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家园“菊”飘“香”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4343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筚路蓝缕 白手起家
  1958年,20岁的张菊香开始学习中医,5年后,学有所成,先后就职于沈阳市皇姑区中医门诊部、大东区金桥中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
  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张菊香就养成了早来晚走的工作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披星戴月的忙碌中,张菊香不仅赢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也收获了荣誉。1961年被评为皇姑区一等劳模,1962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
  1980年,辽宁省人民医院成立,张菊香调入省人民医院干保科,先后任干事、副科长、科长、分管干部保健的副院长。
  在做干部保健工作过程中,张菊香发现,沈阳作为东北局所在地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集聚了大批为新中国的解放与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这些革命与建设者逐渐步入老年阶段,承担老同志医疗保健工作的省人民医院干诊科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最为突出的表现是,老同志到医院看病要和其他患者一样楼上楼下地挂号、检查、排队等待。由于年老体弱,很多老年人身体吃不消,不满情绪日漸增加。
  1993年,为解决老干部看病难问题,辽宁省委决定成立金秋医院,作为专门的老年医学康复中心,重点为全省的干部保健和老年人服务。
  有理想、有信念,有热情、有闯劲、有能力、有经验,肯吃苦、肯奉献、肯担当,张菊香成了筹建金秋医院的不二人选。
  一栋没水没电的门诊楼,一台老式B超机、5台心电图机、6台脚踏式吸痰器、8台血压计,这是建院之初张菊香的全部家当。金秋医院这么点设备,连给老干部体检都干不了!关心她的朋友和同事担心她去金秋医院“非得饿死不可”。
  困难没有吓倒张菊香,反倒激起了她的斗志。张菊香始终认为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党组织既然安排我担当此任,那就是组织对我的信任,筹建医院即使再辛苦,我也一定要做好。”
  张菊香带着126位医护人员踏上了建设金秋医院这个“老年人康复之家”的漫漫征程。
  缺资金,缺设备,就去张罗资金买设备。找有关部门,找兄弟医院,张菊香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忙活,终于筹到了一些钱,但这些钱也只能为医院购买最基础的医疗设备。钱不够,张菊香还向其他医院和设备厂家借用或租用仪器。
  设备买回来,为了节省雇用搬运工的钱,张菊香与医护人员一同上阵,亲自拆箱、搬运。肩扛人抬,将几吨重的设备从集装箱中卸下来,抬进了室内。在场的海关监管人员非常惊讶,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医院领导和工作人员自己动手搬运设备。
  除了筹备硬件设施,张菊香还要求医护人员在软环境建设上下功夫,比如,从优质服务抓起,教育每名医护人员对待患者要做到“四要”(检查要全面、会诊要及时、记录要完整、服务要到位)、“六到”(眼到、手到、腿到、话到、心到、情到)、“四多”(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多说一句、多帮一把)。通过争创“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全力打造老年医学康复品牌形象。张菊香说:“我坚信,患者在我院健康卫士的守护下,一定会健康长寿,让他们爱在金秋,幸福在金秋。”
  1995年1月,金秋医院正式挂牌成立,张菊香任党委书记、副院长。当年就出色地完成了一年一度的老干部体检任务,赢得了老干部的认可。第二年,张菊香任党委书记、院长。
  现已89岁的卫生厅老厅长马伯岩说:“张菊香不怕困难,有闯劲,能够顶住各种压力筹建金秋医院。金秋医院建成后,为老同志的医疗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老同志非常满意。”
  从金秋医院筹备至今,21年,7000多个日夜,张菊香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每天不停地行走于门诊与病房之间,与患者聊天,询问病情,解决他们的问题成为张菊香的工作常态,位于门诊部一楼仅有7平方米的院长办公室几乎成了摆设。即便在因参加夜间急诊抢救,突患急性腰间盘膨出后,张菊香也从没休息过一天,依旧强忍病痛奔忙在病房里。
  在金秋医院住过的病人都说,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张菊香,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向她反映,张菊香每次都能立刻给予解决。
  妙手回春 永不放弃
  “没有金秋医院,就没有我的今天。是金秋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是多位被金秋医院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患者的切身感受。
  病人有1%的希望,就要100%地救治!“不放弃”,这三个字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张菊香的心里。
  2002年,一位81岁的老人在家中突发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心跳呼吸已停止。包括金秋医院在内的三家医院抢救人员几乎同时赶到。另两家医院觉得已无抢救意义,陆续离开了,最后只剩下了金秋医院的医护人员。众人的目光投向了张菊香。
  “怎么办?”
  “不放弃!”张菊香回答得斩钉截铁。
  医护人员争分夺秒,进行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心脏按压及电击除颤等心肺复苏术,一次次地调动医院的抢救人员及设备,经过近6个小时的全力抢救,终于把老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通常,在家中出现大面积肺栓塞的死亡率接近100%,对老人的成功救治,在国内实属罕见。这次抢救,金秋医院不仅得到了老人及其家属的由衷感谢,也得到了省内外乃至北京专家的高度赞誉。
  像这样的抢救,在金秋医院还有很多。
  2013年9月5日早8点,患者张仁寿老人心脏骤停,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医生立刻为老人做心肺复苏术,第一轮按压,三次、五次,没有反应,换人第二轮按压,八次、十次,仍旧没有反应。
  有人送来了除颤器进行电击,3下、5下,没有反应,10下、20下,仍旧没有反应。怎么办?按照抢救常规,可以宣布抢救无效死亡,可是,医生依旧没有放弃,在电击第35次时,奇迹终于出现,老人心脏恢复跳动,抢救成功!
  张仁寿老人说:“是金秋医院的不放弃,让我有了今天,抢救我时,金秋医院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做到对患者不放弃,都能把老同志当作亲人,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让我们感觉到了金秋医院就像回到了家一样。”   每一次危重病人的抢救,张菊香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亲自指挥。
  2008年年底,一位多年前患肾癌并手术后,又患冠心病、高血压病40余年在特诊一病房住院的百岁老人,突发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意识丧失、瞳孔散大、肾衰、血压心率下降、呼吸逐渐停止等症状。在这危急时刻,张菊香与专家组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病床旁展开急救,实施气管切开插管、持续性肾透析、纠正离子紊乱、代谢酸中毒等有效的抢救措施。7天7夜,她从未离开医院一步,抢救工作在她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博大的爱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使这位百岁老人的生命体征逐步平稳。
  “既然患者选择了我们医院,我们就得在病人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解除病痛。要是我们医院的水平不够,就请外医院的专家来会诊,决不能耽误病情。”张菊香说。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位老年危重患者在金秋医院重获新生。卫生部曾来函表彰金秋医院是“兵贵神速、配合默契、训练有素的急救尖兵”。
  大医精诚 金秋精神
  2008年7月23日晚,正在巡查病房的张菊香得知患者李云病情恶化,呼吸几近停止。二话没说,张菊香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李云的病房。
  经过了解得知,白天时,76岁的李云还好好的,只不过吃饭时右手拿不起筷子,走路时右腿有些迈不开步。以感冒肺炎被收治住院的李云没把这些症状当回事。没想到,当天晚上,李云突感全身无力,且伴有呼吸困难症状。看到这种情况,张菊香一边安排医护人员准备呼吸机等设备进行抢救,一边命人联系外院专家前来会诊。经过进一步诊断,专家高度怀疑是格林巴利氏综合征。
  依据病情,张菊香又安排院里医生准备给李云做气管切开术,就在即将手术的前几分钟,李云的症状出现转机,张菊香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如今,82岁的李云活动自如,能在自家的园子里种菜养花。她说:“没有金秋医院,没有张院长组织会诊对我进行及时救治,我肯定是活不到今天的。我们全家都感谢张院长。”
  在张菊香的领导示范下,金秋医院视患者为亲人,把患者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服务理念,已经深入每一名医护人员的内心。
  从建院开始,张菊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与他们聊天,对他们反映的问题,要第一时间给予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及时跟患者解释原因。患者心顺了,病就好了一大半。
  俗称的“话聊”就是张菊香常年与老年人打交道总结出来的一个“法宝”。
  在全院的周例会上,张菊香常跟职工讲,住进金秋医院的老人生了病,如果不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他们的压力就更大了。中医讲究三分治七分养,对他们的心理治疗更为重要。
  因此,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让老人感受到关爱,用行动让他们感受到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有患者想吃点特殊的饭菜,张菊香就自己去农贸市场买菜在家做好,送到患者床前;一些特殊的病患需用特殊的中药治疗,为了保证药剂的疗效和安全,张菊香亲自在家熬制;一位内蒙古患者治病困难,张菊香不但为其负担生活费,还带头捐赠医疗费;每逢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十一”、重阳节,医院都会为患者免费包饺子;对于70岁以上的患者,医院还会为他们送上生日蛋糕,为其过生日……点滴行动拉近了医院与患者的距离。
  2014年6月28日一大早,位于沈阳市于洪区的辽宁省委老干部局干休所活动室迎来了几十位老人,等候这些老人的是金秋医院以张菊香为首的义诊团队。义诊团队成员是院内16个科室的临床大夫、主任与专家,他们随身携带心电图机,血、尿常规检查仪,便携式B超机,眼底镜等设备,为老人进行基础检查。
  “金秋医院的大夫们态度太好了,场地小,为了把座位让给老人坐,他们都站着给老同志检查,把这么好的医生带过来给我们看病,这是张菊香院长关心我们,跟我们有感情啊。”说这话的是在干休所大院住了32年的88岁老人李秀玲。
  在干休所大院,提起张菊香,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干休所大院建于1982年,当时有300余位离退休的老同志居住在此。成立金秋医院后,张菊香不定期地组织本院专家到小区义务诊疗,把“医院”搬到社区,方便老人看病。
  1996年年初,张菊香发现住在北陵地区的老人来院看病不方便,她决定购置专用大客车每周一、三、五免费接病人来院就诊。自大客车开通以来,只要不出差,张菊香都会带着药品和血压计跟着客車亲自去社区接老人,十几年来风雨不误,行程10多万公里,接送病人8万余人次。老同志看病,家属陪护,亲友送饭,都乘此车,方便多了,这也为省委、省政府和省直单位解除了后顾之忧。
  自辽宁省委开展“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以来,张菊香多次到法库县罗圈沟村送温暖,为那里的贫困农民送医送药、送米送面,为烈士遗孀送钱送物。在张菊香的协调下,为罗圈沟村修了一条崭新的柏油路,被村民们誉为“金秋路”。
  多年来,张菊香和她的团队用心血和汗水践行着“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近一年里90岁以上住院患者382人次,目前有百岁以上患者11人住院的金秋医院,医护人员团结互助、尊老敬老、勇于奉献、开拓进取、友爱和谐,共同诠释着“团结奉献、严谨务实、科技兴院、争创一流”的“金秋精神”。
  苦乐自知 铸就辉煌
  对患者,张菊香倾尽全力,视同家人;对职工,她襟怀坦荡,公平公正;而对自己的母亲和儿子,她却有着无限的愧疚。
  1995年,张菊香年仅24岁的小儿子在日本留学期间不幸溺亡,为了不影响工作,组织安排她赴日本料理后事,她眼含泪水谢绝了。她说:“人已去世,我再去日本也毫无意义,医院这边还有很多患者需要我。”
  同年9月,张菊香81岁的母亲患了结肠癌。只有深夜她才能守护在母亲的病榻前,第二天,她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那段时间她正为抢救一位公安战线上的老同志日夜工作在病房里,由于抢救成功,延续了老同志的生命,使这位老同志能有机会获得公安部颁发的“金盾”奖章。时隔几天,操劳一生的老母亲永远地离开了她,事后面对母亲的遗像她悲伤至极。
  “虽然我没尽到一个女儿和一个母亲的责任,但我相信,他们在九泉之下会理解我的。”
  21年风雨兼程路,21年无限“金秋”情。
  21年,张菊香带领金秋人让金秋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用事实说明了一切:建院时建筑面积0.7万平方米,现在6万平方米;建院时124张床位,现在742张;建院时126名职工,现在正式职工555人;建院初期年业务收入0.14亿元,2013年已达2.3亿元。医院的神经内科和心血管内科被列为辽宁省重点专科。金秋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医疗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截至目前,金秋医院承担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计划项目48项,其中,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攻关科技项目7项,辽宁省医学高峰建设工程一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张菊香本人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院长”“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30多项荣誉称号,并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二级专家。
  “我到过西方许多国家,辽宁省金秋医院和美国、德国、香港、台湾的一些医院一样好,没想到在中国还有这样一所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省级医院!”
  这是韩国汉达公司年近80岁的老董事长郑仁永在金秋医院就诊后的真实感受。
  郑仁永因患脑血栓后遗症偏瘫,专程来中国治疗。在众多的医院中,他选择了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他说,他从新闻媒介上了解到张菊香院长领导的金秋医院是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医院,他相信这样的医院的服务及医疗水平、就医环境应该让老年人满意放心。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郑仁永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说:“辽宁省金秋医院真棒!”
  76岁,本可以安享晚年了,但张菊香依然心怀赤诚,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忘我地奔波在为老同志服务的路上……
其他文献
新研究发现,每天跑步7分钟,不论快慢,就能降低心脏病死亡风险。该研究已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  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55137名年龄在18~100岁的成年人长达15年,他们发现,坚持跑步锻炼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30%,因心脏病或中风死亡的风险降低了45%。即便每周跑步不足51分钟,即每天约7分钟,每天不足6英里(约9.6公里)也会有效。不仅如此,每周跑步不到一小时,与每周跑步超过3小时的效
期刊
98个中央部门公布2013年度决算  7月18日,2013年度中央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决算密集亮相。截至18日晚7点,已有98个中央部门公开了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决算,公开部门数创下了近年来新高。  从总体情况看,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从以往报送全国人大审查的部门,扩大到除涉密部门以外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和所有财政拨款安排“三公”经费的部门。而且,中央各部门大都在下午5点下班前
期刊
火热的七月中旬,沈阳北陵公园西侧的辽宁省省直机关离休干部活动中心大楼内少了以往的喧嚣,位于四楼的老干部大学已经放假了。而三楼各个活动室仍然全天开放,何志山每天早上8点前肯定来到办公室,为前来活动的老干部服务。  一米八的个头、略显单薄的身材,身穿蓝T恤、蓝长裤,不擅言辞。何志山给记者的直观印象就两个字——“朴素”,而他给朝夕相处的同事们留下的印象,归纳起来还有另外六个字,那就是“细致、勤恳、踏实”
期刊
要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必须牢记,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群众中普通一员,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和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切不可居功自傲、忘乎所以、妄自尊大、无法无天。  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还是看作人民群众的救世主,对于一名党员干部来说,决不是一般的思想方法问题,而是严肃的信仰和世界观问题。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少数杰出人物创
期刊
在领导心目中,他是一名勤于思考的“好干部”;在企业负责人眼中,他是一名服务热情的“好公仆”;在同事们心中,他是一名甘于奉献的“好党员”。他立足岗位,真抓实干,让汽车城“服务之星”闪耀出不一样的光彩。他,就是沈阳汽车城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经济和发展改革局服务科科长张军,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企业的“贴心人”“好保姆”。  “多干点儿累不坏自己”  “只有把服务工作想在前,谋在前,做在前,才能服务到位,事半功
期刊
王亚斌,现任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在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始终殚精竭虑、开拓创新,在全县率先推行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开办了全县唯一一家老年大学,先后荣获“抚顺市新长征突击手”“新宾满族自治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镇里的领导提起他连连称赞,因为他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成效;村民提起他更是倍感自豪:“不管遇到啥事,只要有王书记在,我们就有了顶梁柱、主心骨。”  让队伍强起来  俗话
期刊
他是一名在职党员,不仅积极参加所在社区的各项活动,还热心公益,为居民排忧解难,大家称他是“社区大院里的贴心党员”。屡获“沈北新区优秀公务员”称号的他,名叫张景洋,是沈阳市沈北新区纪委的一名工作人员,家住沈北新区沈北街道福星社区。  居民喜爱的“好老师”  作为福星社区的一名居民,张景洋利用自己的工作专长,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并主动帮助社区开展党员学教活动。在他的帮助下,社区党支部不断完
期刊
在建党93周年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作出新的规范和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积极应对“四大考验”,切实防范“四大危险”,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从源头做起。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不仅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此次印发的《细则》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期刊
在大连市金州新区大孤山街道临港社区,提起派出所民警王善明,上自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学童没有不认识的。他从事社区民警工作十多年,经常放弃休息时间,采取“群众上班我巡逻、群众下班我入户”的错时工作方式入户走访,每当听到群众的诉求,都尽心竭力地帮助解决,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贴心民警”。他先后荣获了“辽宁省马天民式公安民警”“辽宁省模范社区民警”“大连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等称号。  做和谐社区的忠诚卫士 
期刊
在葫芦岛市连山区,提起史艳美的名字,老干部们都赞不绝口:“她用心点亮这漫天夕阳晚霞,她是我们的‘贴心小棉袄’。”在连山区委老干部局局长岗位工作的6年间,史艳美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细心,竭诚为老干部服务,让老干部们由“只是近黄昏”变得“夕阳无限好”。  服务理念:甘当“孺子牛”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如果他们有困难,我们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