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一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163mai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课程有了很大改变,化学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普遍教过高一化学的老师都有同感,现在高一学生的化学能力和成绩都不如以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与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密切关系。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的东西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培养高一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
  
  一、初、高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特点及变化
  
  多数中学生很喜欢学习化学,但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认识水平、年龄特征及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不同,因而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存在差异性。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化学知识的直接兴趣
  进入初三,学生一开始对化学充满着好奇和向往。变化莫测的实验现象、千姿百态的化学物质、造型精巧的实验仪器,无不使同学们耳目一新,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
  而进入高中学习,将接触到“物质的量”、“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等抽象性强、直观性差的学习内容,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学习节奏的加快、思维方式的变换,学生一般感到较难适应,心理负担加重,畏难情绪滋生,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2、对学习目的的间接兴趣
  初三学生在第一学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对化学知识本身的直接兴趣。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也逐渐转移到掌握更多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的间接兴趣上。随着中考的临近、升学压力的加大,特别是他们对未来高中化学学习的需求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自觉性大大加强,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当他们进入高中,中考的压力已不复存在,高考又相对“遥远”,再加上此年龄段自制力不强的心理特点,学习的间接兴趣有所减弱,学习兴趣的主流又趋向于直接兴趣。此时,就进入初、高中衔接阶段急需提高直接兴趣、重建间接兴趣的关键时期。
  
  二、初、高中衔接阶段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探究
  
  1、重视“引言”教学,运用憧憬法激发学习兴趣
  高一新学期教学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学生刚接触到图文并茂的新教材,一般兴趣都比较浓厚,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把“引言”教学变成一个“现代科技博览会”、“环保教育大课堂”和“未来前景展示厅”。
  例如,从叶绿素讲到计算机芯片,从有机合成材料讲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由超导材料讲到记忆材料、液晶材料,从结晶牛胰岛素讲到基因工程,从化石燃料讲到核能燃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人类进步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在心中播下热爱化学的种子。从石油、煤等非再生燃料储量的逐渐枯竭,谈到“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水质恶化”等环境污染的严重现状,使学生增强忧患意识,萌生发展化学、消除污染、开发新能源、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为了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平台,以引言内容为背景,以三个专题为“展厅”:认识化学科学、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由每位同学轮流扮演“讲解员”,从历史、能源、生活、社会、工农业生产、环保、生命等不同视角,向其他“参观者”阐述介绍。此时,课堂成了互动的大舞台,老师充当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为同学们的活动穿针引线,每位同学既是讲演者又是听众……热烈的气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参与者,师生互动与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极致。
  2、优化演示实验,运用激趣法引发学习兴趣
  要通过师生互动实验,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好奇心,发挥主动性,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感到学习化学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苦役,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进而转化为一种心理需求,产生自觉学习的驱动力。
  在演示实验上,应力求创新,扩展实验功能。例如,在做钠的燃烧实验时,我将一小块钠和一小块钾相隔3~5厘米,分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酒精灯在中间加热,学生从观察到试样的熔化和燃烧的先后顺序、火焰的不同颜色等更加丰富、有趣的直观现象上,受到了更强烈的感观刺激,引发了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3、强化学生实验,运用探究法提升学习兴趣
  如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科学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后,尝试让同学们设计“测定NaHCO3和Na2CO3的混合物中Na2CO3纯度”这一探究性实验。首先要求同学们查找资料,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设计出能测定Na2CO3纯度的方案;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找出本组尽可能多和好的方案。他们整理出的方案主要有“测定沉淀质量”、“测定气体质量”、“测定气体体积”、“盐酸酸化蒸干测定质量”、“滴定法”、“差量法”等。再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提出若干实验改进的问题。
  通过该实验的探究性学习,笔者深深体会到,当学生处于急于解决问题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难以解决或能用多种方法解决又难于抉择的心理状态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动力。
  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实验中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内容,为学生探索和创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提高探索性实验的质量,让他们充分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写作又是这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学生写作的优劣就直接说明了语文教学的成败,尤其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写作更是素质强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我针对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多变、想象力丰富、不受拘束的特点。利用作文课的时间大胆改革作文写作方式,相继开展了“一句话作文”、“一件事作文”、“反复作文”等活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收到了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要想教好低年级数学,必须激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能否激起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
期刊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
期刊
中学阶段的学生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在政治课教学中,老师如果能抓住各自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能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还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学生参与度。  一、讲究教學艺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昕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
期刊
指导中学生作文,教师总习惯让学生扣紧文题、抓住中心、句子优美、内容充实。这是不错的。然而,怎样使学生思路开阔、有话可说、写出好文章呢?  一、积累素材,读写结合  1、从课文开始积累。学习课文,不仅仅单纯了解结构层次、写作技巧、主题思想,更要注重研究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用了什么材料,怎么用这些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扩展链接。如课文中所写到的一些名人,除了课本上写出的感人事
期刊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侧重理论的学习,社会应用性的知识则轻描淡写,实验操作更是蜻蜓点水。但是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碰到的多是应用性的问题,这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学无所用,严重浪费教育资源。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物理学的应用无处不在,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能力,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做好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不应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此问题,谈谈看法。  一、重视实验操作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物理学习
期刊
数学问题情境,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数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發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高创新能力。下面,就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
期刊
课堂提问作为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合理的课堂提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用
期刊
摘 要:数学科学严谨的推理性,决定了搞好概念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首要条件。数学概念好比支点,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三大重视    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数学概念好比支点,而数学法则、定理好比杠杆。可见概念的重要性。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概念较多,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呢?本人在教学尝试中总结出了几个方法
期刊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地展开,经过几年的摸索,广大数学教师已经清楚地看到教改并不光是”換了本子”,老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在更新。“在数学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在《标准》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创新”不再是一句空话了。传统的 “概念+例题+习题”式的教学方式已不再流行,新形式层出不穷。  一、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指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问题、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