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鸡儿”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jizh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鲁西南、冀中一带农村,作为传统民俗,会在立春,民间称为“打春”的这一天,古人往往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在立春给孩子“戴春鸡儿”。
  刚进腊月,家有孩子的农家婆媳,便从针线筐儿里翻捡出平日裁袄做裤时剪剩下的花布头儿,开始缝制“春鸡儿”。民俗上一般是村里或者是家里的老人缝制春鸡。鲁西南有些地区还会特意请孩子们未出嫁的姑姑给孩子缝制“春鸡儿”。
  据老辈人说,“鸡”和“吉”同音,取个吉祥之意。其次,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立春这天开始戴,也象征孩子从小开始便“吉”星高照了。民俗上鸡能食五毒,给小孩子们“戴春鸡儿”也有驱邪攮灾之意。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过去农村贫穷,一到春天,就出现粮荒,断炊的、出门讨饭的并不鲜见,农人穷怕了,让孩子在立春这天“戴春鸡儿”,期盼将来能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从此不再遭受鸡(饥)荒之苦。
  立春这一天,小孩子的身上带的春鸡越多,说明孩子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佩戴时要求男左女右,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一般在正月十六到庙会上将布鸡扔掉。未种牛痘的孩子所佩戴的布鸡要衔一串黄豆,几岁串几粒,称作“鸡吃痘”。
  春鸡要做起来,先把花布料按所需的鸡样子剪好,再用花线缝上,缝合时留下一小口儿,把烂布头、棉花、小米、小豆从小口塞进去,最后将口缝上。这样春鸡雏形便做好了。接下来,用黑线帮春鸡缝出眼睛,一小撮儿五色彩线缝在春鸡的屁股上作尾巴,一只俊俏的春鸡便栩栩如生了。如果手巧的媳妇觉得还不够完美,就再用红布缝成小巧的红辣椒,红辣椒的顶端上有一小块绿布。最后用线把这个可爱的小红辣椒吊在春鸡的嘴巴下,晃晃悠悠的,煞是可爱。春鸡完成了,在“打春”的头天晚上,媳妇们就将春鸡缝在孩子的棉袄袖子挨肩膀的位置上。男孩的春鸡缝在左边,女孩的春鸡要缝在右边,使之符合“男左女右”的老传统。要是缝制了两只春鸡,就不论孩子的性别了,一个袖子上缝一只,看起来更花哨喜庆,把孩子衬托得更加俊俏可爱。
其他文献
位于广州黄埔区庙头村的南海神庙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供奉着南海水神洪圣广利大王。南海神庙是中国曾经的东南西北四座神庙中仅存下来的一座。而这座神庙,有一个别名“波罗庙”,并引出了一个“波罗鸡”的民俗故事。  传说古代波罗国船队经此地,贡使达奚司空上岸参拜,并种下了两棵波罗树以作纪念。达奚司空因种树、观景,误了时辰,没登上返程的船队,他每日立于土墩眺望,后来化为石人。村民便把他
期刊
关于鸡,传说女娲创造万物的时候,先造六畜,后造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正月初一为鸡日,鸡为第一日所造,表面看是动物,实际上却是某一特定空间方位——东方的象征。先民们以东方日出,白昼取代黑夜的自然现象为蓝本,光明从东方开始,而雄鸡司晨,驱除了黑暗阴影,顺应了夜消昼长,自然成为人们心中光明的象征。  鸡除了是光明的象征,还从鸡中衍生出了凤凰。《山海经》记载:“鸡凤同源”,人肖鸡画凤,创造出神羽
期刊
中国是最早与茶结缘的国度,茶文化源远流长。我国饮茶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约公元前5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先秦时,已有被称作“荼”的茶出现,人们取之生嚼鲜叶,烹煮梗叶。那时的饮茶多为解渴药饮,尚无专用茶具,只是使用一般饮食器皿装盛。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器物宽把带流黑陶盖杯(镇江博物馆藏),与双耳陶壶等都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饮水器与盛水器,也用于饮茶,分布在钱塘江下游与太湖地区,
期刊
斗鸡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娱乐之一,在《战国策》中即有“斗鸡走狗”的词语。《列子》中也有为周宣王养斗鸡的故事,还引出一个成语“呆若木鸡”,唐玄宗李隆基更任命一名叫贾昌的孩子专门训练斗鸡,对其十分宠爱,天下号为“神鸡童”,民间都传唱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贾昌培养的是什么鸡品种,现在已经无考,但斗鸡这种民间娱乐就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国内的斗鸡,主
期刊
蓝印花布 底蕴深厚  在南通市内,有一个蓝印花布博物馆,这里可谓蓝印花布的一本百科全书。一进门就看到了两台木制织布机,屋子里、墙壁间,就连走廊上,都挂满了一排排蓝印花布及服饰成品,有花布、门帘、桌布、包袱布,也有被面、床单、枕巾、小儿肚兜,还有围裙、头巾、外衣等,动静结合的表演展示着古今蓝印花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述说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看着那静谧的蓝,纯净的白,
期刊
[摘 要]国画是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必须要对国画创作进行深入研究,这既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表达。本文首先分析了国画创作中情感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几种情感在国画中渗透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中国画 情感渗透 国画创作 临摹  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语言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国画画面上丰富的内容,也是传情达意的方法之一。在《还珠格格》中,小
期刊
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由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顺德区博物馆主办的“民俗与水神信仰研究——广东民俗学术研讨会”在美丽富饶的顺德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得到了顺德区委宣传部(区文化体育局)、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和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论坛上,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洪楚平,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肖海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期刊
春节的时候,广东江门开平县水口镇联竹乡镇濠、茂竹雨村的年货市场上鸡啼声四起,引来一群孩子围观,原来,吸引他们的不是真正的鸡,而是泥鸡玩具。  泥鸡在镇濠、茂竹雨村,有一段传说:某财主雇有一小长工,是个养着一只小公鸡的孤儿,人鸡相伴,形影不离。一次,孤儿不小心把黑豆、黄豆混杂了,财主限他一个早上要拣开来。孤儿正发愁时,只见小公鸡“喔喔”地叫唤,全村的鸡都来了,公鸡拣黑豆、母鸡拣黄豆,不消一个时辰,豆
期刊
在闽南婚俗中有一只“引路鸡”必不可少。“引路鸡”又叫“夫妻鸡”。姑娘定亲后,家长在备办嫁妆的同时,必须选购一对健壮无病的公鸡和母鸡,公鸡的要刚会啼明,母鸡必须即将下蛋。把这两只鸡养在笼中,好生侍候,保证其精神抖擞。到了女儿出嫁这天,父母扯几尺红纱绳,一头绑住母鸡的脚,一头捆住公鸡的脚,然后,把它们抱进新饭篮中,由两个女伴娘送到新郎家。待新娘入洞房,随即有人上前为“夫妻鸡”解绳,把它们放到婚床下。这
期刊
“踢鸡”盛行于土家族年轻姑娘们中间,每到农闲和农历正月,到处可见。土家族山寨踢的鸡有两种:一是草鸡,将干苞谷壳撕成1厘米宽的细条后,从蒂处往两边分成相等数,再用手揉搓几下而成;二是鸡毛鸡,即从外地传入的鸡毛毽。土家族少年儿童中间盛行的是就地取材,制作简便的草鸡。踢鸡的基本动作有:磕、勾、拐、盘四种。“磕”,用膝盖将鸡弹起;“勾”,用脚尖勾踢;“拐”,用脚外侧反踢;“盘”,用脚两侧交换向内踢。踢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