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雅的精神生活成为人们更新的追求,社会上也由此产生了大批的艺术爱好者,很多徘徊在艺术校门外的人渴望步入艺术殿堂,通过艺术教育发展自己的兴趣,挖掘自己的价值。随着学生对接受艺术教育的渴求和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的增加,艺术教育规模也急剧扩大,近年来,国内艺考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了艺术院系或艺术专业,且招生人数每年都在扩大。
关键词:艺术;经济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73-02
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关,也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有关,这对于教育发展而言是好事。但在规模扩大的背后,教学保障机制方面不可否认也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教学理念偏颇、教学模式单一、专业设置不合理、生师比例失调、实践教学欠缺。
扩招导致的艺术类院校在教学中出现以上种种问题,这种现状实质上是在多种综合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其成因具有很大程度的复杂性。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同时也会收到政策的制约。
一 社会因素
艺术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推进艺术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自身更是责无旁贷。但这也绝不仅仅是政府和高校自身的事,它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社会是整个人才培养链条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将流向社会的各行各业,知识只有与经济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人才质量最终也需要接受社会的评判和检验。
艺术院校本身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艺术院校的学生参加实践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主要场所,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场所和设施,但仅局限于学校的实践训练是狭隘的,艺术院校的学生更应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来。但现实中,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是有限的,不能充分满足學生进行实践训练的需要,这一方面与扩招大背景有关,随着扩招的逐年展开,艺术院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队伍的急剧膨胀使社会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接受实践训练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加大,但在一味追求像艺术教育要人才、要质量的同时却缺少对艺术人才的培养,社会在支持艺术院校做好扩招后的学生培养工作,积极建立和谐顺畅交流机制方面还存在欠缺。对艺术类院校来说,社会实践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机会,使学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艺术实践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同时艺术实践也是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只有在参与到艺术实践当中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社会实践平台的缺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校教学的效果,尤其是扩招后,在学校实践教学设施不够完备的情况下,社会更应该协助学校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践得到提升。
二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扩招导致的艺术类院校在教学保障机制方面出现的问题容易被人感知,分析学校自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领导层价值观念的偏颇。领导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领导理念偏颇会导致学校发展的盲目性和级别的随意升级。中国的艺术类院校在这场扩招运动中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爆炸式发展,涌现出众多的艺术高校暴发户。但只要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实很多艺术类院校的发展是盲目的、互相雷同的,在进行着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根本就不具有各自的特色。部分领导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出政绩,面对着强大的扩招洪流,不能处理好学校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扩大学校规模,在扩招运动中分得一杯美羹。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会导致艺术类高校没有把握好扩招的“度”,速度过快,犯了急于求成的毛病;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扩招后对专业类型和性质的把握存在欠缺,扩充专业,不论其是否具备条件、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就一哄而上,正是领导的这种功利心理使艺术类院校大跃进式的扩招背后存在隐患。
2.教师教学观念、方法陈旧。扩招大背景中,相对学生数量的剧增,教师的培养与引进速度却是缓慢的,扩招后,教学改革、专业结构的变需要教师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艺术类院校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对新的学术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拓展,但即使在高校扩招步伐加快、在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未改变,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和缺乏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原用以前的模式,在现有的教科书中难以体现新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高校大多教师仍沿用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实现以课本为中心的科班教育向以提高创新能力、创业和就业综合能力为主的专业教育的转变,这样就很难适应扩招后学生发展的多样需求和社会对多样性人才的需要,与创造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背道而驰。
3.利益的驱使也是艺术类院校扩招后在教学保障机制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教育产业化使教育成了商品,一些院校以此为商机谋取利益,有的院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合格的师资,临时抱佛脚外聘教师,临阵磨枪,匆忙上岗,这无疑导致了艺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人才的流失。学生热衷于什么专业,社会流行什么“花样”,学校就开设哪儿些专业,唯利是图,缺乏对行业发展的前瞻性预测。这种情形造成了低层次艺术人才的简单积压,加剧了就业的竞争压力。在经济规律的调节之下,也就导致了艺术类职业低层职位经济效益的低下。 三 制度因素
完善的学校检查和评估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最终都要接受检查和评估,这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促进。然而,就目前形势来看,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保障机制尚待构建和完善,这一方面是因为制度的不健全,另一方面也是现实中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结果。评估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比如,艺术类院校的教学基地、教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缺少相应的评估機制,外在的压力不够,且外在压力不能很好地内化为艺术院校自身发展的动力,这样就很有可能使学校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也就难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艺术院校间的竞争格局。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艺术类院校课程改革、师资建设、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动力不足,这样最终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艺术院校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教改革的要求。一方面,艺术类院校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不完善,从外部看,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国家行政管理过细、教师编制、职务晋升、聘任与辞退等,学校缺少或没有自主权;从内部看,教师队伍管理缺乏合理的组织建构,缺少从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需要进行统筹安排,管理部门林立,职能单一,各管一块,使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提高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管理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从整体上看,我国艺术类院校教师队伍管理仍然缺乏活力,教师队伍管理缺乏合理的流动机制,师资管理模式相对封闭等等。这些教师评价机制的缺失会大大降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扩招带来的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下滑与社会需求增长过慢和实践要求过高形成了主要矛盾,由此在教学保障机制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及学生自身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要把握好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诚然,我们只能从教育角度看到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但是在与学生实际接触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个体的特殊性与未来不可预知的无奈,文凭拿到手不是结束,仅仅是是一个开始。用负责的态度教书育人,用发展的眼光去放眼未来,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同时,在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上我们还有太多的困难要面对。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学习艺术,并用之谋生,而且能快乐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让我们这些老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苦寻找,默默思考,耐心从教。
作者简介: 赵雪伊,出生年月:1984年2月12日,女,籍贯:山东高密,2010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现供职沈阳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关键词:艺术;经济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73-02
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关,也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有关,这对于教育发展而言是好事。但在规模扩大的背后,教学保障机制方面不可否认也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教学理念偏颇、教学模式单一、专业设置不合理、生师比例失调、实践教学欠缺。
扩招导致的艺术类院校在教学中出现以上种种问题,这种现状实质上是在多种综合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其成因具有很大程度的复杂性。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同时也会收到政策的制约。
一 社会因素
艺术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推进艺术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自身更是责无旁贷。但这也绝不仅仅是政府和高校自身的事,它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社会是整个人才培养链条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将流向社会的各行各业,知识只有与经济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人才质量最终也需要接受社会的评判和检验。
艺术院校本身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艺术院校的学生参加实践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主要场所,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场所和设施,但仅局限于学校的实践训练是狭隘的,艺术院校的学生更应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来。但现实中,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是有限的,不能充分满足學生进行实践训练的需要,这一方面与扩招大背景有关,随着扩招的逐年展开,艺术院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队伍的急剧膨胀使社会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接受实践训练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加大,但在一味追求像艺术教育要人才、要质量的同时却缺少对艺术人才的培养,社会在支持艺术院校做好扩招后的学生培养工作,积极建立和谐顺畅交流机制方面还存在欠缺。对艺术类院校来说,社会实践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机会,使学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艺术实践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同时艺术实践也是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只有在参与到艺术实践当中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社会实践平台的缺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校教学的效果,尤其是扩招后,在学校实践教学设施不够完备的情况下,社会更应该协助学校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践得到提升。
二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扩招导致的艺术类院校在教学保障机制方面出现的问题容易被人感知,分析学校自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领导层价值观念的偏颇。领导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领导理念偏颇会导致学校发展的盲目性和级别的随意升级。中国的艺术类院校在这场扩招运动中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爆炸式发展,涌现出众多的艺术高校暴发户。但只要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实很多艺术类院校的发展是盲目的、互相雷同的,在进行着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根本就不具有各自的特色。部分领导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出政绩,面对着强大的扩招洪流,不能处理好学校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扩大学校规模,在扩招运动中分得一杯美羹。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会导致艺术类高校没有把握好扩招的“度”,速度过快,犯了急于求成的毛病;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扩招后对专业类型和性质的把握存在欠缺,扩充专业,不论其是否具备条件、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就一哄而上,正是领导的这种功利心理使艺术类院校大跃进式的扩招背后存在隐患。
2.教师教学观念、方法陈旧。扩招大背景中,相对学生数量的剧增,教师的培养与引进速度却是缓慢的,扩招后,教学改革、专业结构的变需要教师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艺术类院校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对新的学术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拓展,但即使在高校扩招步伐加快、在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未改变,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和缺乏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原用以前的模式,在现有的教科书中难以体现新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高校大多教师仍沿用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实现以课本为中心的科班教育向以提高创新能力、创业和就业综合能力为主的专业教育的转变,这样就很难适应扩招后学生发展的多样需求和社会对多样性人才的需要,与创造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背道而驰。
3.利益的驱使也是艺术类院校扩招后在教学保障机制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教育产业化使教育成了商品,一些院校以此为商机谋取利益,有的院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合格的师资,临时抱佛脚外聘教师,临阵磨枪,匆忙上岗,这无疑导致了艺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人才的流失。学生热衷于什么专业,社会流行什么“花样”,学校就开设哪儿些专业,唯利是图,缺乏对行业发展的前瞻性预测。这种情形造成了低层次艺术人才的简单积压,加剧了就业的竞争压力。在经济规律的调节之下,也就导致了艺术类职业低层职位经济效益的低下。 三 制度因素
完善的学校检查和评估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最终都要接受检查和评估,这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促进。然而,就目前形势来看,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保障机制尚待构建和完善,这一方面是因为制度的不健全,另一方面也是现实中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结果。评估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比如,艺术类院校的教学基地、教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缺少相应的评估機制,外在的压力不够,且外在压力不能很好地内化为艺术院校自身发展的动力,这样就很有可能使学校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也就难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艺术院校间的竞争格局。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艺术类院校课程改革、师资建设、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动力不足,这样最终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艺术院校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教改革的要求。一方面,艺术类院校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不完善,从外部看,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国家行政管理过细、教师编制、职务晋升、聘任与辞退等,学校缺少或没有自主权;从内部看,教师队伍管理缺乏合理的组织建构,缺少从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需要进行统筹安排,管理部门林立,职能单一,各管一块,使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提高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管理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从整体上看,我国艺术类院校教师队伍管理仍然缺乏活力,教师队伍管理缺乏合理的流动机制,师资管理模式相对封闭等等。这些教师评价机制的缺失会大大降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扩招带来的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下滑与社会需求增长过慢和实践要求过高形成了主要矛盾,由此在教学保障机制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及学生自身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要把握好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诚然,我们只能从教育角度看到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但是在与学生实际接触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个体的特殊性与未来不可预知的无奈,文凭拿到手不是结束,仅仅是是一个开始。用负责的态度教书育人,用发展的眼光去放眼未来,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同时,在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上我们还有太多的困难要面对。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学习艺术,并用之谋生,而且能快乐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让我们这些老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苦寻找,默默思考,耐心从教。
作者简介: 赵雪伊,出生年月:1984年2月12日,女,籍贯:山东高密,2010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现供职沈阳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