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春首次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台前幕后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rhi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长春,1909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河口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母亲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父亲为了糊口,到城里靠为人做鞋度日,刘长春则与爷爷住在河口农村。虽然生活艰苦,吃穿条件都很差,但因每天上山放羊砍柴,在山丘爬上爬下,使他从小就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不久,爷爷看他一天天长大,便把他送到城里读书。此时的大连已被在日俄战争中战败的沙俄拱手“让”给了日本。童年的刘长春亲眼目睹了“新统治者”对中国人的严酷统治和精神上的侮辱,他本人也时常被日本大人甚至是小孩谩骂。他忍无可忍时,便在街头和日本学生厮打起来,就算是被打得遍体鳞伤也不服输。爱国的种子已深深植根在他年幼的心灵之中。
  因居家离学校较远,刘长春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来回奔跑,日子久了,他的跑步速度也练了出来。上小学四年级时,他有幸参加了大连市中小学运动会。在中日中小学生田径对抗赛中,刘长春以优异成绩战胜了所有的日本少年选手,显示了他的田径才华。1927年12月,18岁的刘长春进入由东北最高军政长官张学良将军任校长的东北大学预科学习和训练。1928年10月,张学良将军在沈阳组织了中、日、德三国田径对抗赛,刘长春又一举击败日本著名选手吉岗,成为当时远东地区跑得最快的人。在随后的1929年5月沈阳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再次打破100米、200米、400米三个短跑项目的全国记录,其100米成绩可与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冠军的成绩相媲美。由于体育成绩优异,刘长春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赏识,每月给其30块银圆的补助,还为他重金聘请了一名德国教练,使他的学习和训练取得显著进步,并于1930年在杭州旧中国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连夺100米、200米、400米三项全国冠军。
  
  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因东北大学校舍距离北大营不远,那一夜刚熄灯不久,猝不及防的爆炸声将刘长春和同学们从睡梦中惊醒,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军民的暴行,眼睁睁看着东北大好河山落入敌手。为了不给日寇当“顺民”,他筹措路费跟随东北大学迁往北平。次年9月,刘长春回大连探亲,刚到家的第二天一早,一个伪警察就闯了进来:“听说刘先生回来了,跟我走一趟吧!”随即便将他带到了警察署。一见面,日本警官一改往日凶神恶煞的模样,假惺惺地向刘长春问长问短,随后便煞有介事地对他说:“这些天刘先生请不要出去,我们有事要随时找你,希望先生要随叫随到。”回家后,刘长春便发现自己家已被陌生人监视起来,他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何事,但一种不祥的预感促使他决定马上离开这里到北平去。那天,刚好有一名同学来家看望他,于是刘长春一面让妻子回娘家筹措路费,一面跟同学换了衣服,由同学在家中假扮自己吸引特务的注意。当晚,刘长春带着家人为他筹到的70元旅费,借着夜色,巧妙躲过日本特务的监视,连夜乘船南下赶到天津,随后再转至北平。
  此时,《泰东日报》已先后5次发表了关于刘长春代表伪满参加奥运会的报道。其中5月21日的标题是:“世界运动会,新国家(伪‘满洲国’)派选手参加,刘长春、于希渭赴美”;5月30日的报道则是“奥林匹克大会复电承认满洲国的建议,且要求满洲国速交国旗与国歌”。随后,《朝日新闻》也转载了这条消息。然而当时的刘长春对此还一无所知,到了北平后才从爱国学生那里得知日本人的阴谋。义愤填膺的刘长春马上借接受记者采访之机,义正词严地表达自己良心尚在,热血尚流的心迹:“岂能忘掉祖国,为傀儡伪国做马牛!”随后他又在5月末的《大公报》上郑重声明:“伪报所传,纯属虚构谎言。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绝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再次表达了中华儿女绝不当亡国奴的决心。刘长春的声明受到国人的高度赞扬,也引起同样有家难归的张学良将军百感交集。张学良事后对刘长春说:“你的声明,我看过了,有骨气!”为防意外,刘长春让父亲举家迁至旅顺躲避,但日本警察还是在旅顺找到了刘家的住处。卧床不起的刘父在日寇数次逼迫下不得已连忙发急信催刘长春回家,刘长春却坚定地回答道:“我是中国人,绝不会给汉奸政府当代表。”
  
  而此时的蒋介石政府对这一事件却置若罔闻,既无心出兵收复失地,也不采取措施抵制日伪阴谋,反而以“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为借口,宣布不派运动员参加第10届奥运会。刘长春的声明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许多爱国人士在赞扬刘长春的同时,纷纷认为既然日寇扶持下的傀儡国已先下手,中国就必须“当仁不让”,应立即选派参赛选手征战此次奥运会。中国选手的出征不仅是体育的竞赛,更大的意义在于粉碎日寇企图把伪满洲国塞进奥运会,从而骗取世界各国承认的阴谋,在政治上赢得成功。经过当时东北大学体育系主任郝更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兼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席董事王正廷等人的奔走呼号和积极努力,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一事终于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同意,但当局却不出一文钱的参赛经费,完全由参赛组织者自理。张学良闻知此事后十分感叹和气愤,决定个人出资支持刘长春赴美参赛,以“粉碎日、伪阴谋”,“扬我民族之精神”。
  
  四
  
  1932年7月1日,东北大学隆重举行学生毕业典礼,张学良将军身着戎装来到会场,他动情地向全校师生庄重宣布:“同学们,同胞们!想想东北的父老兄弟姐妹在水深火热之中,被日寇铁蹄恣意践踏,堂堂五千年文明之中华民族落后于世界强国之后。学良身为东北军司令,于心有愧。为粉碎日、伪阴谋,扬我民族之精神,本司令决定捐赠8000银圆特派应届毕业生刘长春和于希渭为运动员,宋君复教授为教练,代表中国出席第10届奥运会。刘长春同学此次参加世界运动会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意义无穷。愿君用其奋斗精神,扬我民族正气!”随后,东北大学以张学良的名义,致电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席董事王正廷和协进会董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由他们急电奥委会为刘长春和于希渭报名。然而,由于此前国民党政府已经宣布不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后虽经张学良和各方努力使中国选手得以参赛,但时间已过了奥运会的报名期,对没有奥运参赛经验的中国来说,交涉此事的难度可想而知。由于王正廷是民国时期老资格外交官,又是当时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后为终身委员),在国际奥委会有一定的影响力,经过他和张伯苓等人的积极争取,国际奥委会终于复电表示同意,并在很短时间内匆忙办妥中国代表队的参赛事宜,此时距奥运会开幕仅有1个月时间。
  在各界人士的安排和赞助下,刘长春等6人组成的中国队终于在7月8日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从上海启程如期赴美参赛,而另一位参奥选手于希渭却被日伪军警软禁在家中没有成行,使刘长春成了惟一参赛的中国运动员。当他经过25天的长途跋涉,形单影只地出现在洛杉矶奥运赛场时,当地数家著名媒体刊登出他出场的全身照片,上面写着“中国4万万人的惟一代表——刘长春”。此时此刻,在刘长春遥远家乡的白山黑水,2万多抗联义勇军战士正在浴血抗击着20多万日本关东军;而在太平洋彼岸的奥运赛场上,刘长春则身穿象征白山黑水的上白下黑运动服,以另一种抗争方式强烈表达着中国人民决不屈服任何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和民族尊严。虽然由于长途跋涉,使刘长春因体力下降未能发挥好自己的水平,未进入决赛,但他代表中国参赛,本身就挫败了日本骗取国际社会承认伪“满洲国”的阴谋,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与尊严,在政治上为中国赢得了高分。
  奥运比赛结束后,刘长春在当地华侨的捐助下得以凑足路费回国。1933年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上,刘长春再次以优异成绩获得100米和200米两项全国冠军。1936年8月,他第二次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同样由于28天艰辛的远航跋涉,致使体力不支未能取得好成绩。1937年底,刘长春在南京因训练时腿部受伤而被迫退役。1938年刘长春来到北京,在颐和园附近的一家饭店打工谋生,看到祖国支离破碎、民众穷困潦倒,刘长春始终郁郁不得志。后来他又辗转于上海、沈阳等地直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刘长春成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师,他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培养学生上,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过中国奥委会副主席,著有《田径指导法》、《田径裁判法》等书。
  1983年3月,刘长春因病去世,终年74岁。刘长春和这场维护国家主权的奥运参赛斗争虽然已过去70多年了,但它却在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对奥运精神的注入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