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法.破解养老困局》的公共性缺失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大家看法·破解养老困局》进行了公共视角解析,发现其存在公共性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讨论游离于主题,使主题不够深刻;二是嘉宾出场方式,主持人调侃,刻意制造现场观众的参与等娱乐化表现形式,消解了话题的严肃性。
  关键词:《大家看法·破解养老困局》 公共性 缺失
  
  在利益主体日益分化、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和公众权利意识逐渐觉醒的当下,提倡主流媒体的公共性是一种理想,也是必然的方向。新闻评论也要如此,目的是通过对公共事件的多元讨论,达成思想的理性交流,实现或提升公众利益。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选择涉及公共利益的话题评说;二是立论的最终目的是有益于公众;三是意见多元,尤其要让当事者发出声音来;四是论理理性,即要深刻分析,揭示事物的原因、意义、趋向等。
  2010年12月5日,央视《大家看法》周末特别节目《我建议》播出《破解养老困局》,邀请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官员、公众等评说当前社会养老话题,力图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虽然选题涉及公共利益,讨论的目的是试图增进公众福祉,但节目在诸多方面是缺失公共性的。
  公共性缺失之一:深刻消解于主题游离
  广东中山市一位老人在家摔伤死亡,7年后即2010年1月才被发现。节目以此为由头引出我国面临养老困境:
  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经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甚至达到了70%,农村留守老人的人数更是达到了4000万。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同时,在另一方面,截至2009年底,国内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的床位数只有266.2万张,很多养老院甚至要排队两年以上才能进入。而伴随若干年后银发浪潮的来临,养老机构不堪重负和床位严重短缺的局面将愈演愈烈。①
  上述文字点明了主题,但节目公共性能否实现取决于对其探讨是否深刻,而深刻的前提是讨论要紧扣主题,即要有针对性,不能空谈。但是该节目不仅回避了诸如困境成因等重要问题,而且围绕建议展开的评说也大多游离了主题,导致公共性的消解。
  节目共四小节。在第一小节,嘉宾陈新欣建议政府给予子女补贴,重回家庭养老。片头已经点出居家养老缺失是困局前提之一,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此建议是善良的愿望而非理性的声音。
  围绕建议,三位嘉宾和两位现场观众参与了讨论。第一位观众的发言局限于家庭是否会诚信使用国家补贴,第二位的发言则基本和建议没有关联;嘉宾査九星除了认为中国不具备实现建议的条件外,空谈养老不是简单的物质问题,而是关乎情感和传统道德的问题;学者方楯则高谈国家要有多少钱花在民生问题上。讨论看似热烈,但或停留于表象或游离于主题,对深入分析问题没有多少帮助。
  只有嘉宾方嘉珂试图探讨建议不可行的社会原因。
  方嘉珂:这里头问题很多,整个中国内部是开放的,它这种人员流动性很复杂。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太好的主意。②
  如果沿着该思路讨论下去,有可能建构出节目的深度来。但主持人却将话题引向更为抽象的物质帮助,而陈新欣的回答则进一步游离了主题。
  主持人:这样,我们把这10万元或者15万元更抽象一些,我现在想请二位来发表观点。如果政府给年轻人一些物质上的帮助,然后帮助他们履行赡养义务,能不能解决问题。
  陈新欣:我觉得你要政府给年轻人物质上的帮助,还不如把这钱给老人呢。老人手里有钱了,子女可孝顺了;老人手里没钱了,子女……(被主持人打断)③
  这样,一个深入探讨的机会就被游离于主题的热闹争论悄然消解。
  在第三小节,嘉宾陈新欣提出依靠社区养老。这不失为一个好建议,如果围绕该建议如何制度化展开讨论,节目也会走向深入。但陈新欣主张的具体措施是通过做义工积攒时间储蓄解决养老难题,即志愿者服务养老。这可以解决局部问题,却仍然是道德而非社会制度层面的思考,深度不够。对具体措施的争论构成此小节的主体,一位现场观众的反对发言又将节目引向对措施的道德审视,其是否可以制度化的探讨则没有了空间。总之,节目大部分章节游离于主题,在本可以深入探讨的环节也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表象激烈的争论,呈现的是碎片化了的养老图景,公共性在主题的游离中碎化、消解。
  公共性缺失之二:严肃消解于娱乐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节目元素。如果形式适合内容,可以提升传播效果;反之,则制约内容传播,甚至消解其特性。养老困局是严肃话题,虽然不一定坐而论道,但讨论也要郑重其事。可惜的是,形式的娱乐倾向高度弱化了话题的严肃性,进而消解了节目的公共性。这主要表现在嘉宾出场方式,主持人调侃,刻意制造争论等环节。
  首先,嘉宾的出场方式冲淡了话题的严肃性。节目共邀请了六位嘉宾: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全国妇联研究所原副研究员、家庭问题专家陈新欣,天津鹤彤老年福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方嘉珂,著名社会学者李楯,《中山商报》副总编辑査九星,广东省中山市民政局副局长蓝海斌。
  这六位嘉宾并不同时出场。刘红宇在节目4分钟左右最早出场,陈新欣在5分钟左右、方嘉珂在8分钟左右、李楯、査九星在11分钟左右、蓝海斌在31分半钟左右出场。根据需要调配嘉宾出场顺序和时间增加了悬念,也使结构灵活、节奏多变,但也淡化了庄严,对于养老这一话题并不适用。另外,嘉宾在摇滚轻音乐中出场,并得到现场观众的掌声欢迎,这更适合娱乐话题。公共话题嘉宾,出场应该简炼、庄重,否则,当严肃消解之后,公共性也将大打折扣。
  其次,主持人调侃消解了谈话氛围的严肃性。公共话题讨论应该在较为庄严的氛围中展开,欢快的背景音乐已经对此造成了消解,主持人不恰当的调侃更使节目远离了严肃。庄严氛围能使人理智思考,推动对问题的理性分析和解决。当庄严转变为轻松甚至滑稽时,思维也就轻浮起来,而缺乏深沉与理性的讨论对公共性只能是有害而无益。
  再次,刻意追求现场观众参与也消解了节目的深度性。为了营造氛围,主持人刻意发掘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的冲突。节目共有五次这样的争鸣,却没有一次推进问题的深入分析。在第一小节,当嘉宾陈新欣建议政府补贴时,绝大部分现场观众赞同,一位穿绿衣服的女观众举了反对牌,主持人请她发言,形成第一次争鸣。正如前文所述,她反对的原因是担心家庭联合作弊。这是问题的末节,关注于此转移了公众的注意力。当陈新欣说老人有钱儿女就更孝顺时,一位观众举牌赞同,被邀请发言,这是现场观众第二次发言,但是发言者顾左右而言他,谈起了自己怎样孝敬老人来。在第三小节,当陈新欣提出要志愿者养老时,一位身为志愿者的现场观众发言反对。前文已经说到,他将讨论引向了对志愿者服务的道德审视,这恰恰消解了探讨的深度。发觉并追踪争论焦点,在现场观众和嘉宾之间制造争鸣,对娱乐节目来说是很好的策略,但对严肃节目却是消解特性的天敌。
  《大家看法·破解养老困局》选择了一个公共话题,试图通过嘉宾和现场观众的讨论营造多元的舆论空间,进而促进问题的理性解决。节目选题和立论是有公共性的,但公共性最终消解在对既定主题的游离中,也消解在传播形式的娱乐化倾向中。节目表现出来的公共性困境在话题型评论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对其制约因素和解决策略的探讨尚需努力。
  注 释:
  ①②③根据《大家看法·破解养老困局》解说词整理。
  参考文献:
  1.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甘肃社会学刊》,2006(4)。
  2.张金海、李小曼:《传媒公共性与公共性传媒》,《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11)。
  3.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6)。
  4.冉华:《中国传媒公共话语领域的建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9)。
  5.李晓芳:《热点事件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公共性实现》,《传媒观察》,2010(5)。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中文系)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学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推出了以“正大气象”命名的阵容强大的首届院展。这是该院成立三年来院聘画家和院内画家的美术创作大检阅,也是他们的学术研究大总结。中国艺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主张以关心为核心来组织教育,诺丁斯认为,关心视角下的道德教育包括: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它对于建构关怀型德
学位
该研究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15只健康家猪在进行不同压力的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以观察7个不同压力阶段(0、5、10、15、20、25、30cmHO)PEEP过程中循环,肺功能的
摘 要 阅读是数学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是思维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进行“数学阅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 数学阅读;内涵意义;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173-01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自苹果iPhone采用了内置电池设计以来,移动电源代替了备用电池作为主要的能源补给设备崭露头角,近两年来Android手机也逐步采用内置电池设计,进一步推动移动电源的普及。据统
摘 要 阅读和写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途径。而如何有效的开展阅读和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英语学科的学习,是目前高中英语授课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授课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一体化教学;阅读和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174-01  高中学生对于英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