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切口预劈核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核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_yv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1.8 mm微切口预劈核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E)治疗核性白内障的效果及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12月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120例核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1.8 mm微切口预劈核PE治疗60例(预劈核组),采用1.8 mm微切口未劈核PE治疗60例(未劈核组)。记录两组有效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1 d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全眼散光程度、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

结果

预劈核组有效超声时间和超声能量明显低于未劈核组[(44.04 ± 8.93) s比(59.03 ± 9.98) s和(11.29 ± 1.08)%比(14.15 ± 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39和5.289,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前1 d和术后1 d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劈核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未劈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全眼散光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劈核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明显大于未劈核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和变异系数明显小于未劈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8 mm微切口预劈核PE治疗核性白内障,可以有效改善术前全眼散光程度,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度更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分析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MRI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科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3例。所有研究患者运用MRI、与常规序列和DWI检查,基于临床诊断金标准分析MRI在诊断宫颈癌临床分期中发挥的效能。结果:从MRI分期结果与病理分期结果比较得知,有59例临床分期结果符合病理检查结果,由此说明MRI分期结果与病理结果有着显著的一致性,其中P>0.05,P=0.1456。结论: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应用MRI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尤其在判断宫颈癌时阴道、子宫、宫旁
目的:观察和探讨B超诊断巧克力囊肿低回声区与高回声区特点区别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囊肿90例的特点,90例患者均行妇科B超检查。结果:90例患者B超检查中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巧克力囊肿。通过B超发现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8例,与病理诊断符合15例,占83.33%,均为多房,其中单侧13例,双侧2例;B超诊断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6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15例,占93.75%;B超诊断卵巢囊性畸胎瘤20例,与病理诊断符合18例,占90.0%;B超诊断
目的:分析急诊床旁超声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急诊收治的6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对上述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CT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作为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检查时间、漏诊率以及误诊率。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检查结果,实验组患者检查结果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均优于对照组,同时漏诊率、误诊率低于对照组,检查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