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先生《孤独六讲》有感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d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在不同的时期都有过或长或短、难以排遣的孤独。每个人又是如何去面对这种种不同的孤独呢?也许,读一读中国台湾作家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或许与那深夜的未眠,正好相配。
  蒋勋先生在高校执教多年,后转向公益演讲,进行“美的教育”。他的听众来听课是为了抚慰心灵。林青霞评价蒋勋说:“蒋老师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席慕蓉说:“蒋勋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会长存。”
  蒋勋先生说,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在破碎重整中慢慢地找回自我。社会的每个个体,都有不可规避的孤独,而这个孤独,恰恰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契机。
  《孤独六讲》重点要谈的,不是孤独外现,也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更重要的,是如何尊重孤独。正视个体的孤独,是生命的本真,美学的本质。
  蒋勋先生以一位美学家的特有的思维和视角,融合个人的复杂记忆、切入个人的文化反思,提出叩问灵魂的美学命题——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美学是什么?对多数人而言,我们无须去专门研究。但是,个体的孤独,生而为人,无可回避。孤独是什么?
  形体的单一、思想的无伴,甚至文化的孤立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孤独。借用先生的表达,孤独有其难以直陈的价值,而其价值的核心就是——跟自己在一起。
  只有跟自己在一起,才能清晰而深刻地意识到孤独的价值。人一路走来,会有各种各样的际遇。众多感受里,孤独会占据大部分位置。如先生《孤独六讲》之言,有各式青春里有野兽突奔般的“情欲孤独”;众人喧哗却让人失声的“语言孤独”;从踌躇满志到落幕无为的“革命孤独”;与生俱来而暗流涌动的“暴力孤独”;难以释放又不可思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为名的绑缚的“伦理孤独”等。
  先生的高明,在于构思之精妙,表达之贴切。他以孤独作为写作的母题,由此衍生六个子命题,从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六个维度,立体又交叉地演绎孤独的内涵。文章主体不是简单地谈孤独是什么,怎么解决孤独,而是在认清了孤独的种类后,给予个体自身必要的孤独,从而发自内心地尊重孤独。“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先生对孤独的剖析,也是为个体与孤独的并存做引导。我们现在总觉得个体是“狂欢群里的孤独者”,因为我们没有从群体中走出,没有看到类别的不同,没有打破规范的圈子,故而,需要自身诚实地面对自己。简而言之,就是承认个体的孤独,接纳个体的孤独,认识个体的孤独。一个人如果不肯接纳自己的孤独,不肯与自己的灵魂对话,那终究只能沦为他人的发声筒而已。
  个体的孤独,其实并不回避群体。个体是群体存在的基础,群体是个体突出的营盘。比如,先生书中对文化的解读,传统儒教作为群体文化的代表,在与个体的思想碰撞之后,就诞生了历史上的思想光辉竹林七贤,在那个时代,群体重压下的七贤,是孤独的,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就存在着群体的分分合合的关系,其中,伦理就是这些分分合合之际的产物。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张张巨大的关系网中,这张网,就是一张个人的身份谱。我们会被定位,被识别,被消费。譬如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女、同事、朋友……不同的角色,有的因为伦理关系,不得自由,难逃孤独;有的因为文化隔膜,思想孤独……
  于是,我们遭遇了思维的孤独。多数人不会为自己发声,却只给流量代言。悲痛的是,人云亦云者附和着俗不可耐的泛文化潮流,娱乐至死者喝着颓文化的心灵鸡汤,原以为自己更时尚了,更强壮了,谁知道最终恰恰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此时,需要什么?需要我们的自我修行。接纳自己的孤獨,爱上自己的孤独,这个孤独的时刻,让个体为社会、为人类多留一点思想的火种。
  读一读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你会不再惧怕孤独,充盈的内心,才能认知生命孤独的美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很多老年人带来看不见的“内伤”。丧偶、丧母、失独、抑郁、孤独、病痛、空巢……他们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失去了健康,失去了线下阅读活动的美好时光。还好,书还在,人还在,读书会还在。懂你、爱你、陪你的银龄书院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坚守和创新公益阅读活动。  倾听老年心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响应  她,在封闭的养老院,除夕夜中收到失去独生子的噩耗……世界读书日,她带着《我们仨》走出
期刊
我自2004年大学毕业以来,便在社区从事妇联、文体、精神文明、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至今。阅读推广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由于我的工作性质,社区图书室、阅览室自然而然成了我的工作阵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这个兼职图书管理员一干就是12年。在这12年间,我见证了社区图书室、阅览室的点滴变化,在这个阵地上,我会利用寒暑假青少年活动的时间开展各类阅读评比、读书征文活动;每年4月在社区组织开展“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
期刊
吃,常被看作一件挺俗的事儿。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吃,整天琢磨吃,就难免被周围人说成是个“吃货”,带几分玩笑,也暗含些讥讽。然而世事有变,我作为“吃货”出版了《吃货辞典》《一面一世界》《京味儿食足》《果儿小典》等“带吃”系列图书。我非勤行中人,对于“爆炒烧燎煮,煎糟卤拌汆”等烹饪技巧只能从一个“吃货”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难免露怯。幸好这些书并不是写给大厨的专业书籍,而只是供那些和我一样喜欢四处寻味的“
期刊
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都是历史课代表,直到大学就读历史专业。小学三年级,我第一次走进紫禁城,觉得这座城太大了。大学的时候,我在故宫做过两年的讲解员,津津有味地为游客讲中轴线、三大殿、御花园……十年前,我正式到故宫出版社工作,成为新一代的故宫人,越发觉得“红墙在,人渺小”。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厅,经常有粉丝认出我,上前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探讨故宫的话题,我都悉心解答。  2018年推出的宫廷史系列解密游戏书
期刊
当我还是一名青少年,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虽然当时年纪小,还不能走遍天下,但是世界文学给了我看世界的眼。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我理解了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联;从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中,我更懂得成为一名独立自信的女性的意义。所以,在报考大学时,在老师和家人的鼓励下,我选择了英语语言文学,犹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我从此进入书的世界,纵览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精准脱贫攻坚战,是2020年两件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12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第十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筹办的线上数字内容精品展,是战“疫”和脱贫两项宣传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展览全面呈现了声、光、电和3D技术,是我国各出版机构和内容生产机构数字出版技术最高水准的一次集中展现。这次线上主题展,从获得批复到最终呈
期刊
在出版社,我主要是负责图书的宣传推广工作的。作为一家出版社,如何在书香北京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也许会有人说,出版社天然带有商业性质,组织的活动都是商业性的,离书香是不是有点远?在我看来,出版社确实是企业性质的实体,存在这样的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说,出版社组织活动的目的并非全是出于商业目的,它在激发人们阅读热情、营造全社会的阅读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期刊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们正以各种方式来追忆70年的沧桑巨变。回望70年来的国民阅读生活,可以寻找几代人的阅读记忆,解读几代人的心灵和情感密码,触摸到70年来国民文化精神生活的变迁轨迹。  国人的文化轨迹是通过阅读辐射出来的  1949到2019年,中国社会始终处于急速变化之中。与之相伴,中国人的读书阅读也不断变幻着场景和主题。回望这70年,不难发现,国人的文化轨迹可以通过阅读辐
期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只有不断加强读书和学习,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周恩来号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毛主席也多次给一些高级将领开书单。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种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才能更好地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就在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读者出版集团考察时还说,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  本期专题邀请一些前辈谈阅读伴随自己成长的经历。军事科学院原军
期刊
我开书店30年了。我的书店是我生命的舞台所在。  很早的时候,很多的时候,我都是第一个到达书店的。钥匙轻轻一拨,“咔嚓”一声,门口的铁将军应声而开。接着,我三步并两步走向柜台,放好备用的零钞,准备迎接第一个读者的到来。  此时,店堂里靜谧、素雅、丰盈,面对着高高低低、重重叠叠、参差错落、蜿蜒逶迤、一排排摆满书架的图书长龙,我常常感到,那是一个璀璨如海的深邃世界,每时每刻都耀动着五颜六色的光芒,涌动
期刊