。1931年10月,22岁的储安平主编了政论小册子《中日问题与各家论见》。此书收集了当时中国一些知名社会人士对时政的见解,如陈独秀、汪精卫、梁漱溟等。毕业后进入《中央日报》, 1935年11月成为《文学周刊》主编。[1]
  1936年,储安平作为《中央日报》特派员赶赴柏林采访当年的奥运会,奥运会结束后由柏林赴英国求学。1945年11月11日,储安平接手主编《客观》杂志,后因与主办方办刊方针不和而离开[2]。随后1946年9月,储安平在上海创办了一份著名的自由主义刊物《观察》周刊,延续了《客观》时期的办刊方针“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其刊物最大销量达到10万5000册。储安平在经营《观察》时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其中包括多篇批评国民党政府的文章,批评国民党20多年的统治为“一团烂污”。1948年12月,国民党当局査封《观察》周刊,下令逮捕储安平,幸而在北京被友人庇护逃脱。直到1949年11月《观察》才艰难复刊。但由于时局已经稳定,《观察》周刊已经没有以往的辉煌了。
  1957年4月1日,储安平被任命为《光明日报》总编辑。6月1日,经中共相关领导的一再要求,储安平在统战部召开的党外人士整风座谈会上宣读了《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的发言稿,批评共产党是“党天下”。6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的社论,批评储安平的言论,由此揭开了反右运动的序幕。[3]对储安平的批判随即展开,连其子储望英也公开撰文表示反对储安平的言论。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情况更为复杂,没多久,储安平就不知所踪。
  二、储安平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认为,一张办得好的报纸,必须具备四条标准:“一日宗旨定而高,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日材料富而当,四日报事确而速”。[4]这四条也可适用《观察》周刊。
  储安平在《观察》发刊词《我们的志趣和态度》中明确说明态度,坚持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稿件就能录用。之所以用《观察》来举例,因为这是真正属于储安平的报刊,真正体现了他的办刊理念和编辑思想。之前的《客观》等刊物,至多只能是一个遵循既有套路的调整,容易受到主办方的挟制。而《观察》从发刊、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每一步都有储安平亲自参与并主导。
  2.1民主與自由
  首先,《观察》周刊是一个平台,储安平一方面是作为主编,向广大的有影响力和愿意公开发表评论的人进行约稿,这部分中储安平是作为纽带存在的,显然这个纽带还有自己对于民主与自由的看法要表达,所以另一方面就是储安平自己表达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满、对学潮的支持、观察社会现象等,如《论上海民乱》、《政治失常》。
  其次,储安平认为,民主政治的成功离不开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言论来进行“干政”,靠舆论影响政府决策。真相越辩越明,政策同样也需要在发表后得到及时反馈并修正。《观察》周刊坚持的“民主”原则,就在于他们认为“国家政策必须容许人民讨论,政府进退必须由人民决定,而一切施政必须对人民负责。”[5]人民既要政治民主,也需要经济民主。
  最后,他认为,自由是基本的人权,只有每个人都有法律框架内的自由,才会拥有人格,才能帮助国家发展。“今日中国人民所享有的政治自由太少,而享有的社会的自由太多。”[6]他认为的自由是有法度的自由,自由是为了保护人格的完整。人民获得的基本人权是为了维护人格,是为了可以让自己有选择的自由,通过个人进步来优化国家的发展。而且他也是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自由的抗争,《观察》周刊的语言尖锐直指核心,国民党当局多次警告,甚至派人骚扰他,直到1948年国民党正式查封了《观察》周刊,储安平也没有妥协过,他说过国民党查封是他的事情,只要《观察》还在,就绝不会说出不合乎自己思想的言论。当文汇、新民、联合三报被国民党查封当日,储安平顶着风险发表《论文汇·新民·联合三报被封》,敢言敢论,不惧怕被抓被封,这才是争取自由所应该有的意识。
  2.2报刊独立
  报刊独立意味着,报刊有自己的立场。而这个立场不受党派、不受资金等物质的影响。只有独立,才可以让言论为人所信任,才能更加公平地看待现实图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时时局中蒙蔽世人的真相,用坚定的语言指出来,使得人民不会被假象所遮蔽,能够真正站出来发挥自己的力量去抗争。
  储安平高度重视报刊独立,他不仅仅在口头上呼吁大家的觉醒,,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起来了。在办报实践中,他主张报刊应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不依靠政府注资、《观察》周刊就是一本同人刊物,由众多人士集资完成,历时五个月余。在出版发行上是独立运营的,从《客观》带来的忠实读者是一部分,口口相传,《观察》周刊的直接定户第一卷出版完是1600户左右,第二卷第三卷上升到2500户、3300户,在第四卷的时候高达9000户定阅。这些稳定的订户就是周刊运营资本的直接来源,也是支撑持续运营的基础。正因为经济上的独立,才使得报刊得以生存延续。
  政治上的独立,不把刊物当作晋升阶梯,储安平从未参加过任何政治的集会或活动。即使有诬陷和谣言说他被国民党收买,他也是不直接辟谣,毕竟《观察》的发行内容就能证明一切。而且储安平也不惧怕刊物被封,人被抓,他说过:“封或不封,那是政府的‘权力’,但我们绝对不愿因为外来的意见而改变我们的编辑政策。我们的编辑政策是独立的,不受外来干涉的。”[7]他表示不惧怕政府的施压,也真的在国民党的高压下闯了一片天,即使最后被封也已经尽一个文人最大的努力了。   经营上的独立,基本不登广告,不取悦读者,主要靠发行收入维持。读者呼吁早点增加短评类的栏目,然而储安平再三考虑还是延后再议,这是考虑到撰稿人写稿发稿的不易,并且当时且无必要,放在今日当然不可行,然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囿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利。不取悦读者也并不代表不看重读者意见,在每一卷的最后一期,储安平会从开支、销路、定户、业务、编辑等多方面总结这半年来情况,和广大读者进行说明。这一项也侧面正证明了储安平并不是在靠周刊的经营获取营利,仅仅是为了持续出版《观察》而经营。而且,读者来信必复,除开一些关于运输方面不可避免的问题相应地暂且不回,其余来信储安平要求编辑部的人全部进行回复。正因为,注重读者的合理意见和互动感受,《观察》周刊才那么传播广泛,成为那个年代佼佼者得以流传。
  2.3经营管理
  在经营上,首先是刊物本身定位准确——自由知识分子论政的刊物。储安平想要创造一个稳定有影响力的舆论平台,供自由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一个大家说话的地方。
  其次是选择的作者范围广,政治上大部分人无明显倾向,思想观点多元化。再次是读者定位准确——高级知识分子,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不参与党派争斗。有些国民党的优秀将领、进步人士也是《观察》的忠实定户,最有代表性的是蒋经国。
  最后,《观察》这份刊物主要靠发行收入,广告并不多,甚至没有。重要的是,刊物是同人刊物,由多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集资募股而办,储安平认购了20股,其余股东中中值得一提的有当时蒋介石的英文秘书沈昌焕。学者韩戍认为《观察》多次传言说停刊而未停就有沈昌焕在背后多做周旋。还有一位端木恺,上海滩著名律师,后来做到了司法院、立法院秘书长一职。在1948年《观察》被封之时,给储安平指了一条明路,逃至北平,得以幸免。这些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报刊言论自由之路还有待进一步抗争。
  2.4报刊责任
  储安平认为,报刊责任是监督政府,议论国事,并且不怕因此蒙难。还认为“编辑的根本原则是:生死之权操之于人,说话之权操之于我。”[8]他认为当时中国最需要言论支撑,通过言论唤醒人们抗争的决心,哪怕为此牺牲也是值得的。报刊应当努力做到用舆论去“干政”而不是人为地“涉政”。
  报刊应当培养青年的思想,当时《观察》的读者群集中在25岁-35岁之间,很多都是青年学生,是国家进步未来的顶梁柱。青年人的思想一旦确立成熟,很大程度会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储安平在《观察》发刊词中表达了对青年人的期望,希望青年人基于理性,思想自由,有现代化的做事方法。
  这其中也提到了储安平爱国的思想感情,他一直做出了各种努力,都是为国家发展与进步在做贡献。他多次表示出来,国家的进步才是报刊发声的目的。办报是一种爱国的行为,通过办报来给社会做贡献,激励更多的青年加入到报效祖国的大路上来。
  笔者认为,用办报来参与国家建设是一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传统,只有凝聚民族之力使國家得以进步,强调的更多是一个国家整体,可以说他是标准的爱国主义。
  三、储安平精神的现实适用性思考
  3.1以储安平为代表的“文人论政”的终结
  傅国涌认为,“文人论政”的特征是,“第一,公正、客观、理性。第二,论政而不从政。第三,富有责任感,勇于负责。第四,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第五,笔锋常带感情。”[9]储安平正是其中的典型之一,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最后一波浪潮,在他之后基本没有有影响力的代表,从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开始延续几十年的报刊“文人论政”的传统就此终结。
  不可取的在于:当今世界的信息本就芜杂,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所以现在更讲求的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若过于感情倾向的话,记者很容易会受到自己所看所感的影响。信息的复杂难测,会导致接收到不实的信息,影响决策。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也不能强求让一个人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做出完全准确的预测。这不是一个适合“文人论政”的时代,大环境发生变化,几乎不可能重新回到那个年代的传统。
  3.2观储安平及《觀察》的现实意义
  仅论他个人成就,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3.2.1诚恳的态度
  他发刊词中曾表示选稿是基于诚恳的态度,公开进行陈述或者批评,让大家一起讨论。发刊词的理念一直被他践行着,是他最终发稿选稿的标准。只要稿子质量好,不论立场如何都愿意刊登,约稿和读者来稿同样重要。储安平对于社会现象、政治活动等的言论常常直指要害,让人哑口无言,无法辩驳的同时语言朴实不激烈,让读者对于事情的内核有明显的认知。就比如他在《论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开除学生 全国专科以上学校不得准其入学之不妥》中提到,一个人在此学校可能是差生,在另外一个学校可能就是好学生,盖因学校好坏不同,不能因为一个学生不合学校之意开除之后,也不让这个学生去别的学校念书。“教育的目的在发挥理性,理性的目的则为求合理,求公道。”有理有据,言辞平和地讲出来了大道理。
  而这正是我们处于互联网大潮的评论家们应该学习的。每一个人都是评论者,点点滴滴地议论着世界上的任何事情,然而能做到诚恳地对待被评论者的人少之又少。网络上的言论常常是激烈无比,混杂着愤怒、嘲笑、指责等言语既对事情本身无用,而且也会失却理性,不屑与之交往。
  3.2.2有效的编辑方针
  1.注重内容质量。互联网时代常讲求内容为王,然而《观察》及《观察丛书》确实是真的内容为王。选稿以质量为标准,而不是立场,好的内容才能迎来忠实的读者。根据储安平自述,常常有撰稿人的稿子第一篇选了第二篇没选,或者好不容易求到撰稿人的约稿了又因为稿件不过关而不予刊登。总之,一切稿子刊登的标准都是保质保量的。
  2.同人刊物,经营得当。在没有被国民党查封之前,最高销量达到105000册,读者群遍布全国上下,即使当时纸张价格疯涨,从三个月一涨到一个月一涨的情况下,书刊尾款不能够及时收回,还是艰难的生存了下来。   3.重视读者,但不迎合读者。他的办刊理念就是不要广告,不取悦读者,整册《观察》都是满满的干货,让读者大加赞赏,积极去信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版面中设有“读者投书”。
  注释:
  [1]牛超.储安平新闻思想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13.
  [2]許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牛超.储安平新闻思想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13.
  [4]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储安平. 储安平文集[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6]储安平. 储安平文集[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7]储安平. 储安平文集[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8]储安平. 储安平文集[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9]傅国涌. “文人论政”:一个已经中断的传统.[J].社会科学论坛, 2003(5).
  参考文献:
  [1]储安平. 储安平文集[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2]储安平. 欧行杂记[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3]韩戍. 储安平传[M].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
  [4]谢泳.储安平与《观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5]牛超.储安平新闻思想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13.
  [6]傅国涌. “文人论政”:一个已经中断的传统.[J].社会科学论坛, 2003(5).
  [7]蒋含平. 从《观察》看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J].现代传播,2007(1).
  [8]许纪霖.《近代中國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郑珂(199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投身于课改的大潮中,随之也提出了“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的话题。在今天的课堂中,这一理念的贯彻随处可见。在我看来,要真正运用好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体联动,即教师会问、学生敢问、家长倡问。  【关键词】:“以问题为纽带”;教学方式;问题意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正所谓学起于
期刊
【摘要】:在大陆法系,存在一套较为完善久远的当事人询问制度,关于该制度,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德国模式及日本模式,尽管该制度现在遭受了一些非议,但其积极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我国并没有该制度,我国仅仅是对“当事人陈述”做出了相关规定,可是规定的不完善,就目前而言,在对大陆法系当事人询问制度作出相关改动的基础上引进该制度,对解决我国现存的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当事人询问;德国模式 ;日本模
期刊
【摘要】:中西思想文化的比较不仅局限在哲学、历史方面,还包括审美意识和表现等方面。在悠悠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西方艺术尚形,而中国艺术尚意;西方艺术重再现、重理性,而中国艺术重表现、重感性。通过中西美术比较,既有不同,又有相似之处,本文从求神与摹形的差异、绘画观照方式的差异来分析,并着重从对“窗”的审美表现差异来体会中西美术的不同点。 
期刊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社会面貌,给社会治安问题带来一定的挑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更是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进一步的加剧社会治安的紧张局势。基于我国互联网背景下所面临的治安情况,本文在第一部分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治安问题的表现;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探讨了新形势下,治安管理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最后一部分,
期刊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在治安防控方面加强建设力度。违法犯罪的治理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目前,我国对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主要有布网式、体系式、机制式、综合式,还有“金钟罩”式等模式。这些模式充分表明了对防控网建设的重视,对现代网络科技的充分利用。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对治安防控体系的定位不准确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各自为政的地
期刊
【摘要】:艺术歌曲《诔词》的歌词采用的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于1925年3月22日刊登在《晨报副镌》第64号期刊上的同名译诗《诔词》 ,原诗是由英国近代诗人、评论家、教育家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所创作。对于这首艺术作品,作曲家张瑞,精心的对歌词的形式进行了合理化的布局,同时,将钢琴伴奏声部和声乐旋律声部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和深度的刻画。研究《诔词》 这首作品的音乐特征从中发觉作曲家
期刊
【摘要】:春秋《左传》中,违背卜筮、不烦卜筮之事的出现被认为是人文精神觉醒的有效证明。而纵观整个春秋时期,此类一反常态之事如同沧海一粟,只是集中反映在少数政治家的思想中,没有在该时期形成广泛的社会信仰认同,更不用说上升为一种支配观念。人性与神性的纠葛中,终究还是神性压倒了人性,成为这一阶段的普遍观念。历史以渐不以骤,人文精神的觉醒仍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春秋时期;《左传》;卜筮;人文精神 
期刊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出台规定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关于该制度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从房地产法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该规定有违关于房地产法的原则,经过思考,我认为应该对该制度作出相应的更改。  【关键词】:住宅地;续期;费用;所有权;使用权  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关于“住宅建设用
期刊
【摘要】:随着美国首先提出了“预先性自卫”的战略原则,便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的争论。就传统观点而言,大部分人都对“预先性自卫”持反对态度,原因是多方面的。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支持的观点也越来越多。在我看来,“预先性自卫”是符合现在社会的必要形式的,只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便可以实现很好的利用。  【关键词】:预先性自卫;自卫条件;法律依据  自卫权是在国际社会中,每个国家都拥有的的一项基本权利。自卫权
期刊
【摘要】:媒介大融合的语境中,播音员主持人作为舆论的传声筒,其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人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肩负着时代大背景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有一定意义上的比较强烈的责任感。所谓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要求,既包含了播音员主持人基本素质、文化背景、人文情感等业务方面的基本元素,也包含一定意义上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使命感。以上的诸多要素才是播音主持实操业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节。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