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施动者的“被”字句出现年代商榷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一般认为引入施动者的“被”字句是在中古时期出现并逐渐发展的一种句式。王力先生认为“带关系语(施事者)的‘被’字句在汉末已经有了萌芽,如蔡邕《被收时表》:‘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的句子。到了四、五世纪就更多一些。”唐钰明先生也认为“两汉之前的‘被’字句,大体是‘被’字甲式(被+动)的天下,到了六朝才出现较多的‘被’字乙式(被+施动者+动)。”嘲但唐先生在文中并未举出具体例子。近年来的一些关于“被”字式的研究大多认为引入施动者的“被”字句最早见于蔡邕的《被收时表》,所以一般认为这一形式最早出现于东汉末
其他文献
在不同方言中表示“一点儿”这个概念的词不尽相同,事实上,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那一点儿细微的差别正是在长期的生活使用中所积累的。在江西吉安市吉州话里,“发
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为依据,采用正式公布的1985年、1991年、1995年及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湖北省大学生的数据资料,运用灰色控制理论中的关联分析和数理
摘 要: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汉语中的“手”属于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系统研究“手”衍生出来的各种转喻和隐喻意义,笔者发现它的转喻与隐喻意义实质上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语义链,其转喻与隐喻意义存在连续体关系,并且试图用图形表示了这个连续体。  关键词:手 转喻 隐喻 连续体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